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16555|回复: 1

[资讯] 如何进入瓦格纳的音乐世界

[复制链接]

651

积分

2

听众

-19

音贝

音频应用推广专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51
发表于 2006-7-11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每当人们提到瓦格纳,总是会首先想到那部需要上演四个晚上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然后又会想到叔本华、巴枯宁、尼采等哲学家,进而不由得对他的音乐产生一种畏惧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欣赏如此复杂的作品。但实际上聆听瓦格纳并不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困难,我觉得比较关键的一点是先从纯粹的音乐入手,将哲学和宗教等等先放在一边,也不要一开始就欣赏《尼伯龙根的指环》这样的超大部头。


  在谈论如何欣赏之前,首先,让我们对瓦格纳及其艺术有一个简单的历史定位:他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戏剧将器乐与声乐前所未有地完美结合在一起,他开创了“乐剧”这一新的戏剧形式,将主导动机的手法运用发展到精美的极致,同时,他又以高度半音化的音乐语言,几乎打破了传统的调性,对下个世纪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以上评价中的一些专业知识如果不太明白,可以暂时略过,这不会影响到欣赏他的音乐。


  然后,再让我们对瓦格纳的生活背景和音乐创作之外的经历有个粗略的认识:他一生所处的欧洲十分动荡不安,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他经历过1830年巴黎7月革命,1848年参加过具有革命色彩的共和派团体“祖国联合会”,当时与巴枯宁等人关系甚密,还研究过费尔巴哈、普鲁东、马克思和恩格斯等当时的一些著名理论家;并由于参加这一年在德国境内发生的暴动,于1849年开始了长达11年的流亡生涯。在这期间,他成为叔本华的仰慕者。结束流亡之后的1866年,他又经历了普法战争。——这些背景和经历,对瓦格纳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过对于初听他音乐的人来说,如果感觉这些历史事件一时搞不清楚,也不妨暂时先放一放。


  最后应该特别指出一下,1872至1876年间,在瓦格纳的努力下,拜罗伊特建造了专门为上演《尼伯龙根的指环》而设计的剧院,拜罗伊特音乐节便由此诞生。另外,瓦格纳与魏森冬克夫人的爱情,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直接影响到《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而另一个重要的事件,是瓦格纳与科西玛的结合,我们知道,科西玛是作曲家李斯特的女儿,曾是指挥家彪罗的夫人,她对天主教义的热心研究,对瓦格纳创作《帕西法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对瓦格纳进行了简要的了解之后,让我们探讨一下该如何进入到瓦格纳的音乐世界。


  先听《罗恩格林》,然后《汤豪舍》


  有一个我亲身经历的实例,当初我的一位朋友尚未听过任何歌剧的全剧,他问我先听哪一部,我说:先听听《罗恩格林》吧,那里面有著名的“婚礼进行曲”的原作“婚礼合唱”。——这里稍微扯远一些,我之所以让他一开始接触歌剧就从德国歌剧开始,是为了避免他在听过意大利式歌剧之后,使自己局限于对咏叹调的期待上,因为我知道不少喜欢意大利式歌剧的人,在欣赏其他类型的歌剧——特别是德国歌剧方面总是存在着一定障碍。我的这一建议很见效,现在他不仅听瓦格纳所有戏剧作品没问题,欣赏理查·施特劳斯、穆索尔斯基等作曲家的对许多人来说存在一定困难的歌剧,对他来说也绝无问题,以此为前提,他再去接触意大利式歌剧,已经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言归正传,我觉得初听瓦格纳的人,也不妨从《罗恩格林》开始。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是里面有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婚礼进行曲”的原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引发听者的兴趣;第二是这部歌剧的结构保留着较多传统歌剧的特点,而不是完全的“乐剧”形式,对于欣赏者来说不容易产生心理负担;第三是它的音乐本身有不少给人第一印象深刻的段落,除了第三幕中的“婚礼合唱”,还有第一幕的“前奏曲”和第三幕的“前奏曲”,第一幕中有关“爱尔莎之梦”的唱段,第二幕中的“阳台一景”,第三幕中的“爱情二重唱”及罗恩格林向爱尔莎告别时的唱段。所以,这部歌剧即使对于习惯了意大利式歌剧的人来说,也并不会感到陌生。


  在瓦格纳的创作中,《罗恩格林》是他进入“乐剧”创作之前的最后一部歌剧,并且已经具备了“乐剧”的很多特点,可以说是跨越两者之间的,所以首先听这部作品,对于随后对瓦格纳“乐剧”的欣赏,也是很有好处的。而在《罗恩格林》之前创作的《汤豪舍》,可以作为欣赏瓦格纳的第二部作品,这部歌剧在地位上与前者相当。尽管瓦格纳在创作时力求摆脱意大利歌剧的形式,但它较《罗恩格林》更接近于传统的歌剧,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会有太多欣赏上的困难。


  《汤豪舍》的“序曲”为众人所熟知,它会立刻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并诱导人们由此开始一直听下去;而其中表现朝圣者的旋律,在第三幕中以合唱的方式出现,即著名的“朝圣者的合唱”,它由远而近,由弱渐强,高潮处的“哈利路亚”撼人心弦。同样在第三幕,还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夕星之歌”,以七弦琴伴奏唱出,歌声柔美动人,是伊丽莎白的追求者沃尔弗拉姆的唱段。除此之外,歌剧中好听的段落随处可见,例如第一幕中维纳斯的诱惑之歌,汤豪舍的满怀愁绪的伤感之歌,第二幕中伊丽莎白见到归来的汤豪舍所唱的蕴涵欢喜之情的美丽曲调,汤豪舍与伊丽莎白的二重唱,以及七重唱“一位天使自天而降”,都是非常出色的唱段。


  听“特里斯坦”和“名歌手”,可不分先后


  瓦格纳“乐剧”的主要特点是音乐不间断地行进,不像传统歌剧那样是段落式的,主导动机得到广泛的运用,音乐与戏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统一。在瓦格纳看来,“乐剧”就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艺术作品”,戏剧的因素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而音乐则用于加强戏剧的表现力。这样的观点同之前的歌剧作曲家们相比有着截然的差异。《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纽伦堡的名歌手》,前者按照西方音乐史的评价是瓦格纳最伟大的作品,后者是瓦格纳唯一的喜剧,以这两部作品进入到“乐剧”中,是比较恰当的。


  这里先对“动机”这个词稍作一下说明。所谓“动机”,简单地说其实就是旋律,指的是“最短的、清晰而又能独立的旋律(或者节奏音型)”,用来刻画、描写或表现戏剧中各种各样的人物、场景、感情等要素。


  我个人是先听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所以就从这部作品开始说起。虽然这部“乐剧”在当时很前卫,使用了极度半音化的音乐语言,但正因为如此,才愈加鲜明地表现出悲剧性的气质,我感觉它是瓦格纳最抒情的一部作品,也很同意有人称其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戏剧”的认识。由于“乐剧”的音乐从一开始到结尾都是无法割断的,所以这一剧作也就不容易将每个唱段单独分割出来,虽然可以指出其中的重点段落,但建议欣赏时还是不要把它们单独拿出来听,那样就会破坏聆听的整体感。


  表现一对恋人的爱情心理历程的“前奏曲”,经常在音乐会上作为独立曲目演奏,即使没有听过《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全剧的人,恐怕也应该不是太陌生。剧中最杰出的两个段落是第二幕中的“爱情二重唱”和第三幕最后的伊索尔德的“情死之歌”,它们将令人神往的爱情所带来的甜蜜与痛苦,和令人悲伤的死亡所引发的诱惑与极乐,都做出了富有诗意的描绘。这部剧作中包含了丰富的动机,诸如“海的动机”、“爱之喜悦的动机”、“命运的动机”、“情死的动机”等等,这些“动机”联结在一起,将各种各样的人物、景象和情绪等编织成一个精致的整体。——不过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并不用刻意地寻找某个“动机”,我觉得最重要的首先是在音乐中获得一种总体的感受,随着对作品本身越来越熟悉,那些“动机”就会自然而然被清晰地分辨出来了。


  我听《纽伦堡的名歌手》相对比较晚,但这部非常好听的“乐剧”,却可以作为欣赏这种形式戏剧的起始。这部戏剧虽然创作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之后,但在音乐上却与前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色,让我们在经历了一场超越世俗的爱情之后,进入到凡尘世界的欢乐之中。在西方音乐史上,“名歌手”创作的歌曲对中世纪德国世俗音乐有着极大的贡献,瓦格纳剧作中的汉斯·萨克斯就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名歌手”。


  《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前奏曲”堪称完美之作,恰当地汇集了华丽、热情与谐谑于一身,涌动着来自于普通人的那种毫不掩饰的激情,包含了一连串的“动机”,它们将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出现在剧中,所以这个“前奏曲”实际上是整个故事的梗概。全剧中最著名的一曲是第三幕中的“获奖之歌”,是瓦尔特在名歌手比赛大会上演唱的歌,这首歌也成为贯穿全剧的主干。剧中最滑稽和富于讽刺意味的,是第二幕中在贝克梅塞尔演唱一首不伦不类的歌曲时,萨克斯随着他的歌声不断地敲打钉锤的一段。除了以上所述,这部剧作中令人兴奋的段落比比皆是,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接触《尼伯龙根的指环》之前,先听听《帕西法尔》


  在上面介绍的两部“乐剧”之后,也许有些人想急于听一听《尼伯龙根的指环》了,但是这里我倒是建议此之前先听听瓦格纳最后的剧作《帕西法尔》,因为它首先比《尼伯龙根的指环》篇幅小很多,然后是音乐纯净而优美。不要听信这部剧如何如何晦涩的言论,那更多指的是音乐之外的东西,就音乐本身而言,它的好听程度并不亚于瓦格纳的其他作品,对于喜欢宗教音乐的人来说,或许它还是最令人钟情的瓦格纳作品呢。


  还记得,我第一次听《帕西法尔》时,第一幕中圣餐仪式上的那段童声合唱,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那圣洁而美丽的歌声仿佛自教堂的穹顶飘落,又仿佛是天使自天堂降临人间,管弦乐轻轻奏响的尾声,宛如歌声的回音一般。《帕西法尔》最富于宗教气息的是它的“前奏曲”,包含了“圣杯”、“圣餐”和“信仰”等“动机”,它舒缓地展开,温和而平稳地上升,虽有暂时的激烈感和力度,但总是很快就变回温柔。“前奏曲”差不多奠定了全剧的特色,让我们聆听到瓦格纳心灵中平和的一面。


  这部剧自始至终都是充满了美感的,它完美的整体感与和谐的安宁感,让人不能像对待其他剧作那样关注于某几个突出的段落,实际上,它所突出的正是它本身的全部。另外,尽管这部被称作“舞台节日祭祀剧”的作品,包含了深刻的寓言性的内容,体现了瓦格纳晚年的哲学观和宗教观,不过这些更深入的话题,可以放在进一步了解的时候再去做,还是应该首先从纯粹的音乐入手,这样反而能够较为直接地从中获得更多的美妙感受。


  聆听上述戏剧作品为欣赏《尼伯龙根的指环》打下一个基础,似乎由此再去欣赏这部超长的剧作就不算太困难了。不过,我觉得在听它之前,把全剧的故事了解清楚,是挺重要的一件事情,我相信,看过故事之后,会让人对欣赏这样一部剧作更感兴趣。而且,我认为听“指环”未必非得从《莱茵的黄金》开始,不妨从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切入,比如我就是从《诸神的黄昏》听起的,并且始终认为这部“终结篇”最能打动我心。——齐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的结局,让我想到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结局,这两对恋人的命运何其相似。


  第一次听到《尼伯龙根的指环》全剧,是从LP唱片上,我在听完先买到的《众神的黄昏》后,接着按照顺序听了《莱茵的黄金》、《女武神》和《齐格弗里德》。第一次聆听全剧时的兴奋感,似乎淹没了音箱里传出的音乐声,当时那套LP得来不易,为减少损耗,所以听的次数很少,直到几年后买了一套CD,才得以痛快地欣赏。——莱茵仙女的歌声,女武神布伦希尔德的出骑,齐格弗里德与巨龙之战,齐格弗里德的挽歌,布伦希尔德的情死,瓦尔哈拉天宫的毁灭,在纷杂情节中的这些场景或段落,会深深地印在听者的脑海中,让人不会轻易遗忘。


  不过,对于生活节奏比较快的现代人来说,或许欣赏《尼伯龙根的指环》这样的大部头确实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所以最好是在精神状态最佳的时候连续聆听,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验作品所带给人们的那种精妙。关于“指环”音乐方面的详细介绍已经有很多,所以就不再过多着墨介绍了。


  《漂泊的荷兰人》和《黎恩济》作为补充


  瓦格纳的音乐听到这里,最重要的作品就基本上差不多了,除了一部《漂泊的荷兰人》。我之所以把这部歌剧放在最后,是因为它首先是瓦格纳的早期作品,而且与《汤豪舍》和《罗恩格林》两部歌剧相比,还有着很大差异。


  不过,《漂泊的荷兰人》应该算是从歌剧向“乐剧”迈进的第一步;它最成功的部分是对海景的描写,音乐所描绘的暴怒而令人惊骇的大海仿佛令人置身其中。还有,第二幕中的“纺织合唱”,为驰名世界的名曲。再早些创作的《黎恩济》,是一部传统的歌剧作品,在当时非常受欢迎,相反,后来的更杰出的《汤豪舍》倒颇受冷遇。另外,瓦格纳最早的两部歌剧《仙女》和《爱情的禁令》,目前也已经有唱片出版,感兴趣的人可以作为补充。


  在戏剧作品之外,我们不应该忘记《齐格弗里德牧歌》这首瓦格纳著名的管弦乐作品,它是作曲家献给妻子科西玛的礼物,他们的儿子齐格弗里德恰逢他创作此曲时出世,因此这一作品便有了双重的意义。


  如何面对版本的选择?


  另外,我还想简单谈谈瓦格纳戏剧作品的版本问题。对于初听者来说,建议收集录音比较好的版本,尽量避开历史录音。因为瓦格纳的音乐规模庞大,需要好的录音来支撑,才能取得良好的音响效果,使作品得以完美地再现。当然,如果对瓦格纳已经很熟悉,不再在意音响效果,那么好的演绎的历史录音,也不失为恰当的选择。


  不过,至少我个人还是喜欢录音较好的瓦格纳,当初在收集唱片时,也没有刻意选择某位指挥家的某个版本,而是始终把作品本身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我收集所有作品的方式,以此为前提,我才会适当考虑版本问题。


  关于瓦格纳作品欣赏的话题,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最后我要强调的是,听瓦格纳,要先从对音乐本身的聆听入手,不要一开始就让自己陷入音乐之外的内容里面,虽然对于欣赏瓦格纳来说,涉入到更深层的认识中是必要的,但应该是在熟悉作品音乐本身的前提下再进行这一步。要想进入瓦格纳音乐世界的大门,需要首先让这一入门的过程变得简单而易行,这就是我的观点。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4637

积分

2

听众

-493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4637
发表于 2006-7-11 |
潘老兄啊,你的这首词应该帖到歌词版去啊!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