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4374|回复: 0

[耳机] 写给耳机初级发烧友的耳机干货(下) 

[复制链接]

399

积分

2

听众

187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399
发表于 2019-1-19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写给耳机初级发烧友的耳机干货(下) 
/ |5 O1 `  h" z0 D6 c
7 w% W% H( M( ?3 i4 V, ?  新手常见的七大错误观念
* R; x9 l8 x! n' W+ ^0 u4 ~
, e, S! ^* z  u1 `& `# Y3 z  5、神话DSD格式
1 q+ ]" f% q8 ?9 g" y7 I" O; o* b# @, v% w& {$ S% A) g0 @' x
  但是近年来一些新产品把支持DSD作为卖点大力宣传,使得一些新手误解为只有支持DSD的才是“好”器材。实际上DSD只是高码率音频文件的一种,并不是新近才出现,录音室母带用的*多的格式反而是PCM 24BIT/96K,DSD格式原始录音后如果需要后期制作也需要转成PCM高码率格式。因此选择高码率文件重点不是它现在用什么格式而是它原始录音是什么格式,理论上不同格式之间转换是会带来音质损失。多一种格式支持是个好事,但把支持一种音频格式说成播放器好坏的决定性因素那*完全是误导。
" I: Z3 s" ?4 H6 t- U+ L5 E7 B& S- u. r6 J; `- T& c. h/ d
  6、对音频器材技术指标的各种误解: M) y- R4 p" |) k9 k& l" H

% d( o! Y' w4 ^* g3 g. U  常见的误解有:技术指标决定一切论、技术指标完全无用论、把声卡RMAA测试的数据以及不规范的测试数据当“客观数据”。6 C0 o$ z% r9 t5 B0 H1 i& b2 g6 O5 w

0 S  }* c  Y2 ^6 W* Z/ s& A1 ?  对待测试数据要注意两点:( q* t& u& ~6 @

$ C' F. U/ A* f  Q. q' ~6 R  A、首先要注意测试用的仪器和测试方式、负载情况等测试条件。% _1 @, E# u+ G+ ~+ r/ V
' q8 W* \; A' ^& [
  常有人把某些非专业网站用电脑声卡+RMAA测试的数据当回事,这其实是很不靠谱的,特别是测试随身听,某些网站*是直接把随身听开到较大音量,不加任何负载用RMAA测试,不同随身听输出功率都不一样,声卡对较小的输入功率反应不灵敏,RMAA如果输入功率小或者过大都会得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数据。 对于台式音频系统用RMAA测试数据与专业测试仪*比较接近,可以在同一条件下测试相对数据做对比,但也不能拿来做数值参考。声卡+RMAA很容易受电脑等外部干扰,测试得到的数据也容易出现各种偏差。
. E) i; b( u, K1 J; g5 t* Q' Q: o  s' ?1 d- O; O4 @
  另外也看到过一些用专业测试仪测随身听的数据,居然也是一样把音量开到较大一起测THD然后拿来比较,根本没考虑到不同播放器较佳失真数据时对应的输出功率(起码要统一设置一个输出功率测试失真,这样才公平)。还有不加负载直接测出一堆所谓数据,毫无意义。对于随身听而言,加不加负载得到的数据差别惊人。所以说不科学的测试数据一样可以忽悠人。
2 I& w# {0 x' e0 R. d
: W8 e& u" b5 c6 l; H2 Y+ X: d  B、音频产品通过专业测试仪器测得的各项参数是能反应一部分器材声音特性的,但是不能完全代替听感。类似冷暖、厚薄、韵味等等风格特性不是数据能体现出来的。所以较具参考价值的评测应当是包含了有效的测试数据以及全面的听感对比。
7 _( G. ?. W% `$ n( Z( @# X- _6 H5 [, L( n8 B& c
  7、盲目崇拜国外大品牌$ `0 U" v0 i, S3 {3 ]( q; \, Q: N
1 K. d$ Q* }) D1 V! U9 T9 ?4 K
  品牌效应在任何产品里都有,而在音频领域其实品牌是*应该忽略的因素之一。曾有国外音频大厂拿着中国品牌OPPO的蓝光机以及某日产廉价DVD改个商标、外观*多卖几倍价格的。如此明目张胆的忽悠,还一样有人买。国内的一些老牌音频企业比如山灵等目前的主要业务*是OEM,本人*曾在山灵的生产线上看到大量国外品牌产品,包括一些知名高品质品牌。其中一些是完全由山灵开发设计,直接打上国外商标,由外商把价格加个零开卖。国内音频企业其实不乏高品质的音频设计师和高品质的音频产品,很多产品在国外广受好评(要不然不会有那么多OEM业务),而在国内反而难以得到公正的评价,逼的这些国内厂家成为幕后的OEM商,而国外某些品牌赚取了大额利润,再投入巨资做广告、宣传继续“神话”其品牌形象,形成一个怪圈。
  D8 D3 ?. }& D) B' {0 H% I
" R7 _: h; A% A+ l  作为一个HIFI入门发烧友,如果抛开品牌、盲目崇洋等因素,平等看待国内外产品,耳听为实,那*可以少花很多冤枉钱。
) K2 J9 l) b7 x9 |0 h' l. I
  M3 ?- O  u: n/ U  新手需要学会另外一个技能:如何试听对比器材
" a8 Y& r1 u' G9 _# B1 w. a* S# ~3 e+ ~; d; _7 x$ u: b
  看了这个标题,有人肯定会说:自己去对比试听器材也需要学习?直接用耳朵听不*行了?听音是主观的,会牵涉到众多外在因素,包括容易被忽略的电源处理等前端因素、心情平缓和紧张对音乐的不同心理感受等等。在不同的试听场合,用不同的对比方式,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论。
4 j7 b: e3 T! F$ P- v3 K6 Q1 D0 n
  很多人对比器材喜欢用瞬间切换对比方式,这种方式对一些差异较大的器材来说是有效的。但这种方式对一些差别较小的器材来说并不是较好的方式。8 d$ x8 i" ~- S! S4 u/ ?# H

- j  a8 p) b) {; a0 A/ j" }  较好的对比音频器材的方式是:在安静的环境下,用自己熟悉的音乐先在一个器材上试听一段时间,直到完全熟悉、沉浸到这个器材带来的音乐感觉之后,再切换到需要对比的器材上,这样两个器材之间的差别*容易凸显出来。这个原理其实与视觉识别一样:外人看双胞胎完全无法分辨,而熟悉的人*很容易区别。! y. }1 w8 G9 |2 ]
$ k- {1 D4 A/ @, c, a7 L) q
  所以,对于很多试听聚会上的试听,在不熟悉的音乐、不熟悉的器材之下,匆忙紧张的短时间聆听,是很难得到正确结论。*多是听个大概。包括一些盲听对比,如果方式不正确(没有足够的熟悉时间和反复对比),加上紧张心理,会导致平时很容易分辨的差别变得难以分辨。: ^( s9 a* F# ^
% Z8 z  T; z& P4 P8 U  y8 |
  了解了这点,其实对于网络上某些匆忙试听(一耳朵对比)得出的结论也*可以知道其参考价值不大了。6 c4 [0 `( U8 L5 ^: ^+ s
7 m* b: B" d* @. ?& ]8 z7 m
  结语:这篇文章总结了多年来常见的初级发烧友容易犯的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除了了解这些常识也不能忽略去耳听为实,多听听不同风格、档次的器材,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量力而行,享受HIFI带来的乐趣。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