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1888|回复: 1

[灌水] 电影中的歌者与钢琴家 | 琴声如烟 岁月如歌

[复制链接]

158

积分

3

听众

68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158
发表于 2020-12-20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作为现代人所熟悉喜爱的一种大众艺术,电影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用各种手段和演绎风格来再现和表现生活。电影艺术除开是一种高水平的镜头运用手法之外,还包括画面与音响、音响与音响之间的完美组合,由此形成的各个有意涵的片段、场面,进而合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毫无疑问电影是各类艺术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导演固然是影片摄制的中心,但是各个艺术和技术门类的创造性同样不能忽视。在这其中电影音乐所起到的作用,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日益显得重要。, k' o+ X& I  [' r- b9 N
正如电影音乐大师伯纳德·赫尔曼所说:“银幕上的音乐能够挖掘出并强化角色的内在性格。它能将画面场景笼罩上特定的气氛——恐怖、壮丽、欢乐或悲惨。电影台词平淡的对话一经音乐的衬托便上升为诗意的境界。电影音乐不仅是联系银幕和观众的纽带,它包涵一切,将一切电影效果统一成一种奇特的体验。”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由于电影艺术的诞生早于留声机的发明,所以早期电影都是无声默片。但就算在默片时代,人们便已意识到电影是离不开音乐的。电影院习惯于聘请钢琴家或小型室内乐队为默片“伴奏”。留声机问世后,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其运用到电影圈里,上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大多数影片已配上了音乐。当时的电影配乐比较单调,大多是直接采用现成的音乐,如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之类。而后专门为某一部电影创作的所谓“电影原声音乐”出现了。至此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音乐终于诞生了,它的出现标志着电影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正式问世了。最早灌成唱片的电影原声音乐问世于1908年,创作者还是大名鼎鼎的法国作曲家圣桑,而最早的好莱坞电影音乐作曲家们大都来自欧洲。随着电影艺术在世界各地处处开花,电影音乐的表现空间也随之大幅拓展,无数才华横溢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2 u: d" J- ?: p6 P; v无论在哪个艺术领域,尽管从业者众,总有特别精于此道的高手,引领者潮流前行,留下无法取代的经典,定义该艺术领域的基准,成为争相被后辈人效仿的对象。电影音乐这个领域也不例外,一百多年来广受赞誉的杰出大师不胜枚举,这些为电影注入生命的电影音乐大师们,理应得到不逊色于对电影导演的尊敬和爱戴,他们的音乐即便独立出来也能被视为伟大的艺术。本文选择介绍4位名副其实的当代电影音乐大师和他们的作品,是给喜爱电影的音乐爱好者们的诚挚献礼。4 H( Y$ ]2 q! P0 B
640.webp (13).jpg 1 l8 |+ S; V$ w1 n" r' Z
& A* H6 F% o1 u, \
9 t! T3 a- x3 Q
琴声如烟 岁月如歌) J& z( D$ W) a, g& ~# f2 A
+ G& {# E, L4 z- N2 o3 H; s$ ]# Z
( o% B- {0 }) H  b
1 `. g- n; C' v5 w3 {2 \  v
人们印象中在舞台上悠然抚琴的钢琴家们,总是那么优雅,贵气,风采迷人,但是在音乐电影当中的钢琴家们的人生,往往并不如我们想象般那样美好无缺。在音乐上过人的天赋和十年如一日练习的勤勉,对他们力求摆脱的困境似乎帮助不大,在命运车轮的无情转动中,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战乱波及下,在面对自身心灵层面的缺憾桎梏时,每个普通人都可能迷失自我、疲于奔命、消极颓丧,而即便是优秀的钢琴家们这样的天之骄子也别无二致。' ]- _/ D: Z" }9 S
1 b4 Z/ A3 ~: n0 v  Q9 W
! L. l8 P# W, u1 M$ Z2 m
左:《闪亮的风采》电影海报;右:澳大利亚钢琴家戴维·赫尔夫戈特(David Helfgott)$ v3 ?" O- ]$ B: q- i
2 X1 F' q4 e- ~- g, C0 B$ c/ C
“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是真心爱你的”。很多父母都饱含深情地这样对孩子诉说,大多数情景当中,孩子们都体会到父辈无私伟大温暖的亲情,然而对于电影《闪亮的风采》中的男主角来说,这句象征父爱的话语却是他一生痛苦的根源。这部电影是根据澳大利亚钢琴家戴维·赫尔夫戈特(David Helfgott)真人真事改编。片中生于犹太人家庭的戴维自幼便在钢琴演奏方面展现过人的天赋,他的父亲望子成龙,逼迫戴维苦练钢琴,要求他“像没有明天一样去演奏”,甚至不切实际地让儿子挑战号称“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也就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戴维在父亲强势的阴影下痛苦不堪,个性逐渐向神经质的方向扭曲。而父亲为防止家庭破裂又千方百计阻止儿子外出求学,疯狂的爸爸把天才少年也逼成了疯子,最终父子走向决裂。成长为青年的戴维终于远赴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求学,而那首如大山一般的作品“拉三”却仍然是他心中未了的情结。在周围许多人的爱和鼓励下,经过紧张筹备,戴维终于走向舞台挑战父亲为他设下的攀登极限。父亲的去世让戴维获得身心上的解脱,而爱情的姗姗来迟,则让这位命途曲折的音乐家最终获得了崭新的人生。% b8 B/ A$ _! w* v5 \8 H$ p+ R) k
5 ^& S  c" d& X- T8 i# c
4 T  o% p1 k) P$ m# _
8 u. z0 N8 X1 m
3 [; s! R4 P( N! |' o' ~+ D
左:《闪亮的风采》男演员杰弗瑞拉什;右:剧照——父亲与年幼的男主
8 N4 |6 E$ V1 ]4 K; A
$ O- |! H1 w3 C' g& y# ?2 c; c男演员杰弗瑞拉什,因为在电影《闪亮的风采》中完美刻画了个性复杂极端的钢琴家角色,而荣获1997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剧情中的父子在现实社会中似乎无处不在,我们周边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以及他们那些实际上已经快有些喘不过气来的悲催孩子,可谓比比皆是。看着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是对家庭教育和万千琴童命运的反思。极端的管教和压迫带来的结果,影片中展现得触目惊心。戴维的童年在父亲凌人的气焰下永远抬不起头、挺不直脊梁,自信每每被无情摧毁。于是他慢慢养成说话嗫嚅不清、气喘吁吁的习惯,仿佛整个灵魂颤抖着蜷缩匍匐在暴君的脚下。音乐这个名词对于他如此地复杂,既是彷徨无助时唯一的救赎力量,却也是导致他悲苦命运的核心。突如其来的爱情像阳光般,照亮了戴维黑白惨淡的内心世界,使他重燃对生命的希望,和对音乐追求早已熄灭的热情。
& M" B& b9 F- V, _5 p5 \
% V) E% k* W! ^& @《闪亮的风采》的电影原声带(编号:PHILIPS 454 710-2)' F+ D8 |* ]% S9 `8 y+ ]
4 z9 D3 r1 i6 s: Z1 m6 B
《闪亮的风采》的电影原声带(编号:PHILIPS 454 710-2),是一张兼具可听性和音响性的发烧天碟。碟中收录了34段电影中各个桥段出现的配乐,虽然限于唱片容量篇幅,大多数曲段仅为节选(比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就只选了后半段的三分半钟),但是对于看过影片的人,这张唱片频频呼唤起他们对于影片场景的记忆。这部电影的导演斯科特·希克斯不仅是位杰出的电影人,而且有着深厚的音乐素养。在原声带唱片的封套里,他亲自撰写了每首曲目的解说文案,详细解释在片中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曲段,而这些曲段的应用又产生了什么效果,读来更加深我们对影片的认识和理解。可能对很多影迷来说,剧中的“拉三”片段和一分多钟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是全片配乐精华中的精华,也没错,这张原声带里的钢琴曲段,全部是由影片的原型人物也就是钢琴家戴维·赫尔夫戈特亲自演奏的,相当有说服力。不知道有多少古典乐迷就是一位看了这部电影再听完这张原声带后,从此成为拉赫玛尼诺夫和“拉三”的铁杆粉丝。英国皇家学院的教授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1909年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从各方面看来“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延伸,但“拉三”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后者。原声带中的其他曲目其实也不容忽视,像TRACK 23维瓦尔第的《荣耀颂》就是巴洛克时期最出色的清唱剧之一,片中所选的开篇管弦乐段大气开扬,据导演自述这是他私下最爱的“周末早安音乐”,而TRACK 34同样来自维瓦尔第的经文歌《圣殿中的努拉》,又译“人间需要真正的和平”,作为现实中的钢琴家和妻子吉莲的“爱情主题曲”,对于他们新的人生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也为全片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值得一提的是,《闪亮的风采》的电影原声带的录音品质极其出色,事实上碟中的钢琴录音水准远超坊间古典大厂的很多同类出品。质感清晰立体的琴声,强化了观众的投入感,也把钢琴音乐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158

积分

3

听众

68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15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
8 I0 S2 o" P% I4 b$ `. [
如果说童年的阴影和家庭关爱的缺位给音乐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那么战乱环境对音乐家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200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毕业于罗兹电影学院,波兰犹太裔法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钢琴家》(又译为钢琴战曲)公映,随后成为第一部获得恺撒最佳电影大奖(法国国家电影奖项)而没有任何一句法语在其中的电影。这部电影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死亡城市》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颠沛流离,谋求生存的故事:作为一名天才的波兰作曲家兼钢琴家,席皮尔曼在一间电台供职。二战即将爆发之时,他们全家被迫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纳粹攻陷华沙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身为犹太裔的他整日处于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家人和亲戚陆续被纳粹杀害。音乐的天赋和高超的钢琴演奏技艺在残垣断壁的被占领区内毫无用处,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即便恶病缠身,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一次又一次地躲过了纳粹军队地毯式的搜查,像过街老鼠般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艰难度日。某日他在废墟的阁楼上不幸遭遇一位德国纳粹军官,本以为生命就此了结,没想到军官在得知他是一位钢琴家时,要求他当场演奏一曲。结果席皮尔曼的音乐才华感动了这位颇有艺术情怀的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7 R5 z( i" v' }$ S" s2 T6 ?& y" s
9 l. V  t8 D* d$ H+ ]4 z) k+ A
& P& l6 R. y/ V) H- J+ }帅气的男主角和略带潦倒的男主角# u2 H, U9 f0 j+ O  A2 e; `: z: d
& L8 |/ n$ m+ Q
在席皮尔曼流亡颠沛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毫无疑问最重要也最不可思议的帮助,来自剧中那位纳粹军官。不少观众看了本片后不免质疑:这件事可能发生吗?但事实上这是一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历史上席皮尔曼并不是这位名叫韦恩的纳粹军官唯一救助过的犹太人,二战期间韦恩利用自己的职务保护了一些人,但在战后他的命运却很悲惨,因为德国军人的身份入了狱,斯普尔曼等人曾和苏联方交涉想要营救他,但苏联出于政治考虑予以了拒绝,韦恩最终于1953年死于狱中。韦恩并非一个狂热的纳粹份子,他救助斯普尔曼,可能有其他的个人原因,但是影片把其关键归于古典音乐和钢琴的力量使然,好像也挺符合观众对于艺术浪漫主义的美好想象。
# ?" ?: M7 u& I$ U" n. [, ?8 N- Q. p& q) o* B: ~; \

/ Q/ j1 o8 _9 P0 B9 z艾德里安•布洛迪饰演的钢琴家主角,毫无疑问是这部电影最为人称道的部分。他瘦削的身形和略带潦倒气质的面容,简直就和挣扎在战乱波兰的影片男主角灵肉合一,饥饿和病痛囚徒的猥琐,让他在生理外在上几乎没了人形儿,然而作为一个音乐家和犹太人,他没有因此丧失起码的尊严和内在的精神。影片中的钢琴家毕生最好的一次钢琴演奏,不是在战后的波兰电台,不是在灯火辉煌的音乐厅,甚至也不是他在避难所那次惊心动魄的空弹,而是在废墟般的空城华沙,是在明知必死全然豁出去了的心态下为那个纳粹军官的弹奏。这首曲子来自肖邦,伟大的波兰人民不屈精神象征的肖邦,作品23号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它大大升华了这部电影。肖邦在他的一生中共写过4首叙事曲,作曲家在这4首作品中创造了一种非常自由的新形式与新内容,超越了传统叙事曲那种较为固定的曲式。肖邦自己表示,这4首叙事曲的内容来源于同乡诗人密契维兹的诗。至于第一号叙事曲,肖邦多次向他人表明这是他自己最喜欢的创作。乐曲的构成是一种变形的奏鸣曲形式,开始时是类似提琴齐奏的叙唱风格般庄重的最缓板,之后乐曲转为中板,似乎开始叙述优美的故事。乐曲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钢琴技巧,并且多次运用了色彩性转调。结尾部分约30小节洋溢着扩散中的狂暴热情,带给人全曲中最惊奇的印象。这里是被充分戏剧化了的地方,应该代表的是前面叙述的终结。此曲是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是一篇用音符写就的爱国主义的史诗。它时而婉转亲切、富于诗意,时而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沉着而忧伤的旋律,时时发出叹息的声音,好像在讲述一个被奴役的民族的苦难的历史。纳粹军官在一曲完毕后萌生恻隐之心,我们理所当然可以认为这是伟大音乐的胜利。这首重要的曲目,被《钢琴师》电影原声带(编号:SONY SK 87739)收录在唱片里的第5首,从资料得知,这部电影里出现的钢琴演奏片段,全部是由当代犹太裔钢琴家Janusz Olejniczak演奏灌录,他虽然在乐界名声不显,但是技艺相当完美,至少他演奏的肖邦可排在当代最佳之列。《钢琴师》电影原声带中还收录了电影中出现的乐曲,有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E小调夜曲、C小调夜曲,第二号叙事曲,A小调第三首华尔兹,E小调前奏曲,作品22大波兰舞曲等,另外还有当代波兰作曲家沃伊切赫·基拉尔的一首单簧管小品。在影片的结尾出现了一段肖邦玛祖卡舞曲的历史单声道录音,这是影片主角原型,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留下的演奏记录。1 f4 [2 H0 |( s/ q$ r4 S
8 P+ U$ E) L( v, K- [
5 i" v$ o: V0 J  @7 A

. h0 E' m( }; g( v1 t/ s4 q) a《海上钢琴师》电影海报% C; o0 N. ~% h1 S- x0 A

+ ~; G) o$ N: D+ q' U和《闪亮的风采》与《钢琴师》不同,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故事平淡如水,整台的场景几乎就在一条船上,没有压迫,没有困顿,没有颠沛流离,没有饥寒交迫,潺潺小溪般的剧情流转之间,我们看到的是钢琴家与内心桎梏的抗争,看到的是无疾而终的爱情萌芽的凋谢,也体会到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淡淡惆怅。
, q9 Q$ P; j& g6 j# L" u9 n: I
1 e3 K; K1 K6 e( z! i 1 o+ p+ G) ]1 K( T/ d8 i. e
钢琴师19005 x4 B8 h# J3 z) m' D
5 L& ~1 a* ~2 I. [

+ l% C$ I$ Q- b9 m* \9 s7 F意大利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海上钢琴师》公映于1998年,剧本改编自巴里克文学剧本《1900:独白》,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1900年的第一天,往返于欧美两地的邮轮Virginian号上,一位煤炭工人意外的在钢琴上发现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他不顾其他工人的嘲笑,独立抚育这个婴儿,并为了纪念这特别的一天,将他取名为:1900。海上出生的1900在陆地上却是个从未存在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户籍,也没有国籍,大海便是他的摇篮,而他也随着Virginian号往返靠泊各个码头,逐渐长大。一次的海上意外事件致使养父意外丧生,幸而奇迹似的,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优美的琴声所惊醒,循琴声前往发现居然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的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打动了众人,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也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Virginian号乐队的小号手马克斯与钢琴师1900结为好友。而1900在与发明爵士乐的传奇钢琴手杰利同船竞技钢琴琴艺之后,声势更是如日中天。但尽管马克斯再三鼓励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赋,1900却始终未曾踏足陆地一步。直到他在为唱片公司录制个人专辑时,意外见到船舱之外清秀动人的女孩,并在感动之余创作了《1900's Theme》。随着女孩的下船离去,1900的心开始波动,他终于下决心下船到陆地找寻女孩,却在迈出最后一步的时刻踟蹰而黯然回转。影片的结局是,海上钢琴师1900终其一生留在轮船上,最后与Virginian号一起爆炸沉海。
. z. O: U  c2 w# X9 R& ]& n# `! N5 @8 T5 v
# z& @) X9 j: ?* i5 I/ x; Z
《海上钢琴师》留给我们的惊艳场段是很多的,音乐的魅力通过画面和剧情的巧妙安排,一次又一次地征服了观众。比如1900为马克斯展现琴技万能的方法,他让马克斯随便定位船上某个乘客,1900盯着那人,就能为他来首恰当的即兴配乐,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让人叹为观止。唱片录制完成,出版商把唱片放给1900听,他没有把唱片给出版商,因为他不允许别人把他的音乐从他身边带走。他犹豫再三,想把唱片送给那位素不相识的女孩,却没能如愿以偿,1900无法掩饰自己的哀伤,他失望地毁了唱片把碎片扔在垃圾桶里,与那昙花一现的爱情失之交臂。最炫的高潮当然是1900与爵士乐的传奇钢琴手杰利(该原型人物应该是著名的爵士乐钢琴家“果冻卷”莫顿)现场比拼琴技的那一段,当1900如暴风骤雨般奏完一曲顺手拿起烟卷在已经发烫火红的琴弦上点燃时,相信每一位观众都成为了这位潇洒钢琴师的铁杆粉丝。影片给我们留下的伤感和思索也很多,1900如无根浮萍般的孤儿身份固然令人同情,爱情如蜻蜓点水从他身边滑过更令人惋惜,当1900下决心追寻幸福又让我们为之鼓舞,而在最后1900的双脚还是没有踏上坚实的陆地,则彻底击垮了我们内心那根脆弱的心弦。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他做不到?每一个观众在后来可能都思考过这个问题,钢琴家身体是自由的,音乐是插上了宽大的翅膀的,但是他的灵魂却终生被禁锢在一个无形的牢笼之中,未知的花花世界那种不安全感如此之强烈,使得他最后选择回到熟悉而又单调的生活中。反过来看,我们这些观众中的大多数的人生经历,其实和1900何其相似。
( e; K1 L' n, F( t0 n, z6 A$ _
: z* c7 Z0 |! I! F
/ b. m2 O) J9 ^- w  U0 D/ T. q, y: @) V, U+ ^6 Q0 T

* H) ?- o" H* w. n《海上钢琴师》电影原声带(编号:SONY SRCS 2135)
7 }2 U0 F3 Q1 T
! J* g6 @0 |6 Z% Q9 o
) {% e" N8 d# a& v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成功,导演经验老到,剧本编写得引人入胜,一众演员精湛的演技,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而回到此片音乐主题的本身,我们不得不对该片的配乐作曲家,也就是意大利国宝级电影音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翘起大拇指。是他如行云流水般的配乐让这部影片产生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海上钢琴师》电影原声带(编号:SONY SRCS 2135)收录电影中所有的配乐曲段,带我们回顾1900这位无名钢琴家可歌可叹的一生。开篇的《1900's Theme》将美式歌曲旋律与欧式管弦乐团合而为一,一分半钟的篇幅,居然要比后面8分多钟的《钢琴家的传奇》更适合引领整部影片。TRACK 4《渴望》来自片中爵士乐传奇钢琴手杰利的演奏,撇开比拼一事,这首洋溢着早期爵士乐情调的钢琴曲极具可听性。TRACK 14《无月的夜曲》的音乐风格静谧柔美,像极了德彪西印象派的杰作《月光》。至于片中几首和爱情相关的配乐曲段,几乎每一首都交织着希望和伤感。原声带的最后,是一首流行歌曲《失落男孩的呼唤》,这首歌曲由传奇迷幻摇滚乐团平克·弗洛伊德的前主唱罗杰·瓦特斯创作并主唱,另一位摇滚乐界的名人——范·海伦担任吉他独奏,两位摇滚大将合作的此曲,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海上钢琴师的内心世界。尽管知道新世界可能充满着希望,但是1900还是执拗的选择留在船上,他失去了爱情和对幸福的探索,留住的是一种难以言明的贵族般的尊严。
" `) ~3 t9 L1 o1 X% T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