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5276|回复: 1

[耳机] 谈录-耳放器材

  [复制链接]

7

积分

0

听众

0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08-3-3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近来,网上一些网友对我做的器材有一些争论与质疑,连累及一些喜欢我的耳放的朋友 5 L5 _! w* ?. Z2 M+ A5 R
,想起来心有不安,只好致歉。(这是说2年前的一些争论 TV说) # M$ {' P% I# V' U
( R+ [8 [6 v* ]2 y
其实我做电子管器材主要是自己玩,我上小学时就喜欢无线电。大学是在天津南开大学 物理系无线电专业读的,后来工作又是在原四机部的无线电专用设备厂,作专用设备的 设计与工艺。以后到国家事业单位工作,干的还是“电”(机算机设备与音像设备)。 我和电子设备打交道有30多年。人生于世总要有点寄托与追求,就是这样,我玩起了音 响器材。只不过小时生活较优,没有什么大志向。做些音频电子管器材,探讨一下电路 的程式与制做工艺对器材的客观参数的影响以及与主观评价的内在因果倒也是个乐趣。   \* O0 M0 F' m9 x0 ~
) O0 v8 k, i4 c5 R9 j
网上的一些朋友喜欢我做的耳放,这只能说他们能接受我的耳放的特点,因为任何一件 器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做的器材也同样不可能完美无瑕。制做时受会工艺,元件, 器件的相互制约。另外,元件与器件的生产工艺不同,会使其一些参数不一样,这又会 造成对音色的影响,制做中对整机参数的追求,也有一个取舍的偏重,这些最后会影响 到器材的音色取向。Hi-Fi音响器材要用来欣赏音乐,器材的制做与校音,于音乐息息相 关。必要的音乐文化知识对制做器材来说是不可缺的。对于发烧友而言,也有音乐爱好 者与音响爱好者之分,其实二者之间的理念差异还是很大的。这些都会造成对器材评价 的差异。
6 f! B! e' {# V- q: b2 a  Q
8 r) ?* W( e2 Y3 e* _老叶的耳放制作历程: 1 K0 u/ ]1 {1 s2 d
% D: j5 D0 P; ]$ {0 Q
说起耳放,目前市场上品种是很多的,这些耳放都有各自的特点。做为我来说,我尊 重所有耳放的特点。更尊重DIY们的追求与实践。因为我自己也可以说是个DIY。但我 觉得,做为上千元的耳机来说,使用者所追求的不应仅是档次高,应对其声音的重现 能力有所要求。同样,与其相配的耳放也不应仅追求形式,而要在声音的重现上有所 要求。尽管原汁原味是无法实现的,但我还是愿以尽量接近真实(我指的是唱片内信 息的真实还原)做为自己的追求,否则就没有一个参照了。 $ a' B4 J$ I' D7 r

1 I& E) }8 Z& V4 J( p: [关于我做的几种耳放,经历大致是这样: - L$ k6 L( `0 p; U

6 W5 G' r; Y5 C+ o: [95年底我看到香港《音响技术》94年4期上有一篇介绍Head Room 耳放的文章。文中 提到晶体管或IC耳放大约200~800美元,而电子管耳放要1000美元以上,当时的试听 耳机是森HD580。我觉得这个价格很惊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试做了一台耳放我给 他起名ta26 (tube amplifier 2声道6只电子管)。在此之前,我也同样认为耳机可 以直接使用于功放或是CD机,但几经试验,我发现高级耳机确有他的优势,但一个素 质较高的耳放却是必需的。后来几个北京的朋友陆续让我给他们做了几台去用。我当 时的耳机就是HD580。 $ w4 j2 \3 V3 X5 l2 {$ P
3 @+ _& c+ p+ M/ Z# t0 r" t1 J
97年底《家电大视野》约我写了一篇关于发烧耳机的文章,发在98年1期上。其后有 几位耳机爱好者找到我,我在他们的鼓动下,又试制了用国产电子管的ta28,相对造 价较低,但制做数量也很少。Ta28与ta26 的不同除造价外,因使用国产管各项指标 都要低一些。听感上,声音质感也较粗。 . O+ N. e% y4 q6 }" @+ b
" `4 [$ l* K& [* g( A
这两年国内出现了一些低阻高档耳机,比如歌德RS1(约6000元),AT W100(近3000元 )但一些耳机爱好者却对此价位的耳机持保留态度,我也比较困惑,觉得这些耳机应 有更好的表现。大饼拿来一本台湾出的《音响论坛》73期,其内有一篇介绍Melos SHA1 耳机扩大/前级的文章,所配耳机是歌德HP-2(RS2的同级型号),而这个耳放的价 格是2000美元。我感到看来低阻耳机也需要一台高素质耳放。在大饼和谷雨的鼓动下 ,我又试制了ta8p,此机试制目标较高,主要目地是想看看低阻高档耳机的潜力,同 时也想此机能做为一台高素质的前机使用,故造价较高。前后试制历时4个月制成。 $ q, j  T2 u5 |! P' O
3 G5 O& h/ u, [  h/ C5 H

( Q( d4 d+ a$ s! k: ?% L8p做成之后,我自己先将各项客观标调校得尽可能理想,但有些元件的选用我还是拿 不定,后来请吴童,谷雨,大饼,gene 及另外几位来帮我试听校音,我综合这几位 的意见确定下元件的品牌和数值。谷雨和大饼都给我找了不少的参考资料。其实我做 耳放是得到很多朋友的鼓厉和启发,包括你对耳机的研究与探讨的贴子,对我做耳放 都有启发,我做8p,最大的乐趣可能就是和几位朋友相互探讨了。
* e4 g; J9 e8 b
0 t; A2 O- x6 x6 I9 S  L. n8p除几位耳机爱好者用来推耳机,还有两位北京的朋友用作前级,所用的后级是美国 Counetrpoint(汇点)SA220和法国Jadis DA30。
" }1 ^7 _+ q( E8 |+ p/ {0 w6 i# [3 Q* v; m0 ^
现在看来试制的目地基本都实现了。当时我曾对这些朋友提过,不希望他们议论8p, 因为8p的调校太麻繁,造价又很高,难免有人议论,我也不想多做。说心里话,我对 给别人做8p很慎重,必竟造价较高,难免被人认为物无所值。我自己认为,8p存在的 意义主要是:一些要求高的玩hi-fi的朋友做前级,一些“玩”耳机的朋友用来鉴别 耳机时做参考耳放。目前我只给这两类朋友做过8p。这倒不是我自认清高,必竟8p我 为其有所付出。其中的挫折与困苦只有我自己知道(北京的朋友可能会有体会,必竟 我们能经常接触,他们对其过程也了解)。我希望真正认识 8p的人使用它。 ! `( O3 K$ o6 o
: F; A" _4 O! o5 p7 D0 Z$ n
老叶的音响理念点滴:
' a& X) ?9 v0 ^5 X: X1 l$ _( q) R& p( Q: Y: n" M3 x
我以前在工厂做专用设备时,往往仅是1-2台。但是对设备的要求却很高,设计与制 做工艺上都马糊不得。所以我自己做器材玩时,在设计与工艺上也都尽量注意,尽量 能按照规范的工艺去制做。因为一台成功的器材,电路设计与工艺设计是一个整体, 探讨电路的程式与制做工艺对器材的客观参数的影响以及与主观评价的内在因果决不 是随便搭一个电路就能说明问题的。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我做的器材有的人认为以经 是批量制做了,其实我一次只不过制做一两台而矣。
$ M; Q- {$ v, J( C% L! P+ e: b! @% @/ _
初涉及电路,欧姆定律,柯希霍夫定律是最基本的了。这些中学就学过。但是大学的 电路课程,尽管还是这些定律,可却引入矢量和微分的概念,相对而言要复杂多了。 一条导线,在中学的概念中很简单,甚至是可乎略不计的。但要用矢量和微分的概念 分析导线中交流信号的情况时恐怕要复杂的多,对电路的影响恐怕就难以乎略。一个 电路以元器件多少论复杂与简单,恐怕简单了些。一张电路图只能说明电路原理的合 理性,制作中还有一个工艺的合理性问题。一个器材有时电路设计没有问题,但具体 工艺却引起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又有很大的随机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很可能要重 新试验制作。Hi-end 器材追求的是更深层的客观参数的探讨,而不是常规参数的比 较。深层的客观参数如果结论都是已知的,恐怕所有器材都是hi-end了。也正是又很 多的未知因素,才使一些人有音响玄学之说,而面对这些所谓的玄学,为什么不去追 根寻源呢?
( i$ V( m; E" e! {+ h9 X/ Z' S3 J* O9 U6 N
关于耳机放大器的设计基点:
$ u* U, a8 S1 m  n; I6 O' I) l. a! H7 B0 `8 \2 z0 R* j; Y
耳放的设计基点,不是一台小功率的功放,而是一台能输出一定功率的前级,这二者 设计与工艺上有着不同,这可以说是我几经试制耳放的经验。 ' j$ Q# E# ^" L  p
/ X. L) W, U% P) W( |7 C

- H. m" Y2 T5 u, g关于商品和名利:
1 v" m7 c, _5 Y1 [* F8 i" F$ s. d0 y0 Q6 A% B
说实话,我对我的器材商品化实在没兴趣,那样我的精力不是去探讨科学与技术,而 是要投入另外一种竞争,而这种竞争我又实在没兴趣。说起利,我不是圣人,但也不 是市侩。我除音响外,可以说没有别的爱好,我的收入对我来说足够用了。说起名, 国内的很多名人我并不陌生,可以说是我家的朋友。说起这些很无聊,我只不过想说 我知道所谓名人并不神秘,同时也知道那些有成就的前辈对理想的追求与付出。
7 N& p+ ?: T* {( J6 l
4 k4 @. M* l' c! Y4 f2 o5 X5 `老叶玩的器材: 1 c4 g+ o9 v+ ]5 r+ \6 f7 u
! E  c: Y- y, Q- X
其实我制做音频器材玩时间很长了。我最早做的器材我现在还留着。
) t$ a. e, Q0 V3 ?( V" ~& d, ~3 M8 l% F( N( O' \/ ]9 E
以前北京知道我做器材玩的人不多,但多是一些玩近口高档器材的人,通常多是单件 是万元级的器材。如我自己在90年代初用的的是celesion 100仔 ,philips 488 CD /LD(当时philips的顶级机)雅其利200前后级。我那时做器材也是以这一级别的器材 做参照。90年代中期,北京流入很多所谓顶级铭器我的一些朋友也拥有或曾拥有。我 那时也添了B&W801-S1。这一音箱到现在仍是我校音的主要参照。我接触这些器材对 我很有启发,也使我对深入探讨器材特质很感兴趣。从那时起我做的器材起点比较高 ,做好后朋友们来试听后,还多认为很超值。比如我94年做的TA8S单声道OTL胆后级 造价近万。但此机的参考机是Countpoint(汇典)名机SA-4。我做的胆解码器DAC8造 价快3000了,但参考机种是加拿大SF的DAC2。吴童在98年的jddsy杂志上还有一篇文 章提及。当时,我和吴童只有耳闻并无联系,但不久我们便熟悉了。另外像你,谷雨 ,大饼,都是通过器材成为朋友的。说实话,我的器材有影响,与你前年把大饼他们 那次比较的的贴子到处去贴是分不开的。(看看我做的好事情,老叶收集的参考音箱 目前有四对,从LS3/5到N801 电视说)
3 q( r. u5 i: w3 r5 G
* |+ `' s  f  E2 ]我做器材,探讨器材的特质,是我生活的一个乐趣与追求,也通过做器材结识了很多 的朋友。而和这些朋友的交往又使我受到启发。一些朋友或是同好找我做器材,从那 方面说对我都是有益的。只不过我只想使用我器材的人能和我是朋友。我不愿意使用 者对我的器材不满意,可能就是为此我对“客户”有些“挑剔”。但我觉得这样好像 更对朋友负责。也许这是我的怪毛病。一些喜欢音乐和信任我的人找我做器材,我确 是没有理由不给他做,“象Pass you by这样充满热情的人”,(这是我上封信对PUB 那家伙的描述 电视说)他到我家来了两次,一起探讨各种器材的特点,每次都半 夜1点了才走。如果他喜欢我的器材的特点,我怎能拒绝呢。
8 n+ g) s+ ^8 _- |& j( ?$ v1 }
: y  E- |+ M) y0 q! X5 Z老叶谈耳机 3 n0 ~* E0 @  O5 b1 M
8 ~1 e8 F2 k$ w9 K( s
关于AKG我觉得是一个很不错耳机品牌。目前市界上有影响的耳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森,拜亚,AKG,歌德,AT这几个。但这些耳机的历史与当初开发的目的不同。森, 拜亚,AKG主要是以适应各类监听为目的。欧洲的音乐与音响文化较悠久,对器材的 要求也较高,这几个品牌的耳机在监听领域内影响很大,但各自的风格又不同。AT也 是以专业监听见长的,只有歌德是偏重欣赏为目的的。 ! J4 H3 T; T. F
耳机本来不是欣赏音乐的主力器材,只是在以追求还原唱片里全部信息的理念下,被 一些发烧友所重视。发烧友对声音的追求有自己的理念,自然会选择适应自己的耳机 。但现在有一些耳机爱好者是以追求时尚为目的,这就难免会有误区了。
( [) B1 g5 `0 c7 ], Q: d5 m+ s% z9 ?1 N& p
我自己所以有森的580、600(实际上是HD560、HD580、HD600、K501、STAX SR404 电视又说)。主要是这一缘由,6、7年前北京高档耳机也只有580可选,再有当时 580的指标是最高的,试验电路玩,最终要有一个电声转换的器材,也就是要有一个 校声的参考耳机,在当时也就是580可选了。后来我又选600也是同样的原因。这倒不 能说我对森过于偏爱。
7 j  `  O' D% @6 k1 a/ m4 P' f. i6 t8 B  d
$ Y7 M; Z" G% g/ u3 }2 h; ~
老叶说线材: ( Q5 F3 L0 z6 T5 P' a

* n) I  a! g- d/ U+ b器材系统中的线材对声音有着极大的影响,有听音经验的人或是器有相当的素质都可 分辩出的。所以你看我做的器材内的连线,大量用特富龙银线,既使TA28在用线上也 不吝惜。 6 u7 |. @* s# o* v3 [* l

# f0 b) J4 h( n关于线材会涉及这样一些物理基理:导体都会存在电阻,电子在不同的导体中的速度 是不同的;导线要等效一个复阻抗,他含有电阻,电感,和电容,这使得不同频率的 交流电流流经速度也不同,这两个不同已经会对声音有影响了。另外电与磁相互是分 不开的,导线中的电流会产生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会在导线中产生电流,这种电磁 相互影响的程度又会和导线的几何型状与线的结构有关,这些都是影响声音的因素。 再有,在空气中,金属会氧化,而氧化铜却是半导体,但氧化银却还是导体,而氧化 铝可几乎快成绝缘体了。
! n# O9 y5 Y. n; H% O2 B  Y
, Q0 S9 b5 @; V: e( u- l这些导线的电流特性看来促使我们去来回选线了。我选线,主要的原则是材质要好, 线的电抗成分尽可能小,我编线就是想减小电抗成分。线在具体用于器材时,还要考 虑到器材的输入输出的阻抗特性,比如输入电容小,输入电阻大的器材,可能会对线 的分布电容教敏感。
% p! ]- ^0 c4 e- f- v
; B+ R% |4 Z7 X8 V/ [关于线,我总觉得名线会有他的道理,但我没仔细的分析过,所以也说不出太多的道 理。
# B, A4 m$ E1 t- o/ M7 ^9 j- w% o6 y5 V5 X
老叶说发烧文化:
# v. p7 s) k4 N! f$ c7 z, ^6 y) O; Y# _6 D: f: B: O
其实我觉得,耳机发烧是一种文化,讨论耳机有技术的层面,也有文化的层面,而耳 机的不同风格可能音响文化的成分更多一些。我觉得这都是发烧耳机更深层探讨的问 题。 2 B5 f! w: v' J" \

# r) Q. ~% x& d8 [我们听唱片,总是不自觉的去和现场做比较,这可能是一个误区。在六十年代,DECCA 有一个录音工程师叫威尔金森(Kenneth Wilkinson),他有一个理念,就是录音时 不是以百分之百的还原现场为目的,而是以创造一种独立的艺术家型像为使命。他的 这一理念,是看到了以现在的录音条件与现在的音响器材是无法百分之百的记录和还 原现场的。这一理念陆续被各大唱片公司所认同,同时也被唱片的欣赏者所认可,最 有代表的是日本唱片评论家知鸟荣八郎所办的唱片评论刊物《唱片艺术》(此刊每年 评出300名片供唱片爱好者参考,并上CD圣经),仅就这四个字可以看出唱片的录制 与重放被看成是一种艺术型态,它源于音乐演奏艺术,但又不同于音乐演奏艺术。
2 M8 ^3 u0 z1 G# M$ s" t4 C" M- F0 u: p5 p' `4 n$ Y1 _. k
但这一理念我觉得还没被更多的人接受。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一理念,就会明白,录音 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现场还原,只是尽可能追求现场还原,而更重视创造一种独立的 艺术家型像。以此而论,我们听器材,追求的则是应尽可能的还原唱片的全部信息。
8 V+ B$ h' U# ~& g% t1 C/ a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