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6170|回复: 1

[转载] 关于台湾“民歌运动”中的“民歌”

[复制链接]

827

积分

2

听众

0

音贝

音频应用推广专员

Rank: 2Rank: 2

积分
827
发表于 2006-8-15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关于台湾“民歌运动”中的“民歌”


台湾的“民歌运动”是台湾社会转型初期(台美断交到解严前后)由知识界发起的音乐运动,它有明显的政治、社会诉求。从整体而言,“民歌运动”中出现的作品,不是真本土的,因此是无根的,不能代表台湾的乡土音乐传统。它本质上仍深具意识形态色彩,只是归属的阵营不同。民间的、草根的台语、客语音乐是被(当时的)国民党当局和青年知识分子双方共同漠视的。民歌运动僭取了“民歌”的称谓(实际上它源自美国的“乡村民谣”),真正植根于本土的民歌反而无法被正确命名。事实上,这场运动使用“民歌”这个词,在当年(70年代)就引起很大争议。
  民歌运动、“乡土文学”论战、党外运动这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许多关键人物都先后卷入这三场历史剧。比如,民歌运动先声《中国现代民歌集》的歌词作者-余光中,后来在“乡土文学”论战中,就扮演了不光彩角色(“扮演了思想純正與否的評定者和告舉者”)。
  1995年,在《台湾新闻报》的“西子湾”副刊上,叶石涛以“台湾文学百问”专栏发表系列文章,认为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争“乃是以中国民族主义为基调,并非真正的落实在本土的历史、人民和土地上,充其量只是在台湾的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分裂、内讧罢了……70年代末期的第三次乡土文学论争,是外来政权中国民族主义者和‘在台湾的’新中国民族主义者之间的斗争。”同样地,70年代民歌运动也是“并非真正的落实在本土的历史、人民和土地上”的,所以我说它是无根的。
  民歌运动退潮、乡土文学阵营分化(比如:陈映真与叶石涛、王拓的不同选择)、党外运动中的外省异见分子(李敖可作为代表)与独派的分道扬镳,三者是同因、同质的。“民歌运动”衰落的背景恰是以“美丽岛大审”、民进党成立等一系列事件为标志的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在这个深化过程中无根的伪“民歌”必然被抛弃。在台湾早已式微的民歌运动,不过是以它的“乡愁”和反抗姿态,勾起此岸听者的别样情怀罢了。
  張釗維在《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 》(時報文化,1994年8月)中把(民歌运动中的)民歌称为“一個國語的民謠的帶有精英色彩的具大中國意識的音樂形式”,还是比较恰当的。
  “民歌运动”历经“中国现代民歌”、“淡江夏潮”(胡德夫就是这一系的)、“校园民谣”三个阶段,最后,“現代民歌漸漸從一種音樂類型而被矮化成唱片工業底下 諸多可能的音樂形式或促銷元素之一,並且被編派為塑造歌手個人個性或特色的註腳。”“至此,民歌運動可說是名存實亡了。”
  在这个过程中,前期还发生过“中国现代民歌”与“夏潮民歌运动”之争:“‘中国现代民歌’遭受强烈的批评,而‘学院派’的所谓跨向通俗音乐创作,其实是种妥协,妥协的结果仍是不讨好。按照台湾乡土作家黄春明的分析,‘如果你(指音乐家)不属于群众,那你做什么东西都没有意义 ,如果你是他们的一分子,你可以当火车头来拉动他们。现在的问题是火车头没有拘着车身,你跑了,他们的列车还留在后面’。”(引用资料:老枪《湿湿雨声中那忧愁一朵 》)
  “民歌运动”主要使用国语来创作,未能与主体族群的语言(台语、客语)相结合,未能呼应台湾意识的兴起,这是其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这样的“民歌”,只能说是徒有其名。
  想了解台湾的声音,应该听听阿吉仔、金门王与李炳辉、余天、江蕙、黄乙玲...(顺便提一下,余天将代表民进党参选立委)。知识分子这两年重又热捧胡德夫,要我说,他的歌,还远不如金门王与李炳辉那种来自底层的歌声更能打动人。听原汁原味的台湾民歌,请从《望春风》、《雨夜花》、《青蚵仔嫂》听起,而不是听那些“校园民歌”。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1万

积分

3

听众

-987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18513
发表于 2006-8-16 |
不错,点赞,学习下;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