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8835|回复: 2

[音乐] 对古典音乐普及的思考

  [复制链接]

5870

积分

3

听众

731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5870
发表于 2009-12-13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走进音乐厅来欣赏交响乐和如何让现有的观众不要流失掉已是全世界交响乐团的重要课题了。西方国家尽管有着几百年欣赏古典音乐的传统,人们从小聆听古典音乐,在学校接受有体系的音乐教育,但在当今的时代,在科技的突飞猛进、信息的铺天盖地、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等等的新环境中,人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有着太多的选择,古典音乐的市场面临着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在中国,如何使交响乐这个源自西方的艺术品种让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接受,并养成买票的习惯,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事情!音乐欣赏的培养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欣赏音乐是需要熏陶的,而熏陶则意味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静心和投入。但当人一旦“入门”以后,音乐所带给人的好处和美的享受就太多了,那种美妙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即音乐可以丰富人的情感、开发人的智力、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实人的心灵、提升人的修养、塑造人的品格、缓解人的压力,音乐也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带给人精神上的富足、提高社会精神文明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波士顿大学音乐系主任卡尔•伯纳克博士谈到:“音乐不是奢侈品,不是我们钱包鼓了的时候才来消费的多余物,音乐不是消遣,不是娱乐,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让人类生活得有意义的方式之一。语言穷尽之处,音乐可以表达;思维无法触及之处,音乐能够揭示心灵深处的情感。音乐就如同一位出色的疗伤专家,发掘我们的潜意识,让我们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内心世界。”

     既然音乐是如此的美好,而古典音乐又是经过历史考验的、被大家所公认的经典,却为什么依然只是社会中的小众群体所喜欢的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流行歌曲而不喜欢听古典音乐呢?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将更多的人引导至古典音乐的殿堂呢?我想只有经过理性的分析和比较,只有找出问题的症结,才能进一步来思考解决的办法。

     我个人认为:一是在中国的大部分人极少有机会或从来没有机会接触和聆听到古典音乐,所以他们也就对古典音乐没有多少感觉。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对经常听到的音乐、熟悉的音乐会很有共鸣,或觉得亲切。如果一个人从小是在听古典音乐的环境下长大的,一般他的一生都会喜欢古典音乐;如果一个人从小是在听京剧的环境下长大的,一般他都对京剧会情有独钟。中国广大的红歌迷和样板戏迷们不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吗?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则是:电视广播大都播放的是流行音乐,电视中各类选秀节目、各类比赛铺天盖地都是流行音乐,大人孩子整天听到的基本上都是流行音乐,他们当然会对流行音乐感到更熟悉和亲切了。

     二是喜欢优美动听的旋律是人类的本能,流行歌曲一般都有朗朗上口和容易记忆的旋律,而很多古典音乐的旋律往往都是器乐化的,或者是动机发展性的,并不好唱,也不好记,自然就会受到冷落。我也发现古典音乐中的一些流传较广,比较受到大众喜欢的乐曲往往都会有很强的旋律性,所以注重旋律性和情感表达的浪漫乐派作品比其它时期的音乐作品会拥有更多的听众;歌剧中的最有旋律性的咏叹调也永远是观众们的最爱。

     三是流行歌曲有歌词,所以能表达明确的意思和情感,一般人都能懂。而古典音乐一般都很抽象,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就算是有标题提示和内容提示的作品,还是会很抽象,一般人不容易听懂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听的人主动去想象、去挖掘。(有相当部分的音乐作品并不一定要具体表现什么,音乐中的韵律美、和谐美、结构美就足以表达音乐的本体了,但不同的人对这些美的感知是不同的,就如浩瀚宇宙中的日月星辰随着自己的节奏在各自轨道上交相辉映;或象那小桥流水人家在夕阳西下中如梦如幻,它们的寓意和美感对于每个人都可以是不同的)。有人会说西方古典乐中的艺术歌曲不是也有歌词吗,把歌词翻译成中文,不就能容易接受了吗?但我认为还是不容易!首先是艺术歌曲的歌词用的大都是绝美的诗,诗本来就不是容易让人理解的,诗更多是让人去意会和联想的,在某种程度上与音乐很相似。再加上将诗翻译成中文就更难了!不是意思不到位,就是没有意境,要不就是语言不美,不是没有诗意就是没有韵律,所以极难面面俱到;其次,艺术歌曲的音乐也是高度艺术化的,讲究音与词的内涵关系,讲究意境的塑造,旋律往往并不是普通人可以很容易随之哼唱的,懂得欣赏的人本身需具备相当的音乐修养和文学修养。

     四是中国的音乐基本上是单旋律的,所以中国人大多没有习惯与能力去听和声与听复调,自然就体会不了古典音乐中纵向合成的美。和声在我看来是西方古典音乐的一个重要支柱,在许多作品中旋律甚至是结构的产生和走向都是由和声来引导和决定的。而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则是巴洛克音乐的最基本特征,不会听多声部的复调又怎能体会巴赫音乐的美呢?

    五是普通人对短小的、形象单一的音乐比较容易接受,而古典音乐往往篇幅很长,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的乐思、主题、旋律、动机先后经过呈现、变化、展开、融合、再现等手法,一般人不经过训练是很难听出来的。六是古典音乐相比流行音乐会复杂很多,比如除了旋律和节奏、除了和声与复调以外,音乐中还包含各种曲式结构、动机和主题的发展手法、调性的布局和对比、配器色彩的运用,还有作曲家对所处时代的反映以及作品创作的背景,不同的地域差异、时代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等等,如果没有经过学习和训练,没有一定的阅历和文学艺术的底蕴,一般的耳朵是不容易听出来的,所以这自然就将很多人挡在了古典音乐的门外,或者无法深入到古典音乐当中去。而一般大众由于不需要多少的音乐修养和知识就能欣赏流行歌曲,他们能够欣赏歌手的音色,能够欣赏优美的旋律,能够明白歌词的内容,这自然会造成喜欢听流行歌曲的永远是大部分群体。

     我曾经的西方音乐史课老师——著名的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将“听音乐”做了一个分析,他说:“听音乐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音乐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尽管它是音响,但是从这个音响里头能够捕捉到多少信息,每个人是非常不一样的。一个资深乐迷能够捕捉到的信息会很多,而如果没有什么经验,音乐特别是复杂的古典音乐听上去就是一堆混沌的声音而已。我认为听音乐的第一层次是音响感受,也就是感官性的享受和官能性的体验,比如说就是感受帕瓦罗蒂的美妙歌喉或是竖琴的优美声响,在这个层面,你不需要多少知识和经验储备,喜爱即可。第二层次我称之为情感认同,就是在音乐中听出是在表达什么情绪,是快乐的还是悲哀的,是热烈的甚至是悲剧性的等等,并进一步受到音乐的情绪感染。这两个层次对于任何人都是奏效的,但是层面比较低,但是随着聆听的深入,就需要愈来愈多的知识和文化的介入。我把第三层次称为风格辨析,这就是带有风格感的聆听,这其中就有历史文化的信息,你得听出风格的路数,得听出这音乐出自什么时期,其表达的特点是什么,这就是比较高的要求了。到第四层次,就是形式把握,尤其是大型器乐体裁,你得在音乐中听出比如说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等,音乐是时间过程,具有一整套的形式讲究,如果不了解,就会在音乐进行中迷失方向。到这个时候听者就必须要阅读或上课了。直到最后,第五层次是价值判断,第六层次是内涵领悟,听者就可以对音乐的高下好坏做出自己的决断,并能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意蕴,及音乐对时代的反映,以及音乐中体现的对艺术和人生的独特认识,显然到这个阶段光听音乐就远远不够了,就一定要靠大量的阅读来补充,来使你的音响辨析力愈来愈敏锐,储备越来越丰富。但话又说回来,所有这六个层次并不是截然割裂,而是彼此协同。”

        由此可见,真正地、全面地懂得欣赏古典音乐并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是需要经过教育和培养的,但是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的民众是没有可能接受到正规系统的音乐教育的!在当下以应试制度为主导的教育体制让学校对音乐美术等艺术和素质方面的教育无暇顾及。

     就像一个国家的进步和未来要靠教育一样,国民素质的提高、修养情操的提升及对美感的认识是离不开艺术的熏陶的。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巴斯蒂安教授在引用中国的一句谚语:“为一年计种粮,为十年计植树,为百年计种树人”时还补充了一点,即:”为千年计则应该让年轻人学习音乐!”。所以我认为如何让广大群众走进交响乐一是一定要靠政府及媒体的大力推动和提倡,二是一定需要学校等教育部门对音乐等艺术门类的重视和系统的培养教育,还有就是我们的演出团体本身需要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不仅在质量上要不断进取,在作品和形式上也要有所创新,要结合教育规律的特点,要结合本土文化的特点,要结合时代的特点。艺术欣赏的培养与教育一样,有它的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就像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它们的课本是不同的,是有针对性的一样,我们的音乐会应该在针对不同的观众对象和不同的场合时,在曲目和形式上是要有所区别的。不同的年龄层次比如小学生与中学生、中学生与大学生,他们的智力、兴趣、阅历和鉴赏力是有很大区别的。同样,即使是成人,资深听众及古典音乐爱好者与“初听者”的听觉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拿同样的作品去做普及,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当然,音乐天赋、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文化程度的高低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不能完全一概而论。也有很多例子表明不少非从事音乐的人士对音乐的感受要多于某些职业的音乐工作者)。我清楚地记得前几年在为中小学生做普及音乐会时,我们往往为他们演奏整首大部头的交响乐名曲,结果我们满腔热情的演奏却没有打动学生们,他们很多人不是在聊天就是低头看书看手机或者干脆打起了瞌睡。这给我一个很大的打击,也引起了我的深思——该如何做音乐的普及?所以这几年我也不断留意和学习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乐团是如何在做这项工作的。其中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大提琴家马友友,他在古典音乐、爵士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等各类音乐领域中涉足、跨界、结合与创新,所以他的乐迷已远远超出了古典乐迷的范畴,也让更多的人反过来关注和喜欢古典音乐。此外,德国柏林爱乐乐团的青少年教育计划和12把大提琴组的演出、英国的BBC等交响乐团针对青少年以及普通大众的特别音乐会及活动、委内瑞拉的青年交响乐团的演出及他们整个国家的音乐救助计划等等这些都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灵感。看到这些,让我深深感到普及古典音乐、让更多的观众走进音乐厅不只是走形式和做表面文章,而应该非常用心,带着爱心、责任心还有智慧,并且要有相适应的作品和新的理念及好的策划。

    去年我带领厦门爱乐乐团做了10场的“走进校园音普音乐会”,我尝试性的用了一套新的方法,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为学生们做一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专场音乐会:用一些短小但学生们熟悉的乐曲片段或者儿歌分别介绍了乐队中的各种乐器以及它们的音色和音响特点,又介绍了各个乐器组合在一起的音响效果,然后是整个乐队一起合奏的效果,也介绍了指挥的作用并请学生上台来指挥乐队亲身体验指挥的作用,我们还邀请部分学生上台现场学习打击乐的中最简单的演奏技术并参加到乐队中来与我们一起演奏交响乐名曲。这些让学生们有共鸣的乐曲以及互动和参与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对交响乐和交响乐队的兴趣,他们同时很快从中了解了了一些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听音乐会的一些相关礼仪,也通过这些作品、知识和礼仪培养起对音乐、对美感、对修养、对合作、对集体主义等等的认知和直接感受。音乐会后我们经常接到学校老师们发来的感谢信以及学生们的心得和感想。其中大多认为我们的音普音乐会把高雅音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绝大部分首次聆听交响乐的师生都能很快融入;很多现场互动环节气氛热烈,让学生们有机会能参与并亲临感受交响乐,这将会成为他们成长中一段很美的记忆;聆听交响乐的基本知识和礼仪讲解,让师生们对交响乐有进一步的了解,增长见识;美中不足的是觉得音乐会时间太短而略带失落感,刚刚进入状态就结束了,让他们感到还意犹未尽…..。孩子们写到:“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无比幸福,演奏家们让我打开了眼界,我会更加努力的向我的音乐梦驶去!” “音乐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是一种美,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人爱上美。”“音乐,我一直认为就是天天在听的流行歌。自从听完爱乐乐团的音乐会后,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音乐,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有声有词,它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令人陶醉的艺术。”“通过那场音乐会,我似乎隐隐约约地懂了“合作”的含义。合作,就是要大家要一条心,才能做好一件事;合作,就是要顾及集体利益,不能自私自利;合作,意味着集体的利益比个人的利益要重要得多。”

     当看到孩子们稚嫩的文字中表达他们听完音乐会后的美妙感受,我会感动得流泪,也为我们的努力所换来的成绩感到莫大的欣慰!
最近在音乐周报上读到在近期刚召开的中国音乐家协会的会议上,不少知名音乐家都谈到了作品和创新的问题,呼吁要有我们自己的好作品,一是要有能跻身世界一流的精品,二是要有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作品。我很有同感,我们中国的交响乐要被世界认可、被世界瞩目,很重要的是要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伟大作品和一流的乐团,而另一面,交响乐要被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也需要有相应的好作品。

     什么样的作品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好作品呢?既然太高深的古典音乐让目前的中国普通大众一下子欣赏不了,是否能有一些适合他们欣赏的作品呢?我想比如广受大家喜爱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或者鲍元恺教授的《炎黄风情》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作品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听!它们都是将交响乐的形式及西方的古典作曲技法与中国人熟悉的旋律、曲调等元素很好结合在一起的优秀范例!鲍元恺教授说过:“我们希望我们的音乐作品走向世界,但是,如果它不能走向自己的人民,所谓“走向世界”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无论是民间音乐,还是专业音乐,其艺术价值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其表现人类共同精神世界的深度和使艺术接受者产生共鸣的广度。”

       人们通常把古典音乐称为“高雅艺术”,但我们演奏古典音乐就等于是高雅了吗?即使我们在演奏贝多芬或莫扎特等大师的作品,但如果演奏的质量很粗糙,或者演奏时没有用心、没有投入感情,或者没有把握和传达作品的精神境界和艺术性,只是简单的把音符演奏出来,这样的音乐能称为高雅艺术吗? 反过来,有些人认为的“俗音乐”比如电影音乐或者流行音乐就一定不高雅吗?难道《辛德勒名单》中的那段小提琴独奏的主题曲或者美国流行歌曲《天下一家》或者中国流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俗”吗?它们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对全人类的同情和对世界和平的愿望与贝多芬的交响曲《欢乐颂》所要表达的情感难道不是一致的吗?我认为它们只是换了一种表达形式而已,用了一种让当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而已。如果用文学来做比较的话,是否就像是一首现代的短篇诗歌之于一部古典的长篇小说呢?当然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无论在艺术性的高度、精神境界和哲学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还是在内涵的丰富而多面、结构的庞大而严谨、气势的恢弘和壮丽、技法的复杂性与创造力等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不是其它作品可同日而语的。我们的目的和任务是努力让更多的现代人能够体验到近两百年前的“贝九”的美感和价值。 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只能听“贝九”而否定和贬低其它作品呢?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艺术特征和特有的“声音”,我相信能打动人心的音乐,有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音乐一定会有它流传的道理。各国的民歌不正是那旧时的“流行歌”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吗?乐评人李皖评述道:“归根到底,真正的雅俗,价值的高下,并非由形式分,而是看由音乐显现的人格与精神的丰寡去判定。 ……如是我说,作为欣赏的人、批评的人,真正的雅,是那种能体悟雅俗两界不同东西的价值,并能深刻地看清它们各自局限的境界。有此,大俗也能大雅;无此,大雅也会大俗。对创作者而言,个人行为地排斥他类,有时对保持艺术的纯洁性和原创性是有益的。至于挥舞着统一真理的大棒,视一切不同为异己者,早已在历史上留下太多的血迹,也远远超出雅俗之论的范畴了。”

       如何能将更多的人们引导和培养成古典乐迷呢?如何能架起一座桥梁?具体该怎么做?我还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当中。我想还是应该结合教育规律的特点,要结合本土文化的特点,要结合时代的特点。

     我认为的教育规律应该是培养兴趣、寓教于乐、由浅入深、因材施教。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说对初来听交响乐的人,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让他们感受到乐趣和培养他们的兴趣远比上来就让他们听一首完整的交响曲来得更实际和有意义!如何能激起人们的兴趣?我所尝试的方法之一是从一些他们所熟悉的音乐开始,而且不易太长:比如我们在小学生的普及音乐会中演奏了他们熟悉的《超级玛丽》中的音乐,我还特意用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小星星》的主题编配了一首乐队演奏的变奏曲。结果孩子的热情很高,精神集中,并很快由这些他们熟悉的乐曲转而注意到对乐器和交响乐队的兴趣和好奇,随之很自然地就会有孩子产生学习乐器和想继续听一些其它音乐的愿望。对大人也是一样,我们的商演所面对的大部分观众常常都是交响乐的“门外汉”,所以我会安排一些大家都较熟悉的短小乐曲:比如西方音乐中的经典名曲——土耳其进行曲、野蜂飞舞、康康舞曲等,中国音乐中的名曲——赛马、紫竹调等,经典的舞曲音乐——匈牙利舞曲、西班牙舞曲等,我还将一些具有本土文化的元素或其它音乐领域例如爵士、探戈音乐等跨界的元素与古典作品或者古典作曲技法相结合,做一些创新。我所创作或编配的比如《梦中的鼓浪屿》、《当秧歌遇上探戈》、《夏日最后一朵玫瑰幻想曲》、《嬉戏曲》、《查尔达什》等一批乐曲,让观众们感到既亲切而又有新意,从而产生兴趣和喜欢之情。

     还有一种激发观众兴趣的有效的方法是让观众参与和互动。我们这样的做法不仅在为学生做的普及音乐会中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在为大人的一些普及音乐会或者商演中同样效果很好。比如在某首乐曲中让观众跟着我的指挥来击掌,并且还要根据指挥动作的快慢和大小来做出相应的速度和力度;或者是让观众模仿出我们的打击乐手拍击的节奏。结果发现所有观众都兴致很高,大家都乐在其中。而且他们通过这样的形式也体验到了指挥的作用、节奏的魅力以及交响乐演奏中合作的重要性。

     这些还只是我们对如何进行普及工作的尝试,我还想创出一套方法,通过专门的作品和互动的方式让观众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了解、体验到更多音乐中的魅力。我相信通过坚持和积累,从量变到质变,逐渐地对观众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从欣赏简单的作品慢慢地引入对更高层次作品的欣赏。我衷心期盼看到因为我们的努力,将有更多的人们喜欢上古典音乐!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5398

积分

2

听众

265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5398
发表于 2009-12-13 |
:victory::victory: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8184

积分

4

听众

1018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8184
发表于 2009-12-14 |
学习,支持了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