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31267|回复: 0

[资讯] 咏物歌词创作论

[复制链接]

1696

积分

5

听众

219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1696
发表于 2010-1-8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作为自然之子,生长在自然的怀抱里,斗转星移,春华秋实,天地之间多姿多彩的自然之物,带着种种隐喻和暗示,不断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的情思不时地为之触动。人类的生存活动也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物象、新的景观,丰富着我们心灵世界的象征。千姿百态的自然的及人造的景物,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歌咏对象。咏物之作,于是成为歌词的一大类别。2 K2 ?; g. C( N6 _8 Z  J
  ! \9 y7 T) x9 b+ U0 z) X9 z
  可咏之物知多少2 U) I1 R4 k9 ]5 v* z- Q
  $ W/ q) g' g/ U6 x6 P8 y* C9 s" d
  咏物歌词所咏之物,可以是天地间的万物。如果分门别类,则有自然之物,人造之物,以及一些抽象事物。& B* R0 f! A2 F$ f: }+ t
  自然之物,也就是所谓上帝的造物,包括植物、动物以及日月山川等等天地宇宙间的“填充物”。自然造物神秘、神奇,最能撩起我们心中的诗意,最宜作为歌咏对象。
4 x2 L8 V  q+ P# u! Z( H3 p/ @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是李清照咏桂花。“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这是陆游咏杜鹃鸟。日月星辰、风云雷电、雨雾霜雪、山水土石等等自然物象,也尽可以与歌词结缘。“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这是刘克庄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这是史达祖的《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3 Q( S, J; q' e; X7 h  广义的自然之物,还包括人类,以及人类自身的各种器官眼耳口鼻、心肺肝胆、须眉血泪等等。如史达祖咏白发:“秋风早入潘郎鬓,斑斑遽惊如许。暖雪侵梳,晴丝拂领,栽满愁城深处……”
5 J0 B7 g/ p, _: w  人造之物,包括建筑物、器物、食物、衣物等等。人造之物由于其技艺精湛,巧夺天工,也常常受到咏物者的青睐。例如,汉代班婕妤的《团扇歌》以扇抒怀,表达得宠之时的失宠之忧:“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霜。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绝。”; ^4 P, w! X: e& w
  有些人造之物,不是实有的,而是出于人的艺术创造,是虚构的,想象的。例如琼瑶的《梦的衣裳》:“我有一件梦的衣裳,青春是它的锦缎,欢笑是它的装潢……”/ b# A- m) W& d( T$ E6 d
  推而广之,咏物诗歌所咏之物,还不妨包括一些抽象事物,如宋人石象之《咏愁》:“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6 X# }% M, F1 G6 q
  银河、月亮、霓虹、海市……天地间的许多自然物象在古人与今人的眼中也是大不相同的,科学是神话的杀手,也不免是古典诗意和浪漫的毒药。今人涉及这些物象,显然不宜再作李白《古朗月行》“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式的咏叹,不宜再作苏轼《登州海市》“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式的幻想,因为月亮只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海市蜃楼只是由于空气折射的作用使我们看到了平常看不到的远处的景物,这在今天已是常识。违反科学常识,故作痴态,未免贻笑读者。: B4 y! F6 O7 N! r; a  n- I! M% N
  2 E( t" I+ s: I& k/ L+ b! l
  肖其形,传其神
5 Y& X$ ^+ i2 s8 x# G3 X, M: g4 R  " C) l! ?  G$ @' w
  咏物之作的创作要领,就是描摹所咏之物的自然特征,赋予它某种精神品质或思想情怀。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之作,屈原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便是紧扣橘树的自然特征,赋予它“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爱国情操,和“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清醒处世、不肯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
; D* G0 I- ?7 ]1 T  通常,这被称为“托物言志”,就是通过描绘一种物象,寄托作者的某种志趣。
; O5 _6 _9 H' x, h  咏物歌词的创作,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把握所咏之物的特征,准确地描绘它,摹写它,使之真切可感,如在目前;二是要超越物象本身,赋予它一种精神,一种情怀、志趣或理趣。古人所谓“不即不离”,就是要求咏物歌词,既不要黏着于物象,贴得太紧,也不要完全脱离物象,游离于物象之外,而应该与所咏之物保持适度的审美距离,既写其形,又传其神。例如第一首用英文翻唱流行世界的中国歌曲《玫瑰玫瑰我爱你》(吴村词、陈歌辛曲),其玫瑰就作为一种美丽多情、纯真坚贞、不畏强暴、不甘流俗的人品的象征被讴歌,自然界的玫瑰,与作者心中的玫瑰,既相似,又不相似,玫瑰在这里被拟人化了,被赋予了一种可贵的女性品质。& h! t, _+ b, w; J% w: y9 o/ X
  人们常用“神形毕肖”来赞赏艺术形象,其实这未必准确。除了人物形象,其它艺术形象一般只能“形肖”,无所谓“神肖”,因为作为其原型的物象,譬如一丛修竹、一行白鹭,原本就只有“形”,没有“神”,至少是没有艺术作品所欲传达的“神”,艺术作品所传达的物象的“神”,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理解或艺术创作的需要自行赋予的。歌词中的物象也是这样。同一物象,在不同的词家笔下,或在同一词家的不同创作状态下,完全可能有着不同的“神”。而这,恰恰给我们的咏物歌词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 J- ^( _. F5 [2 m
  ! j. K3 H9 V' i' w+ K4 f& V' J
  知其故,出其新
$ O) p8 M, B( a( p  
2 N9 h$ o  `6 L% H: A* q4 y  许多物象,前人已经赋予它们某些品质,已经形成一定的文化蕴涵,如玉之高洁,兰之雅淡,天之无私,竹之有节,潮之有信,云之有情……当我们重新题咏它,就需要了解其既有的文化品性,同时,必须有新的感悟,新的联想,必须重新描绘它的形象,并将一种新的精神品质赋予它。
8 m; L: D0 k/ R/ j8 ?. k( d  就说咏梅吧。前人咏梅的诗歌早已车载斗量,不胜枚举。宋人张道洽一人所作的咏梅诗词就多达300首。由梅花的迎风斗雪、力斡春回,联想到创造历史的志士风范,由梅花的高洁脱俗、远离尘嚣,联想到归隐林泉的逸士风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传统的中国士大夫人世出世的两种处世方式,皆可借由梅花言说。梅立天地间,梅居红尘外,从古人的“已是黄昏独自愁”,到今人的“千里冰霜脚下踩”,梅花的蕴涵似乎已经道尽。踏雪寻梅,我们还能从她的疏影暗香间寻得多少诗意?
- d: _  b+ d- X- Z7 a  中华一剪梅,流落到他乡。水土几时服,家国几曾忘?一支紫箫曲,三更明月光。关山万千重,梦里归汉唐。
2 e( B0 Q. _& I% b  中华一剪梅,流落到他乡。天纵风与雅,何须惆而怅?雪落天下白,心裁旧时装。西风不相识,问是谁家香。0 F9 w* [0 B& n' ~0 O, `& K+ |6 c
  梅原产中国,据说为中国所特有,难以移植他乡。当有人试着让梅花充当海外游子的喻象,一首《梅在他乡》,便从前人的咏梅意境中突围出来,别开生面。
- l) i4 r, W8 R5 n  4 o; b) K% o) N, k  K
  得意求象与窥象寻意( X5 r' m7 k1 v6 M0 [) B. ?
  
: g' z: D( m1 B$ B+ T  咏物歌词的构思,大致有两种途径。% _7 }; L" V: a' L" {# I( b
  其一,主题先行,得意求象。先有了某种情思、情怀、意趣,去寻求一个妥帖传神的物象作为载体。就是为“葡萄美酒”寻求一只可作载体的“夜光杯”,为芳魂寻求一枝可供栖息的花朵。
/ G# x0 z+ H8 p: m0 c+ C  譬如,北宋词人秦观初到京城,有达官贵人赏识,请到家中,设宴款待,还唤出一位名叫碧桃的侍女敬酒。不料二人一见倾心,举杯豪饮,碧桃醉眼含情,秦观也心猿意马。此种缠绵之情如何表达才得体,才别出心裁?只见秦观灵机一动,从碧桃的名字生发开去,种种难以言传的情思,如倾慕、爱怜、赞赏、答谢……都由对“碧桃”这一物象的咏叹,一语双关地表达出来:
: k9 g" L5 z/ \% l; l- n7 f2 D' g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 R( B+ v' G% {: @/ \9 K+ Z, S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 ~/ y, g' o% G4 m3 @$ s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 S% e( G  L7 s* J# A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①; t" l: H0 W0 \
  其二,物象在先,窥象寻意。就是目遇(偶然遇见或有意寻访)某一物象,发觉其中隐约有诗意浮动,于是窥之、探之,得其精神内涵,或者赋予它某种情思、意趣。这就像是唤醒栖息于花瓣之中的芳魂,或者是往“夜光杯”里斟入某种自酿的“葡萄美酒”。' O; Q2 }7 r, Q' G! g' H% s
  譬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贾政点了学差到外省公干,宝玉得了解放,探春忽发雅兴,提议结社作诗,恰好有人送来两盆白海棠,他们便成立了海棠诗社,并以白海棠为题,做起诗来。这显然是物象在先,要求大家观摩既定的物象,各写心中的意趣。这一组咏白海棠诗共六首,分别出自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湘云之手,表现了每个人的思想、情趣和品格。如探春的一首就由花见人,表现了她品貌绝尘、才志不俗的自许,同时也以“莫谓缟仙能羽化”一语透露出对于命运的某种隐忧:: x! [) j. V7 p& D, ~+ w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v& }- ]2 m1 M8 t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W! E( J5 \# `: I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0 N4 T- e+ @$ y3 j' \0 q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6 B8 N  Z% k8 H9 Q5 g% R, i0 c  
3 K) G* A& `. S' F) |* x/ u  物我合一与物我两立
' E( x2 A" [/ ^- [) k  
1 g3 `6 |2 g* F2 G  在咏物歌词中,客观之“物”与主观之“我”的关系有两种模式,即“物我合一”的模式和“物我两立”的模式。
/ t$ C: z2 L& x3 W& I" Z  物我合一时,词中所咏之“物”与抒情主人公“我”二者是融为一体的,物代我言,或我代物言。试看琼瑶这首《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片云,天空是我家,朝迎旭日升,暮送夕阳下。我是一片云,自在又潇洒,身随魂梦飞,来去无牵挂。”歌中,我已化作一片云,那一片云便是我,在亦云亦我的吟唱中,一种飘逸洒脱的人生姿态和理想,便被展示了出来。
1 g+ q+ V5 L) @; s6 ^* f  有时,“我”会完全隐身,完全由“物”去代为歌吟、诉说。学堂乐歌有一首《落花》就是这样:“碎玉纷纷随风舞,春去谁能留住?红褪香消辞树去,应向枝头泣诉。几日春光,雨滋日煦,姆然似笑增媚妩。而今往事何堪忆,总是红颜难驻。春雨潇潇,落花无数。转眼看化尘土。”落花替我们诉说着青春易逝的伤感。
$ `9 ]7 h3 q. Z0 m  物我两立时,词中所咏之“物”与抒情主人公“我”是各自独立的,物之于我,其作用是呼应、印证、相得益彰。试看田震演唱的《野花》:“山上的野花为谁开又为谁败?静静的等待是否能有人采摘?我就像那花一样在等他到来,拍拍我的肩我就会听你的安排……”这野花的寂寞陪伴着我的寂寞,野花的守望就是我的守望。) x8 b& ?9 l- D  `6 K4 ]( w# g
  9 Z: @. T  h3 l2 Z& f2 \
  寄托与无寄托
, w# o( J; h) I' f  % {/ D$ O, B  P' o3 N1 G1 }
  托物言志,将一腔难以言表的主观情怀寄托于客观物象,这已是歌词咏物的常识。齐秦的《北的狼》以孤独的狼的形象,寄寓一种不屈服、不言败的人生精神:“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李宗盛的《我是一只小小鸟》借一个弱小生命的遭遇表达人生的惶惑无助:“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许有一天我栖上了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邹友开《好大一棵树》,树的形象,就是一种人格形象,崇高博大,坚强达观,无私奉献:“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不服。”“风是你的歌,云是你脚步,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寓意都十分醒豁。5 H; u5 j- \; Y9 [$ n2 }
  当代的歌词作者仍然娴熟地运用着这一借由物象寄托情怀的构思方式。/ f  [) H1 \5 e$ f* b
  然而,“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宜,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②歌词咏物还有另一境界(如果不说是更高的境界),那就是“无寄托”。所谓无寄托,就是咏物之作只见其咏物,不见其明显的寓意。作者对其所咏之物津津乐道,描摹刻画不惜笔墨,玩味咏叹十分投入,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趣却很朦胧。其作品之中,寓意似乎很多,又似乎什么也没有,不同的欣赏者,或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心境下,会得到大不相同的感悟。与常见的立象尽意、托物言志的手法相比,此时的词人词作,倒像是得象忘意、玩物丧志了。! A4 o, Y) C* s
  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 j! a! R, ~  `# C7 \& W
  种在校园中,希望花开早。
+ B" G4 X1 M7 D5 N9 V. I( ]1 r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开时,+ t3 q- p5 U5 _0 [8 v3 {8 f0 X, b
  兰草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w3 u  G5 A. s  U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 |1 o$ {5 J. r5 p8 u* w3 T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t2 T6 y9 R+ A0 e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
3 O7 ]+ z5 J9 J6 O) e5 N, \5 U  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 G/ m% B6 J$ Z  这是胡适早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希望》一诗,当年即在北大校园里流行,后来随作者漂泊去了台湾,改题《兰花草》。作者对兰花草可谓一往情深,朝夕相守,频频顾惜,可是作者借助兰花草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情怀呢?作为读者和听众,我们从中又能悟到怎样的意趣呢?胡适是安徽绩溪人,据说其故乡依山傍水,广植兰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应该是表达了一种游子的乡思乡愁吧。而“兰为王者香,不与众草伍”,爱兰友兰,又分明是寄寓了一种不屑流俗的人生追求和自信。对于少年儿童,它表现的不妨是一份天真和童趣;对于失恋者,它又可能是借题发挥,抒发对于一个兰质蕙心的女子的思念……
7 c' G7 h/ C" ?; ?  t+ v# P  ①《绿窗新话》卷上:“秦少游寓京师,有贵官延饮,出宠妓碧桃侑觞,劝酒倦倦。少游领其意,复举觞劝碧桃。贵官云:‘碧桃素不善饮。’意木欲少游强之。碧桃曰:‘今日为学士拼了一醉!’引巨觞长饮。少游即席赠《虞美人》词曰:‘碧桃天上栽和露……’合座悉恨;贵官云:‘今后永不令此姬出来!’满座大笑。”
) i4 s! H7 T% J& X: Q/ Y  | ②周济(介存斋论词杂着)。(作者:毛 翰 )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