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7557|回复: 1

[资讯] 和声学基本知识与一些资料2

[复制链接]

4077

积分

3

听众

124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4077
发表于 2008-3-8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和声学基本知识与一些资料2; A: ~4 O3 s, t+ a- h' r

3 h+ U  L( |+ e$ _15. 第三章前言及传统的下属和声组变和弦。+ [3 Q) t1 o8 B" d) ]
2) 那不勒斯和弦  
0 \0 ?, `7 w5 V+ ~7 Z" s- l6 Z; p# i3 H% a& x4 q# ^1 z

& ?' g! B8 s5 _" `( Q1 f; W
2 D& p3 P: ^& @9 p6 }- C那不勒斯和弦又称为降二和弦,用bII或N表示,不同国家标记不同。它最开始时建立在小调上,后来逐渐被大调采用,它的用法和ii和弦基本相同,但作为建立在降II级音上的和弦,当解决到属和弦时,根音往往有一个曾四或减五度的跳进,而它的转位形式,比原位来说较少用。 ) z, V7 V. l  K2 u4 g
' }; B' P1 d8 ]* K
2 o! a$ n1 d0 I8 x+ g3 Q. c+ N
) z' s! f; b5 d, I, S! [
这个和弦是一个特别“洋”的和弦,用的时候应当注意作品的风格。  9 @. K$ Y% K8 Z- I  t0 t+ H/ T& U

. c" }$ l/ X( u1 ^
8 [$ x  W  [- l6 G3 y! L2 E7 V' N, `, H$ T
另外,还有一个和弦和它非常相似,但是在理论上属于属和弦的变和弦,就是“导七和弦降三音”,这两个和弦虽然在理论上完全不同,但实际效果很接近。关于属和弦的变和弦将在本章的稍后介绍。
% l7 a4 j5 M0 e, T
2 ]* T# C$ H% K7 M' l1 X) y& ~5 H6 W" M1 \

' Z( ]9 }  G: w1 N3 R! z' W, k8 P3 A那不勒斯和弦也有它的属和弦,但和调性音阶差得比较远。
( f! b% f! t9 [2 x7 N* ^8 Z
! Z, {/ p( J1 W: C1 f2 `9 S
. q, b- c, g6 B7 b  t* z- k
+ V, l! R# Y- W* `  t! p那不勒斯和弦的另一个用法是在变格进行中代替下属和弦。
0 ^7 \& Q: v$ L! F" N  W+ b" O% E
3 S6 v/ \$ T* w! g2 B! v( U1 t7 B$ h: X% l

7 W, @/ ?! C% _这时也可以用那不勒斯七和弦来代替三和弦。 ( h+ `9 r9 }- a: s! G4 P/ B" v% o& g

6 p) t5 D/ Z7 G7 I& o3 Z- I' e+ R- s8 B2 w3 ~6 w, Z; k
3) 降VI级和弦  7 b$ \& B; O0 j) @6 Z& ~" X0 [

  N% J; M" n0 h# d5 {
$ E# P. d1 x! v0 Q% {- k  k5 O' h2 F; f% j/ D- E
我们发现上面的降II和弦的属和弦其实就是调中的降VI级和弦。降VI级和弦是VI级和弦的变和弦,标记为bVI,在西方传统和声中常见于属和弦到VI和弦的阻碍进行中代替VI和弦。 9 L' b, q! ^* W# |6 C! L
, n) E) ^. G8 e7 H. {( I/ S

9 w4 E1 J8 s; R* Y而现代流行音乐中广泛应用于任何一个可以用VI和弦的场合中。  & n/ O# U) y) }# r/ s4 q* [
5 D* q% h8 B, G' w2 ~- C$ g: G' [6 x! {
1 \* y( c+ \2 }! L( A; q7 k
9 f8 i: p& Z5 a7 V5 _- J8 F
而更长用,也更自然的还是在各种变格进行的变体中,其中VI和弦可以以三和弦、大小七和弦、大大七和弦,甚至九和弦形式出现。   K. @) i  l; r1 m+ Z1 i' w. @
. c! s4 W) `0 M. k5 i( O

( M/ v% ~0 C# L# h1 ?4 K( f, [) U2 x, B2 m2 Y& e  Z
VI和弦前面也可以跟它的属和弦。 5 n9 F% N! C: V% A! w# Z
- j" I6 D$ D- v

1 d3 F3 k! S8 _3 Y
8 d# s, u* ]. ?" e- s4 A把这个进行“九和弦化”就得到下面这个较复杂的,但效果好得多的和声进行。关于复杂的九和弦的运用,下一章有更详细的讲解。
0 K. d9 ^4 @- m" n
1 _. e  A" J5 K1 `  h0 D/ a0 |& K! @/ G7 ~  u$ z* l2 J) _

: [# R) ]5 b/ d4 _( d2 t4) 降III级和弦  ) A) s7 M1 O2 I" R5 O3 P

; ~! c4 g) i: U" Z9 Z0 w& g* |; B( W2 |8 T' r7 u5 u1 G" }

; _* n; t! B7 I/ B/ T' R上面的VI和弦的属和弦其实就是调中的降III级和弦,这个和弦是另一个常见的变和弦,但它和III级和弦的用法不一样,它基本和下属和声组变和弦的用法一样,比较长见于变格进行中。
; w' h; f- S5 ?) v- }- v/ z6 w  T- w4 j4 S/ p% }
) N$ s. m2 H# ~& ?+ V5 h% _+ X8 `
/ w# p: N  P, c! s; {, R
5) 综合应用  & D+ j9 k7 u' g% z# N. R
; M/ |' |, o* z8 u
- S4 F1 o6 C  N
有了这三个和弦后,我们的和声可以做很丰富的变化,把它们联起来使用。 & r6 [: k; `. z# e8 v2 d5 x

* x4 c1 o5 L8 ]* @: R2 h! k$ X+ ?0 y9 A  M8 P; p' }
9 X$ d+ t7 b5 [$ n2 _
这一种联接方式用的和弦更复杂些。
0 l4 P% f) i* O7 V4 p
9 q1 b3 z$ y2 [& I
" ~8 q& y  j! N2 {$ E$ m% \
) O3 m& K7 b) o' s这些变和弦的运用不能完全等同于原先没有降的VI级、III级和II级,而是有一些自身的运动规律,朋友们需要自己做各种连续的尝试,找到自己喜欢的进行,也要尝试和不同的上两章中学过的和弦相联接,你会发现其中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
5 e: r9 E4 q0 X% Q1 u% Z8 R0 [, h" K* m1 p# _5 n9 N
5 c. ~5 J4 y/ b1 [0 ?- X
16. 七种中世纪调式
) n# f% `2 E/ W9 R/ s/ ~! K1 t6 {3 Q( r) i
; j6 e* R/ p$ J/ W

, ?4 t, k* v2 i3 o) d0 z1 `我们现在常用的大小调是经过长时期的筛选和优化的结果,在这之前的中世纪时期,比较流行的有七种调式,被称为中古调式(当然,在这之前和之后也流行这很多其它种类的调式和一些属于特定民族的民族调式,而且在这七种调式之前有过一套名称类似但完全不同的中世纪调式体系,本教程力求简单,把不太相关的内容尽可能去掉,在音乐史方面有很多忽略,望史学家不要和我叫真)。  
& }6 Y% t4 n$ R& k; L  r  j  t- U2 D: c2 S  g5 K; J" S

% D. e% S' w! o( W七种调式分别为:伊奥尼亚(Ionian)、多利亚(Dorian)、弗里吉亚(Phrygian)、利地亚(Lydian)、混合利地亚 (Mixolydian)、爱奥利亚(Aeolian)和络克里亚(Locrian)。(七种调式的名称各种翻译材料会有所不同,如果有异议,均以这段中的中文和拉丁文对照为准。)这种体系也称为“调式体系”,区别于我们现在用的“大小调体系”。我们现在的大小调体系是从这  z/ W# d/ o/ E) ?

: r* B8 }4 S7 E" v, Z七种调式中的伊奥尼亚和爱奥利亚两种演变而来的,其它调式后来逐渐较少使用。  
3 d6 R/ ?: V6 E9 [7 ^! }- Q' A3 U! d2 m

- E6 |3 z, ~' g& Z% K下面是以C为伊奥尼亚调式,所有调都采用同样的调号的排列方式。 : {% f3 ?. e# k

# q( G' R  a8 d* M. M9 k; {$ l0 l& v3 b. M' `
下面是以C为调中心音,所有调都采用不同调号的排列方式。 + f# n, X2 M: S6 x0 K+ q1 X
! ?, |. l8 o2 c$ N' p1 \6 d
. n6 T9 E/ K7 n9 G, f
一般来说,现在在记谱上习惯把七种调式分成倾向于大调和倾向于小调的两类,分别按它们所倾向的大小调,再加上临时变化音来记谱。 9 I, t: {  [: _. a; K" b: E8 L

6 ~( l& t6 B9 e1 f9 y7 h7 T9 a  B4 \/ L/ W" h: |
倾向于大调的 5 l0 ?+ {8 u. ?7 Z
2 x7 d( R3 b$ N) @; o7 i
) L: A# m7 K% d- D& g$ @
) }/ H" x! R" \- b
这种方法非常便于记忆。我们通常称利地亚为大调升IV级,混合利地亚为大调降VII级。
( f# t9 n2 [3 W8 y: [8 I: r0 K5 c7 z, G

# g' g1 }9 K- \. S+ l倾向于小调的 8 T1 T, _+ Y! p/ H. M4 q

# Y% N5 m) O, S: r" r! s4 R: U8 B; }% k, G. m% \
我们通常称多利亚为自然小调升VI级,弗里吉亚为自然小调降II级,络克里亚为自然小调降II级和V级。络克里亚应该说是最少运用的调式,因为它的V音,也就是非常重要的属音和主音的关系是减五度,很难给主音以建立调性的支持。" W8 Z" m+ U1 A& t# S! ^) N/ z% s

6 m9 E) l( N8 S6 R+ V现在最见的应该数多利亚,比如苏格兰民歌“绿袖子”,另外的例子还有“出埃及记”和台湾歌曲“橄榄树”。 9 P$ a$ m1 A# B6 G4 M7 B
* }+ F$ V' G; E/ u0 p; ~; d; i8 N
$ e$ o9 o) ^0 ~6 D
# B  s% e$ Q' k
在爵士乐中,多利亚和混合利地亚两种是除大小调外最常见的调式。 ) S8 ~5 j) i+ z) X5 V4 r! O

8 D' v$ @9 \. M/ T4 U2 ]* W2 k' V3 S6 U( W
17. 基于调式体系的和弦及利用变和弦的突然换调。  
- x" j1 Z( t+ H) n+ T" l  N4 r# t* Q, l

2 B, K1 c7 q$ D; K& Q# a# c5 c9 s) d3 E! t& q( S/ q2 p  n
由于非大小调体系的其它调式的和大小调的混用,我们又可以得到很多丰富的和弦。比如大调的降VII级和弦、小V级和弦、小的降III级和弦、小的降VI级和弦等。现在我们可以非常方便的混用所有的已知变和弦,使和声变得非常丰富。   L) f7 s! e# i3 v. a; }0 Q# J

+ W. a1 Y# u$ j8 n
+ o& h. d1 q$ g) B这个例子中的结尾已经明显脱离原调,但仍然很自然,原因是变和弦用得越多,引进的调外音就越多,从而产生一种离心力,而调中心也越模糊,这种转调方式可以是一种没有过渡的换调。
3 M+ a( s6 a, t% ?' ^% m& C, r0 n( s+ v2 ?
; {6 s% w/ g/ X$ M5 B
7 H* s/ }" s/ Z3 X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是,由于在多个声部同时运用半音经过音,而这些半音经过音自身构成了和弦。这种半音经过和弦最长见的是iii7和ii7之间的biii7和弦,在其它音级上也可以运用这类和弦。
! n! W( y( \) B
0 k) D1 d, w! |6 V6 |
- D) l9 K7 _3 P+ ^- S
. q$ l/ G0 E! n: {' F$ M而前面提到的下属和声组变和弦也可以解释为来自某种调式,比如那不勒斯和弦(bII级)来自弗里及亚,bIII级和bVI级来自弗里及亚或爱奥利亚(自然小调)。另外重属和弦如果不解决,可以解释为来自利底亚。  
( K* I& q$ |$ _% S2 E
, u7 b) v# }- G. k+ u% e8 k7 X- j( Z5 j  n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和弦就是大调的小主和弦,通常用在传统和声中被称为“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场合下,这种用法比较常见于古典音乐。这种用法需要注意的是,换调前大调一定要已经建立起来,不然就很难让人信服是以大调开始的,另外,如果作为到一个新段落的过渡,效果比较好。
6 f% k. V4 _9 Y# c) A
5 Q0 D  t/ Y4 X% w) a$ g9 P: j! O* h0 `- J
# I9 a8 Z0 a9 c6 N- x8 m
至此,我们转调的手法又丰富了很多,我们可以比较这些方法,那些基于属和弦的转调,无论是逐渐的还是突然的,都更常用于古典音乐,而现代流行音乐中,基于下属和声组变和弦和调式体系的和弦的突然换调则更长用,听起来也更自然。这是由于浪漫派以后,人们对于色彩更加重视,而调性中心的强调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因此出现很多音乐作品中的某些段落,很难说清楚是属于什么调中心的。  
" V$ V# W, n( E+ r0 b5 g9 ~
! f* w6 ]; |' |
- a* t/ j7 ]; z  b/ i' x18. 属和声组的变和弦,及一些不常用的但很有效果的变和弦  ( k7 I! O, d/ o( l0 Y0 S
2 J6 }2 P# c* }" u( q/ v3 e

; b4 V  G' `. |9 F3 r& L$ g- M( O, ~2 R6 r/ z* a
1)属和声组的变和弦主要是重属和弦降5音、重属导和弦降3音和属和弦降5音、导和弦降3音等。这些和弦更常用于古典音乐。  
: z" k$ D0 X9 ~) o, {
: y9 i' Y* X. o& A2 f2 U+ t: T, f$ p- G- @, z% ^/ r( b
重属和弦降了5音之后,它的5音向属和弦的根音倾向更强,所以也更有力。 9 Q9 D" b4 r7 c5 U
7 e: X: x7 O6 t% ]$ Q

) B7 h: p# q; Z- p2 E当用重属导和弦代替重属和弦时,5音就变成了3音。(这个进行中的平行五度是不可避免的,被称为莫扎特平行五度。) 2 y+ N/ P  S5 g1 U
8 A( ?) X- s2 B. o
" O. P; D. n/ B: G  T

5 H; O8 Q( k1 ?* x上面这种进行常常由重属导到主四六和弦代替,然后再到属和弦,这种进行声部更加自然。然而,这时重属导的7音将上行到主四六的3音,在C大调中就是bE到E,而如果改写成#D到E就会更自然,通常和弦标记还和原来用 bE时一样。
/ z8 Z8 w5 _' q6 ^' ^: ^
* T$ P* c: R4 u: ?$ E
  _, b3 j  v. L1 x" h) m0 g
3 ?3 i# d3 g% ?4 d2 K. {4 s# e: `和重属和弦相同,属和弦也可以降5音,导和弦也可以降3音。 / H. |9 p8 y9 w9 R7 o, k6 C7 H
6 ^+ t$ n. D1 w" C9 \0 n

. M! }) P) J8 b$ R4 W, Q- J8 T3 U, v" d
导和弦降3音后,和前面第15节提到的那不勒斯和弦就非常接近了,只是多了一个7音,两个和弦虽然在理论上完全不同,但在实际中往往可以通用。
3 v/ t0 K" u) J0 u* J; Y3 z- _' _/ I" s0 a: t% e7 G9 K& \

. E; r; d% g5 M- x" I
* u  T0 {, ^7 b, e3 h5 g6 \我们注意到这些和弦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有一个“增六度”,在理论上增六度和小七度是完全不同的,曾六度是向外解决,小七度是向内解决。(一般来说,所有增音程都是向外解决,而减音程都是向内解决。) - i6 Q4 N' k- c# [) y
; b/ ^" ~2 P+ E* j

: t7 M4 `3 c7 }' J( n# \8 `- I: F6 w/ Y
增六度转位后称为减三度,是向内解决,通常认为这种解决不十分自然,因此在古典音乐中比较倾向采用曾六度的排列法,而较少使其称为减三度,因此,所有这些带增六度的和弦就比较少采用原位,而常采用转位。 5 v2 u8 b; N! \+ W$ V# u/ |6 Q( f

2 M2 d# j" ~5 D; v6 ~( F" N0 e, S4 ]
当然在流行音乐中,音乐家往往没有那么严格地对待声音,而且由于配器的关系,有些情况下这种不自然也不是非常明显。  " z4 W. S) r1 A/ [* a
) T* }2 {3 |- l3 l
* Z7 u: X2 A& O
西方习惯于把三种“增六和弦”以国家的名字命名,称为“意大利增六和弦”、“德意志增六和弦”和“法兰西增六和弦”。 % ^6 o0 C9 ?) |7 M/ C

- q2 \# g; l+ l2 ?# g' F. w, p" g# ]/ ]3 X4 J& a  _
2)一些不常用的变和弦  
# ~1 Z; f6 D# E1 J4 S1 {4 Y4 J3 J
- ~4 G2 S$ D$ e: K" C
升根音的ii7和弦  
1 a6 f0 j  \. |  C$ M8 g" i8 a/ V) w6 f! s1 {6 L/ j) t( Q! a& N
: W5 g0 i- c8 P% e, n4 R1 w1 O
如果把ii7和弦的根音升高,它就变成了一个大小二和弦 . |; o0 x' J" r6 ^6 I2 Z' ?, V  M
/ N9 T  q8 F+ l9 r7 t- j9 ~

% O' N' d  ~* R
5 [* R$ n- A, l. n3 X这个和弦通常直接解决到主和弦,作为变格进行。而由于上述相同的愿因,也通常采用转位,而非原位,来避免减三和弦的不自然。在C大调中,#D音也可以由bE音代替,这样前面的和弦就和大小七和弦一样了,这只是写法的变化,理论上升根音的ii7和弦绝对不是大小七和弦,理由和前述的“曾六度不等于小七度”一样。
3 r$ b& S2 ?# ^7 X8 t( d" k  j# Z  |4 Z1 z4 }

3 R% _7 V( a8 {2 p5 {VII级上的大小七和弦,这种和弦可以直接解决到主和弦。这种进行其实是iii级的属七和弦阻碍进行到iii级的 VI级和弦,而iii级的VI级就是I级。
( [: i# ?4 S6 I: y8 r$ O7 s9 j1 I- b# e9 C; E1 \+ e
4 h" K$ p5 f5 T% V( R
降II级上的九和弦,这种和弦恐怕是前面所说的降3音的导和弦变化而来的,它在爵士乐中比较常用。此外,很多前述的和弦都可以以九和弦的形式出现。
5 j0 j5 E4 K: u! d, |' X
1 G7 V$ b- X: n) H) v# T- p/ U; z- |7 X& i

7 |5 }9 ?7 _9 b# j降3音的导和弦向VI级的阻碍进行,这种进行给人一种色彩上的突然变化。
% V! F* w& a) m# z  ?5 s6 ^$ T' O7 `: V  m' P! c

3 q3 V; S4 m+ i: z  E- U* E8 V( Y9 |& v- R  n
上述这些进行,我们从中发现一个规律,利用等音改写的方法,绝大多数都可以改写为大小七和弦,这就为我们利用等音关系进行转调提供了方便,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大小七和弦可以解决到多少个调。 5 x/ n' M6 h; h1 Y

9 N" L7 M% G" P在实践当中,可以有更多种的变和弦,有些甚至理论上完全解释不清的。这需要我们自己摸索体会
; T8 h7 F+ O  l- T- w9 u1 t和声?其定义何在?   / I1 A5 j8 h  o' C+ N/ X  x# Z6 B

9 I" m* p/ _; Z. {" o9 s1 B0 b  A5 c4 r; t6 \, E
广泛而言,只要两个或以上的声音同时发出声响,便可称为和声,这种和声并不受音高、音律等限制。  
/ l# T0 C8 ?  G2 O6 L9 N! D
+ c. d& {7 e# Q1 f, O) v7 [
+ G9 n+ G4 ~: u) W+ ]) A2 m) D「和声学」?它所探讨的是什么?
8 ^% g# X! i8 a* B8 m. i" o
4 q, H2 q: a1 o& {
$ O) X7 Y. n, Y7 t2 g  基本上,和声学与广义的和声最大的不同在于,和声学是站在十二平均律音阶的基础上,为它所可能产生的音程等关系,所订立的一套规则,用数字低音、和声外音来诠释所有音响的横向进行。和声学探讨的范围,大部分是从巴洛克时代,一直到浪漫乐派晚期而已,在印象乐派的色彩性和声之后,已经不适用于之。
+ K* z+ [$ w$ l) z
2 {+ g3 N% ^0 E
) A3 y0 W" Q2 ~0 C9 \6 E! {9 m" {和声学主要的内容是学什么?
5 Z0 A. y1 Z2 a! x5 V  A9 h4 ]1 q! I/ q( L) R, u
  o0 Y9 f& t% v, m
  了解基本的理论与概念,并且要学会分析与应用,一首乐曲之所以好听,它的和声进行必定也有它的手法及理由,和声学便是辅助于此,做为创作乐曲的一个基础,以及帮助诠释音乐的一种方法。假使在演奏乐曲时,遇到一连串复杂的音群,便可藉由分析其和声进行来找到乐句主线与发展方向,并晓得哪些部分为主要或次要。在学和声学的过程中,不啻是懂得基本理论而已,最重要的是多从谱例中找出其规则性,然后必须去活用之。 5 w8 M, Z4 N8 L8 Z* Z$ b5 v

1 ~6 j5 [5 t4 r+ {$ l2 }' J! V, k: g" l! @6 t+ B9 Q
「数字低音」?
- K. ^& y- H0 v* X$ Q, Y+ g( W2 s2 i9 s) j) R* F) k

2 B: C7 S( n% u/ @. N  数字低音首先必须以调性音阶为基础,以该调主音为根音的三和弦定为I级,由此往上推并用罗马级数记之。从一个和弦[可能超过三个音]的bass音与所有和弦音来判断,该和弦之级数与转位,在简化分析时便只写出和弦的基础音,转位的数字与和弦音跟baass音之间的音程关系相对应,如此便称为一般所谓的数字低音。一言以蔽之,就是罗马级数、bass音和音程的关系
* I+ t$ q* b! S" x8 Z- z
; x% ~3 t% Z6 o! q$ q: Z: S
" ]- O: V, J& h6 T1 l「功能和声」? & Z" x3 m$ G8 o: j
' g4 {  [8 ^* \. |
5 V" V  \$ H$ C( [& p8 D) E
  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和弦具有其进行上的功能。通常我们把I级跟VI级归为T、II级跟IV级归为S,而属和弦的V级为D,至于在小调中会出现增三和弦的III级和通常为减三和弦的VII级,则不列在其中。一般惯用的进行有三种:T-D-T、T-S-D-T及T-S-T,皆与终止式息息相关。总之,功能和声是相对于色彩性和声而言,它拥有一定的使用时机与进行方式。
3 H+ n( T- n2 ]% h3 N
9 W) y+ Z( Q  V( W' x! x, K+ a- o# u8 L( b1 [6 t
「和弦的解决」? 8 C! Q6 P" Q3 @6 ~
4 S3 ]8 D$ G/ j; }! K

0 f. W1 l0 x7 J& G( L  和声进行总有一个方向性,当一个性质不稳定的和声或音程出现时,它必须接到一个较为稳定的来解决,换句话说就是必须对该和弦或音程有所交代。比如导音的出现,之所以名为「导」,便是「导向主音」之意,因此它必须接到主音,否则便称为没有被解决,这样的写法是错误、不被允许发生的。
% g* U$ \, q; k/ d
7 V2 Z5 k3 F0 K: t% S
( s8 M' ]) i, y! S& v1 G 
1 g1 S$ `4 ~- F2 Q. E4 y0 Q% L; s7 J' [% f1 c; L' e/ W, U
「终止式」?有哪几种形式? ( B& _! C+ m2 r+ a4 L' O( I# D
5 g' Z$ D8 d" a) I

3 R$ e  ?2 I" b  G0 u" m; P  在和声学上的终止式,通常是用在一串和声进行的段落,可能是个完整乐句之后,抑是圣咏中的一个停顿,它的特色就是会停在强拍上,时值会比较长,它是符合自然律而存在的。和声学把终止式归为四种:完全正格终止PAC[不完全正格终止IAC是在有和声外音时发生]、假终止DC、半终止HC及变格终止PC。完全正格终止全名是perfect authentic cadence,也就是V-I或V7-I等属和弦到主和弦的形式;假终止又称虚伪终止,全名是deceptive cadence,一般指V-VI的形式,但其实只要V后面不接到I级的都可以称之;半终止全名是half cadence,只要是乐句停顿在V级便可称之,可能是I-V、II-V、IV-V不等;变格终止又作教会终止、阿们终止,全名是plagal cadence,为IV-I的形式,经常被用在教会中的「A-men」,故称之。另外,在此特别提到有一种Phrygian half cadence,是小调iv6-V的形式,它是属于半终止的一种,但又可称为「弗里吉安终止式」,因为在教会调式中,Phrygian算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它的导音在主音上方,称为上导音,所以在对位法上,它必须用*谱例一的进行来结束,后来声部渐多,和声遂因而产生。
8 h3 [, q8 x& x1 `, T , g$ p. Z; Q4 H+ f$ A  {$ A7 M
9 ^1 ~6 z7 I/ i% y2 x8 q) {
如何为民族调式的六声、七声调式配伴奏
; W  t" c8 q; c) ~; {! S9 Z' S8 t$ z- w, p$ ?8 J* J# F. O/ @/ U. M
' V" S+ i3 ]# d# T6 b

2 k7 c- X6 j: g. }6 S- ?1 X1、首先介绍民族六声调式 4 d9 d, @1 ~* g5 W" Z9 X

3 B$ n$ f% o) S: Y" E$ ]+ ?2 {9 r) g6 t6 I
. O: X" H) c3 k+ O) j
在六声调式中我们所见到的情况基本上有两个:第一种在曲调中省缺了自然大调音阶的第四级,在民族调式中称之为“清角”的音。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曲调中省缺了自然大调音阶的第七级,在民族调式中称之为“变宫”的音。简单地说:七个音级中如果少了这里讲到的其中任何一个音,都称为六声调式。说到这个问题我不由得想起了在我们国家以外也存在这样的调式(当然并不是指定说六声调式)。譬如:日本民歌中省缺了自然大调音阶的第二级和第五级音,也即:Ⅰ.Ⅲ、Ⅳ、Ⅵ、Ⅶ,这是具有日本民族特点的五声调式(如著名的《樱花》)。而另一首著名民歌《拉网小调》却完全和我国五声调式民歌一样,也即:Ⅵ、Ⅰ、Ⅱ、Ⅲ、Ⅴ。可是值得研究的是:同样的五声羽调式其旋律的结构很容易区别与我国的羽调式,为什么呢?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相关的解释。
7 J, J; R, q% n: {' y
  X' C/ b4 q& W; o. h# c/ v3 N& v. l. l0 J' Z

- G% g+ e3 _4 s2、如何区别民族六声调式 # {! J+ S) W. c" R  I0 Z! j4 H' O% q

. O- M. h9 I8 {, N& L. @2 h
5 w4 E3 J- @. N! f) [; J, \) m2 h7 G( h. E; J# g
很简单,曲调从头至尾如果省缺了清角音或变宫的其中一个,那就是六声调式了。这里提醒大家:除了上述两个音外,不排除在乐曲中省缺了其它某的音级的音,但这不表示它们也具备六声调式的特点。 1 V* z5 Q8 v3 m3 S& G' e- O
! J0 o/ z2 j: M! b: I
& @. j4 T( P) J5 S' S, x
- \: R6 M' w* {7 A. d/ G" I9 M. p
3、民族七声调式
) \, G+ C2 v: j. y- e* O3 |- O
0 |9 ]  N1 q7 j: K- n7 M/ h, [- _5 d+ B  E; K" i8 Y/ `
4 Q$ U) W& u- ]# L- X( W
民族七声调式的特点在前面一讲已经介绍了,这里不再赘述。综合来讲,七声调式的配伴奏方法和我们为自然大小调配伴奏相同,只是在配伴奏过程中先仔细分析乐曲是七声调式的哪一种。也即:清乐、雅乐或燕乐。
8 t$ z5 Z( u' E
5 }" V2 W+ U" z" _2 \% d
, o% Z( m+ |5 }1 H  z$ o* d. C" y6 }1 \" T. x
4、一件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五声调式、六声调式还有七声调式的宫调式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但是很奇怪?无论如何,我们都能很轻易地分辨出来它来自于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譬如:《友谊地久天长》(五声调式)、《王老先生有块地》(五声调式)、《别亦难》(七声调式)、、、等等
. |$ y7 U( U1 M0 f( c5 k; F: P4 R9 g   e" C% V4 J- @6 p3 j3 U3 f8 J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3800

积分

2

听众

-61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3800
发表于 2008-3-18 |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