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30725|回复: 4

[资讯] 和声学基本知识与一些资料1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3

听众

-987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18513
发表于 2006-8-19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1. 大小三和弦、大小调中的主、属、下属和弦 4 w) \% W2 g1 A  _( v8 p
/ J7 d$ k% l2 t) `0 x2 m
& S5 Y$ q$ ?6 p2 a" _1 ~: Y, R
6 l) y% b, A& ?1 S' V- n% S2 Y% Y( i
西方古典音乐体系的和声基础是三和弦,三和弦又以大小三和弦为最基本。三和弦是由三个音组成的,分别被称为根音、
* q, S  w  R& Q# R2 X2 x+ r  w5 [
! ?5 Q2 j/ r2 f: q" k9 m" m' I) Q' u( C+ {* V! R  W  }! M. X

* b! _2 u' U7 B" J2 p三音和五音。而和弦的性质,则是由根音、三音和五音之间的距离(及音程),来决定的:根音和三音之间是大三度,三音
# K) M$ Y- Z! F6 P% Z2 P
9 s5 Y5 q$ N2 ~2 v
, n( n" S  t4 H9 [
; ~+ Z( U. z8 \和五音之间是小三度的,被称为“大三和弦”。 根音和三音之间是小三度,三音和五音之间是大三度的,被称为“小三和弦”。  5 P9 [+ P3 k5 d& |! t/ `

$ R) M: w* ^( i, S$ y4 `% J3 _# e8 Q- p0 O
5 k" e* a. n8 c" T0 K* ?/ E) x* B. F
西方古典音乐(从16世纪以后),是以大小调为主的。 大小调都各有三个最主要的三和弦: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7 f$ W0 y% |6 _* D$ \" m' J, |4 x
+ N" \: _  B; x) r/ j* g3 v
( D! \7 _" `! Z4 g
分别是调内的I级、V级和IV级。我们看到,大调的主、属、下属是大三和弦。  
7 c) L# Q( y- M6 _- L+ w% m6 E- J. C: {8 [0 R* ~+ ~. W. L! R& w4 G

" _" r2 {0 l3 [9 w3 _& n# L% e4 I( [1 @5 j1 a5 `9 m8 r0 M6 a) w
小调的主、属、下属是小三和弦。  
+ Y4 m3 [- G, q# T+ g) H+ f) R$ g; R5 d8 j

0 P& f  K6 m6 S4 b( [% A+ B2 i# k) z- v7 B: P8 q
作为小三和弦的小调属和弦,当进行到主和弦时,感觉缺乏力量。原因是小调的VII级,到I级是大二度,没有向I级的强烈倾向。而大调的VII级和I级之间是小二度关系,有强烈的倾向。因此,西方传统和声,常常把小调的VII级音升高半音。升高后的VII级音和I级和大调一样,是小二度关系,被称为“导音”,(大调的VII 级亦被称为“导音”)  7 U* R3 Z3 F- P1 F$ d0 u

1 [. c2 L9 q3 i# l  g& y( j" E. S# h; ~. {/ K  @3 i

7 d; i5 K  H9 U! O这样,小调音阶中的VII级就被升高了。 这种小调音阶,VI级和VII级间是增二度,被称为“和声小调”。  ) E1 s9 {$ z% o1 {; q! C% p  I4 m

4 B# u/ C( S  L7 t' c& }/ y4 ?7 j( C' v1 p

" ^. J* s$ r- }! l! p( fVII级没有升高的,被称为“自然小调” 。  
# u% y( g2 z; U5 h9 f0 l/ ^4 i7 y/ }/ p
+ Q; Y+ E) z8 R$ G+ n' n. w
  }; D, A, ~$ G% {9 \
这两种小调,在现代流行音乐中,都被广泛运用,而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和声小调占绝对优势。
! q1 N( G6 h1 Z. e# Y
, W$ N, e9 c$ K3 F
1 q4 a7 B$ Z/ N" x* I4 p* s8 B$ ]0 K: S. ]1 v7 m
西方传统和声是建立在这样的进行:由主和弦开始,经过下属和弦,到属和弦,最后解决到主和弦上的。  
3 [- J" Q: j* ?- C3 R+ [/ D
4 c" r2 X& ^/ e( d
3 C: D9 w& v) i5 m& H5 `. v" w& `
这个进行是西方传统和声的基础,所有的其它和声进行,都是这个进行的扩展和补充。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下属不能直接接在属之后,这被称为功能倒置。  
/ H2 y% w. L( _5 G* f
, V7 {% a/ C# e  |) P# g$ z! V5 T
( b8 _. V4 ?8 _$ w1 z6 k) A3 w( U& h" m- `4 }. |
这是因为,西方古典音乐是建立在一种美学体系,及——力量不断增加,最后解决——的美学体系基础上的。属后直接接下属,被认为是解决到主和弦之前的力量衰减,因此不被接受。但现代流行音乐中,这种限制完全被打破。  ) s0 f8 F- a8 f* u: l+ F0 @

  Q4 ~( Q2 R; q$ a/ g5 g5 H6 d* @7 H

/ ?1 E1 ~( y5 X# F& n1 g# x我们的第一个和声公式:I-V-IV-V,后面可以接I级,或其它可以接V级的和弦。(其它可以接V级的和弦将在以后介绍。)  # }7 }7 J* J' E( o( y! r, l

) N! P( j1 Y* N
1 d9 [& g8 g% s
, W& t; [' O3 M1 r5 x' ?4 C" ^# O" y. R
注1:“大小三和弦”是指和弦的性质,及这个和弦的特性是什么。而“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是指和弦  的功能,及在大小调中起什么作用。“I级、V级和IV级”是和弦根音的音级,及和弦根音在音阶中所占的位置。  8 b  }- [: i$ }) C9 X/ Z. o
# J) J% j5 i# k' T9 d* ^

6 _; R( R2 q5 p! H# Z; \# f, f" Y5 K
2. 增减三和弦和大调中的副三和弦 * T+ _0 O4 V* ]. |7 D  ^6 b, n/ }

5 Q* U9 _8 ?- l5 i, b6 b1 v3 X
6 y0 O$ j3 j8 L6 {
0 Y+ r6 q; Z5 O% T& X, U, @西方传统和声体系中,除了大小三和弦外,增减三和弦也是很常用的。 增三和弦是由两个大三度叠置而成。  
( S* p8 c( _" C. w  U, z* I. q
; L& ?& F9 o. |+ @  X
  \6 ~% K3 }1 y, Z' ?5 J: P) {2 K; Y: R

4 M& e, _1 Z# \减三和弦是由两个小三度叠置而成。  2 L" R1 x% P. J7 C; [# m" V( y9 `& j

, _5 ?0 ]# C# f1 A  p( D
% X. p- G5 q: q4 J% ]4 j( g% g4 P* Y, H

: w" u& l& {) D$ U在大小调中,除了主、下属和属以外,其他音级上的副三和弦也是很常用的。大调上的副三和弦的性质分别为: ii级:小三和弦。iii级:小三和弦。vi级:小三和弦。vii级:减三和弦。  
% @' l, N* L/ k$ o3 b9 j
9 f# {3 w5 X8 D& e  h: U* g& M( G% R& D7 r& i& r
ii级三和弦,由于和IV级三和弦有两个共同音,有下属的功能倾向,因此被归为下属和声组。  # m8 o4 t1 }7 x* E& \$ X+ ]7 e
/ Y  R# e9 w) p) f/ A) m
& f" o/ w0 O1 D/ [) h0 [$ W
3 N" H( o2 E  w+ o' U
vi级三和弦,由于和IV级三和弦有两个共同音,有下属的功能倾向,因此也被归为下属和声组。  7 I2 h! ^+ d8 ^2 H6 v% ]5 ~

$ P' G' M* i- p9 y8 _" z# }8 P3 ^- k3 [# ]
" l- X. G' t( r$ y
然而vi级三和弦,同时和I级三和弦也有两个共同音,因此也有主的倾向,因此有时在属到主的进行中,用来代替主和弦的位置,被称为“阻碍终止”(因为它并不是真正的终止,感觉上象被vi级和弦从中间阻住了一样。)  
1 g- ^& ^8 f0 O0 c
4 H( J" _- c1 ~) F( w0 `  Y% C% d0 o, z' M( s

. h  Y, Y, L# B9 s5 Q* h: yiii级三和弦是一个较少用的和弦,它具有I级和V级的双重功能(因为它和I级、V级之间,各有两个共同音),作为I级的运用:I-iii-IV。  
. n; ^0 s; [( `" _- a* ^1 T* ?: t( F0 o; p/ u2 v! ^

, w# V$ M6 o2 o; {3 c9 {, G  o. H. Y% B) b- F1 U0 A
0 k! Z, |4 ~0 y0 O. W; q2 P
在这个例子中,为什么说iii级是具有I级的功能呢?因为它可以被I级7和弦代替(关于7和弦,后面有详尽的论述),而效果和用iii级三和弦及其相似。  
0 m+ r' s1 W" ?$ d
3 ?2 C9 @5 z3 Q6 f% b# \, P' h; Z" A) ]% Y* U. h
+ u, r0 w% r, s4 ?8 I6 v; z1 p- `5 d
我们也可以把iii级作为V级到IV级间的桥梁,因为西方古典音乐是不允许V级直接到IV级的连接的。  8 f. |8 Z0 F" s  d5 ?
  U6 M" N5 C1 V% }6 e0 L0 x  i
5 J$ J* t) w* g. V2 }6 A4 v) c
vii级三和弦和V级有两个共同音,它属于属和声组。vii级三和弦由于是建立在导音上的,因此也叫“导三和弦”。  
5 u; l, k8 [; }) r1 {4 H. D$ G* t% c5 ~: @

, Y6 [  L; F- d4 d- s4 s" Y/ z4 \5 A# D5 K) b, E0 c

: R4 m, C/ g* u9 w2 R: X$ Q' Z( q现在我们把四个副三和弦加到我们的I-IV-V进行中:I-vi-IV-ii-V-I。 这是最常用的和弦应用顺序,也是最符合人们听觉习惯的。(人们不大颠倒其中vi和ii的顺序,尽管它们都属于下属和声组。) 但这一和弦功能序进,可以简化和代替,如可以变成:I-vi-IV-V, 或者I-IV-ii-V,及更常用的I-ii-V, 或vi-V,I-vi-ii-V等,后面可以跟I级或者接其他的可行连接。(其他可行连接将在后面介绍。)  6 A8 d1 t. e0 u- c+ v

0 v1 ~, L. P+ }" b
( W5 F. Q/ l7 ?, A1 X4 g  X, E, x, V1 l! g  P* A* W: M# S+ X& B
这其中的V级也可以被vii级或iii级代替。  
( u! M5 W# x5 k# l$ }9 g+ w5 P: v2 y9 |  J8 _1 i9 n! d0 I- T
$ [: ?8 _& J1 n" r; w. l
* G" [  J+ ]4 j! Q* e: L
8 s3 @) L1 A; B2 c
V级之后可以接I级,也可以接具有双重功能的vi级,变成:I-vi-IV-V-vi。vi级后面可以接上述所有能接在 vi级后的和弦公式* z3 S+ ?  E) J3 a0 d2 V0 i

- f1 `: [6 r1 y) }- ?" E# L2 H4 k$ p6 @/ v" y- {, S
连接片段。比如这两个功能连接都是很好的:I-vi-IV-V-vi-V-I,I-IV-V-vi-ii-V-I。  
5 ~; v% |3 p- ^! E! `3 Y! V9 E0 n. i# z

, Y5 u+ n7 b1 @8 p; c3 x' G5 Z8 l/ k, v: v+ S! W  u
: m8 k* u6 E  m% W& ?
请注意这一和声公式:I-vi-IV,这是西方流行音乐中最常用的和声公式之一。  , T1 G& Y% K9 S3 B- Q3 c6 Z

) \6 Z) f" {% |7 A& v- j; j+ _3 ^0 O  R7 B9 _

5 \4 p# B7 A$ J9 z! b5 P+ }6 k( N+ {, F* [# N; e2 H
3.小调中的副三和弦及关系大小调、同名大小调之间的关系
7 m1 ?  k! r. q$ M
( G+ d0 S" f: _( K
5 H5 Q8 B- q: N自然小调上的副三和弦的性质分别为: ii级:减三和弦。III级:大三和弦。VI级:大三和弦。VII级:大三和弦。  3 ~+ |1 l" i- K, H! b* W
& P8 t6 ~2 T. u1 T

8 K  j  L5 Z' J! d$ t8 p" Y, j0 z" i" r' s: |1 ^" K
其中ii和VI级的功能和大调类似。VII级由于是大三和弦,不具有导向I级的性质,因此更倾向于作为它关系大调的属和弦。
5 h7 z" O" c  R9 g7 D" v. p1 K' V
4 u0 r2 H9 _( h, |
4 T' |( ?2 S' ?5 o' r( |(关于关系大小调,将在这一节的后面介绍。)III级和弦,由于有很强烈的关系大调I级的属性,更多地被用来作为向关系4 g; U% ?0 a. @  w
, j# f9 F' c, `* a  s

: }  B2 h" }' r+ L7 t0 Q大调的转换。和声小调上的副三和弦的性质分别为:  0 y7 m7 R! T& \+ X
1 k. b, l$ V) Y) x: @3 S2 f4 k- |

+ Y9 s$ P5 U$ F4 W& ]/ p: w7 U0 a  [# \7 B% r
ii级:减三和弦。III级:增三和弦。VI级:大三和弦。vii级:减三和弦。  
  T! q* V9 v5 S4 x8 b, d+ U6 ~3 |8 a5 {) Z

: y2 B; p$ ?* y3 C8 b7 c% U$ J6 W7 w8 Y# X- O

. l5 ?" I) s& t. ]0 B  X7 BIII级由于有导音需要解决,更倾向于连接i级。  ; \3 x/ r+ [4 \1 C0 t+ z; P2 Z

+ a: Q" e$ w- P! l
; ^2 ^7 B- ?4 z- `  `) o* ~" {/ a5 F# j
5 `% x  M. V( K% B2 _
这种III级较少见于流行音乐中。  ; `  N, K# m5 d; ]8 Z
: t5 v& D# E+ S" L6 o! M8 A

8 F$ ]; o3 i% H) J, z) {, X
/ i, z3 p# t$ Jvii级和大调中的vii级一样。由于它们是建立在导音上,因此被称为:“导和弦”(或称导三和弦)。  $ y7 l" g5 b4 d; k* r* J
: {% a. g& Q: b$ k
1 Q: X- m0 q8 a( O1 U3 y# `
0 d1 ^% g. h" B. k- s* c" g
) k3 q. Z6 _- b
自然小调和和声小调中的和弦经常混用。  
- }( n' v$ P9 P: g# K! O- G" P3 D2 Y/ h0 l& ^" U
" i9 K  ]$ l, v7 o* U, t, ~7 H
. j2 \' D% `( Y
在流行音乐中,常用的小调和弦为:  ; K1 O. v3 d' i
; w4 y7 P: S3 e  ]# Q6 L) N$ K9 t2 w  ~
7 x! u* e/ t4 {% i

+ U9 k, X- \; \i级: 小三和弦、ii级:减三和弦、III级: 大三和弦、iv级:小三和弦、V级:大三和弦、  
/ Q5 R0 n: [7 R7 g8 H
4 A: b* c* E* V. f/ i  ^) B. H2 V
+ ^/ S7 \/ z8 ~. l8 ~9 a2 M( O$ |- ]; X  O
v级:小三和弦、VI级:大三和弦、VII级:大三和弦、vii级:减三和弦。(比大调多了几种大小和弦的选择。)  0 m+ K, J" D+ I: f& L6 |  K, o# t

, s+ f+ u8 B0 F7 m7 }4 d
, j( R4 T2 T3 W% q- l3 F* x$ V3 L$ }) {& W$ E

0 t( a/ V9 t4 \0 H最常见的两个小调和声公式:  
3 o* _& P9 f$ X7 q7 n0 w
( A- `+ b) |: e: P. Q" n+ g5 D% u3 H: s8 t5 O" p2 a
7 r, |6 R6 i- R, W: i- n
i-VII-VI-V  
  i. t# J, F0 m' j) e$ Y% b0 @  v# T0 a% ]/ l

. p7 ]3 X' I: {8 v) g. n/ N- K7 a- R; G3 O
& A0 O* X4 i$ k7 u+ V/ ]" C
和i-iv-VII-III-(V)。  0 D; P3 @* h2 l2 F3 \+ ]& A

) \1 _9 r4 e# a2 E- U7 ^/ K& r* W$ X& ?
这个和声公式中的各和弦根音(在V级之前)都是五度关系,这在古典音乐里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和声进行,我们可以不让它从III级直接接V级,继续按照五度关系推导下去,成为:i-iv-VII-III-VI-ii-V-i。  
1 c) M2 s3 c+ y$ z8 D
  x' H7 L  j* }' R) _$ _; c  W+ E9 `+ C6 t
) e3 s0 r: r4 \8 f& A1 I- Z
这在和声学中叫做模进。  & H- j; f0 Y* ~1 l" ?9 e" X

2 t/ s8 ?% @1 B/ r" i+ x7 T, N8 v: W( O' D% z$ |7 o% e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其中VII-III-VI三个和弦,与其说是a小调,不如说是C大调的V-I-IV更合适。这种暂时偏离原调的现象叫做“离调”。在小调中,经常出现向关系大调的离调,已使音乐更丰富。  
6 E, ?9 w) U0 P! N( \; t% ?3 L+ e; f7 _4 [

: B: r3 s, M9 _. p1 ]6 |# ]6 |/ Y" U5 Q
所谓关系大小调,或称“平行大小调”,是指调号相同的一对大小调,它们互相为对方的关系大调或关系小调。比如C大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a小调是C大调的关系小调。  / R+ O, s" ?6 z8 e6 i3 a
+ s7 T7 e3 K) D- @
7 {5 `8 [; s3 d2 o
0 N6 h6 _# S, j% b

1 H9 ^  Y- f7 y; ?( B: J- T还有一种大小调关系称为“同名大小调”或“同主音大小调”,是指大小调共享一个主音,而调号相差三个升降号,比如C大
0 L5 A9 t  ^1 n% f+ y% E/ N- P- D& N9 K( Y6 u

- _5 N! {9 b  j3 d7 \2 F6 a调和c小调。  
$ |# B1 P- P$ B5 |( A" t9 i* p' s# N* M' Z9 M
/ ?- P" o% Y- u3 x( p# q6 q! i

( L1 y0 Y5 K& P, O- |$ y& N7 [+ {+ _3 g( J/ P3 ?' b9 Y
而关系大小调不共享主音,主音间相差小三度。 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同主音大小调要比关系大小调更近,转调更自然。而在现代流行音乐中,正好相反,关系大小更近。  1 o/ D  x; e4 {

9 \- c* W$ [$ x
, O3 B5 O3 ^3 J$ X1 D$ W
( }( @5 Y) F5 y( S& ~, Y, c9 ~% }4. 旋律小调及和声、和旋律大调;和弦的转位  $ }. Y% [* ^0 a

) x# V& z, x% B4 y& U" u+ b6 k2 C& A6 `
% ?: i. N: \, z# y
我们看到,和声小调的VI级和VII级音之间是一个增二度,如果在旋律中用到这两个音级时,这个曾二度会使人感到很不自然。如果用还原的VII级音,及自然小调音阶,就没有了这个增二度,但是如果我们在和声中需要一个大的V级和弦,就不得不用升高的VII级音,不然和弦和旋律就会发生矛盾。另一个解决办法是把VI级也升高,增二度变成了大二度。这种
' b9 P) K) v1 ^; [. D9 t+ k
; ~* Y$ w6 F. b( |& [0 b8 Q4 o6 p, {+ {
小调称为“旋律小调”。  - b* |0 C( {1 y. o  Q

, K% Q  R8 N  H3 ?3 M, X3 ?2 L' S$ w+ o# `& e8 G' Y
/ K1 t0 L! l. }6 M
旋律小调音阶只有上行时VI级和VII级是升高的,下行时就同时还原了,和自然小调的下行相同。但我们不必拘泥于乐理知识上的上行、下行规则,用时完全可以灵活掌握。  - s' E; M% F+ @6 v6 n0 v( K

( n+ m+ q+ e9 \% v9 `9 ^! x( z% J3 h# F3 B4 u
我们看到,升高了VI级和VII级的a旋律小调上行音阶,和A大调音阶非常相似,唯一的不同是III级音,前者是 C后者是C#。从这里我们得出一个重要概念,区分大小调的唯一标准是I级和III级间的音程是大三度(大调)还是小三度(小调),其它0 Y% S/ A7 a  N

6 {& i6 k! h% `! ^
% P+ B' i+ [# ]3 M% C音级均不能用来确定一个音阶是大调还是小调。0 J, N* z. [# m3 v* r( L; F
到目前为止,我们讲完了大小调体系中的三种小调:自然小调、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而大调,其实也分三种:自然大调、和声大调、和旋律大调,只不过后两种大调没有那两种小调常用。  
8 B6 n* o0 |0 }7 X1 I1 z
6 L6 n8 P8 l* P3 J4 _& B5 v. \" i! c  u- f* ~& Y# Y) G6 l
和声大调中的VI级音是降低的,用这个音构成的下属(IV级)和弦是小三和弦。  % Z* C" R8 F3 R# d

, U3 I1 P4 f. N% t0 A0 j- J$ N5 \: ^0 p; O

, K/ a! P% h! B2 x6 ^. Q1 i# _2 K- i) i' @
这个和弦对I级的倾向比大三和弦的IV级更强。  $ Q. y$ R" }1 j

4 I$ p# G6 ~. a. m: \8 F9 a% M4 y, s5 Q! S# f% p
8 y3 J. w' a8 C% n0 {
无论是作为大三和弦的IV级和弦,还是小三和弦的iv级和弦,进行到I级和弦,称之为“变格进行”;如果是在终止中,及被称为“变格终止”。这种进行通常用在一个乐曲或一个段落的结尾,作为补充,或称主和弦的延续,以增强终止的感觉。例# T) l/ a5 \2 F8 k

$ m. \2 B* |0 Y
& u( a  E6 M/ _5 ^0 l6 G1 f如这样的和声进行:I-vi-IV-ii-V-I-iv-I。  
) ?! E: w1 z/ I. h1 n2 _, F6 x7 P+ M/ @( {7 }

+ t/ T+ Z% h5 H  X7 h& \
% s) {1 I) \7 l/ H5 \' L而I-V-I称为“正格进行”或“正格终止”。I-IV(iv)-V-I在终止中被称为完全终止。  5 A4 z0 O, D! w/ f7 M5 C# d
. ]1 J5 p& q, h& B

( S$ i8 W/ ?$ n4 S. _) s. U, |6 w, U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有的和弦的最低音都是根音,被称为“原位和弦”。如果和弦根音向上翻一个或几个八度,不再是和弦最低音时,我们称之为和弦的“转位”。三和弦总共有两个转位,被称为六和弦和四六和弦:  2 {/ ?4 b0 R1 @, Q/ Z& U1 B
0 K7 r  Z! V# w, L
7 e$ O: R& `6 @% M. Y

: A- Y. a. h. H! H# L& k) P  b4 [多数原位和弦都可以用它们的转位和弦代替。但习惯上,乐曲的开始和结尾较多是用原位的I级(弱起小节有很多是用原位或转位的V级)。  ( k4 k% W. D: _% x+ j% m

! s8 i# j, X+ p- E  ^6 b8 _4 o# }! N4 F5 A& G- S* P" v+ h( s

8 X' z1 s8 ?) |9 V/ [1 w7 P古典和声中,转位和弦经常被用作原位之间的过渡。  , o1 K% S0 B. T7 v5 E) R/ Y/ d
" a  d% ^) r" n4 O

& @& z4 `* z+ [6 u
, }8 \1 q5 t/ `8 U; f  a2 C% Z( A" \/ ^0 v
四六和弦经常用作原位和弦和六和弦的过渡。  
8 m$ _' N) s/ n* x$ _
3 S  ^$ U7 n1 s# w# d9 W" M% S
  O2 S/ B& `$ d: l- v+ Y9 V$ y6 W8 L$ M9 W* a+ r
在古典音乐的终止和半终止中(乐段的停顿称为“终止”,往往以主和弦结束;乐句的停顿称为“半终止”,往往以属和弦结束),我们经常能看到属和弦(V级)前有一个强拍上的主四六和弦,这个和弦称为“终止四六和弦”。  
3 L3 t5 o; r! e8 N4 g3 j* N; I! R; {' H, g, e& L
# Y+ _. {: n# C
8 i* n- C: r1 ?' I
原位和转位的运用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由于和弦的低音位置(及原位还是哪个转位)其实就是和弦用什么音作为低音,因此,其主要作用还是得到一个好的低音线条,在通俗音乐中就是好的Bass声部的主干。多数情况下,低音线条才是决定和! Z5 C: F- H/ \' w& w

' c1 H. e  v, _  t% _7 J7 ~( D% C9 F1 p% I
弦用原位还是哪个转位的关键。  
/ {% T  j. B0 G9 s% z* @
% \0 l& c: D2 W1 m; m+ I
2 Z. V9 F4 {7 D2 h' o, j& M2 i, D, _3 z( P6 y7 L: \7 y
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规则恐怕就是:不能八度平行和五度平行。  
" N0 e& f7 d% ]3 [* [, D4 `, r0 |: n
+ P2 G* c$ H) r0 r

+ s9 u/ |: a$ b3 ]4 L3 l八度平行被认为是使和声进行突然减少了一个声部。  
' E' ?" b7 I6 R0 P# _/ C/ X# m. }, [. M7 [4 ~) ~! m2 V$ o! J

0 g9 n9 K  p' ~: ^$ i/ s2 R/ o: w! i; i0 S

. q2 K' {2 U6 \* X, h: O! T而五度,在古典音乐中被认为是和谐度仅次于八度的音程,它太和谐了,以至于平行的五度使人感觉也象少了一个声部。  
& ~8 z( s" o0 y) M  A  O4 ], G) M" u+ i) v: y) I. D! v

4 b8 F& I% A1 s3 x& M# @; ~. ^2 k* F
而五度平行这一规则被德彪西打破之后,无论在现代严肃音乐,还是流行音乐中,再也不是问题了。  ! U1 _' X& G, S- C, {5 @" |; m
, G" e2 ]% h' A2 e

9 v7 ]- N( J; r; Q4 k7 u; s' t3 n6 u, r1 |/ O/ p
德彪西式的美妙九和弦平行  
4 u6 P7 K4 j  |1 z) \0 {5 ^* j, k$ m
' o8 y/ p$ z8 t: s, z
, ~3 t( v! }, \$ o* R7 B) |( ], s
爵士乐中的和弦平行  6 ^: ^9 W( @& l2 l, ^+ C" O8 l. V# h

4 b4 Z5 ]9 p) _$ n% F0 R' Q8 Q
; `+ r4 D) f% N6 I2 Q2 N: W5. 和弦的开放排列,重复音及四部和声  
( {1 n& S' w! f/ G) o* U/ N: }! W& J
当和弦音不是按照音高顺序排列,而是相隔一个音排列时,就会得到类似下面这个和弦的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叫:“开放排列”。  
3 d% ^& w, Y% p
$ _/ l* d0 N: u& U+ L. i) s. |
5 s2 m! ], E( F3 g: U而我们以前一直用的排列方式叫“密集排列”。  
7 `  Z- w# l8 m! \' s6 t! A4 r* p3 |4 ~  s# a& C

1 X+ K& H' i( L: e! S+ z1 q* t2 v- B
在古典音乐中,和弦除低音以外的各音间的距离最好不要超过八度,而低音和它相邻的上声部则不受这个限制。这个原则源于声音在物理上的自然泛音列。我们看到,泛音列是从疏到密排列的,及越向上音程越小。  * w( j4 v+ T( [+ D' R

' q5 x7 K( @4 h* v$ r
+ Q% A, m" p& ^/ U" B
3 Q! h7 O% `* _, J泛音列是向上无限延伸的,向下的箭头表示比记谱音低,向上的箭头表示比记谱音高。  
- ~1 E) h; s; p) D7 _, k5 s7 c% C- y- [# e! c  e( `& s
5 n) h3 ?' R% C
由于西方古典音乐受教会音乐影响非常深远,和声学是从宗教四声部圣咏的写作原则发展而来,因此传统和声教学都是以
1 O4 S, L/ D% n: v% k6 E+ U; u- L7 a8 X6 |% G" O

9 i0 {, _; l  k+ ^四声部圣咏为基础。四个声部的名称自上而下分别为:女高音(soprano)、女中音(alto)、男高音 (tenor)、和男低音(bass)。和声学习题和范例通常把四个声部写在钢琴谱上。  5 _/ a+ f6 x/ F
7 l* W, L3 O/ J7 l! V2 V
8 A% S) e* B' v/ Q: I8 I. z' [. T
, ^/ J) L# i+ X3 C% o  a+ X
三和弦共有三个音,我们怎么把它应用到四部和声当中呢?这就需要重复至少一个音:三和弦的原位通常重复根音,写成密集和开放排列法,共有六种排列方式:(上三声部是音高相邻排列的为密集排列法,如第一、三、五个和弦;反之是开放排列法,如第二、四、六个和弦。)  
2 m: x9 l# y% F4 Q- z
6 x* q) n: B6 j3 K
, X3 A! T7 Y5 f
! F* R9 X- o! F' o三和弦的第一转位,六和弦通常重复根音或五音,写成密集和开放排列法,共有四种排列方式:(第一、三个和弦是混合排列法,因为上三声部间既有相隔排列又有相邻排列;第二、四是开放排列法。)  ! w7 D6 G5 S: A; {* W( J
. h- k) P/ u0 L+ V2 f

# w: t. j0 d7 B. o; m/ U: _
; d1 o3 [7 ~. i" O9 N8 Z三和弦的第二转位,四六和弦通常重复五音,写成密集和开放排列法,共有六种排列方式:(第一、三、五个和弦是密集排列法;第二、四、六个和弦是开放排列法
% |1 o5 k% Y( N- s. n6 X; `( m* @ * m8 Q" Z: a3 k* m" D
) c' }5 x/ v, v
运用这些排列方式,在没有八度、五度平行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写作传统和声了,下面是按照四部和声形式写的和声公式:I-vi-IV-ii-V-I  # q3 m; C! k/ t, L5 `9 r( v' S
0 r( w/ W3 Z+ J7 Z" U

/ M2 i7 [, R7 S6 Z2 `/ A4 a下面是一个学院里典型的和声习题片段:(从降b小调转到b小调)
; M5 z/ [" R4 s* K0 N
) R! P% g- |; E! ?; H7 p
: _2 d9 u# q; m& a* p8 [. a# K; _& j由于我们的教程主要是面向流行音乐家的,所以我不在传统的四部和声上过多停留,只是要说明一些对于现代流行音乐仍然重要的一些原则:  
4 ^0 i! N/ D7 _% f- s
/ C: x- i/ `/ g5 {" i& n
6 c; {( S- ]- L3 E2 I. k) b8 G1 ?$ ^0 L5 {1 X
(1) 重复音:当声部的数目多于和弦音的数目,需要重复时,三和弦应根据根音优先、五音其次、三音最次的原则,除了
! h* X) q1 Q. b" `% m; e6 o2 d
4 N  \9 Q. _+ q: I8 A一些例外(例外将在后面一一介绍)。  
& g# R3 v8 b# C8 C
. f# ~) n  a7 \7 a
& m- L; Q3 X: ~/ L) c# }' y: p7 B" {$ K+ I
(2) 保持各声部线条通畅,尽量使每个声部都有一定的旋律性(那些和声性乐器,及一个乐器演奏多个声部的,如钢琴、吉他除外)。  
( ]% ^' m& V6 T: e/ F! a0 S2 z: e. F" l9 P+ `

5 y# F: v' t: X6 @( j+ |  ?+ w7 s2 k" q2 d+ L2 B
(3) 注意各声部的分工:高声往往是旋律声部,重要性自不必说。(当然,也常常有次要声部在主旋律之上的情况。) 内声部较为平稳,略有旋律性。(还要注意演奏内声部的乐器本身的特性。) 低声部除了旋律性外,要注意给音乐以稳定的低音的感觉,如果低音流动的象主旋律,就很可怕了。(低音线条不一定比主旋律流动的慢,但不是同一种流动方式。)低音也不能象内声部一样平稳而缺乏跳跃。一般情况下,低音在乐曲的开始是较平稳的,到了高潮和结尾处,常有四、五度的跳进,来增强和声的推动力。具体的处理方法不能在几句话中完全说清,后面的内容中还有详细介绍。总之,好的声部写作中的高声部、内声部和低声部应该是不能随便互换的。  7 l8 Z/ L; b. u0 q( s5 J0 X( ^

7 \! N; Y8 J4 a+ @: `- s
9 C. i& S$ A' T5 U9 R4 E(4) 八度平行在两个独立声部间是不允许的,除非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独立声部,而是同一声部的八度重复。五度平行在通俗音乐中不受限制,但应注意,五度平行是和西方古典音乐格格不入的,它是另一种效果,你的作品是否需要的正是这种效果,而不是声部写作中的失误。  
6 _# E" V  W8 }  z) S1 D5 d; A3 H# r/ R4 u6 T  v' o
9 v4 f3 e7 ~4 a5 S* t6 c
(5) 尽量避免不适当的声部交错:声部交错是指原先在下面的声部跑到其上声部的上面了,这样的声部进行,使声部本来的线条不清楚。  2 E, V# y" S  G; [& C/ d  l4 E

* m0 y  G" E* ?" V/ l0 t  z' j# d
6 M9 K5 ?& F5 G6. 和弦外音  
2 i: `' H' H$ `9 b  l0 X9 V7 U( k& ]' k' w# g6 z+ w

9 v  G: J5 I0 j) v在为旋律配和声时,最最棘手的恐怕就是如何选择和弦了。而要决定用什么和弦,就要先知道旋律中哪些可能是和弦音,哪些可能是和弦外音。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其实很复杂,也是和声配的质量好坏的关键问题之一。  
% h& H9 A6 s: T$ Y3 _$ }7 |! G8 |) i# k6 v/ W: H

9 h# T# s$ Y6 c1 e2 i7 `! j8 p8 R2 Z2 k+ F( W
1) 经过音 经过音就是两个和弦音之间作为过渡的自然音或半音,使旋律更为流畅。  
' \7 e' O. o9 P. E1 J$ ?4 ~: O
$ W$ l  e9 p4 Q, K6 b% `4 G+ N8 H+ v5 M9 Q3 a5 S6 o

4 U7 w+ U0 q, Q* L0 i2) 辅助音 辅助音是同一和弦音的两次出现之间的自然音或半音装饰,使旋律更富于变化。  / e9 _/ i2 m* m0 l
* Y* X  }8 a4 J, V" ?5 s  [. D

1 F. D- c: R6 @: P" A
! U8 T0 o$ V3 i# B上述两种和弦外音的单个运用,可以说,几乎每个搞流行音乐的人都知道如何运用。但是它们除了单个运用,还可以多声部同时运用。三个以上声部就可以组成经过和弦。(经过和弦多由平行的六和弦或四六和弦组成)  1 F9 N, @- _8 o, h

. J0 m( D0 {7 p# {  I
* a( l" Z2 Q$ v3 [/ S! U# Z& ^
, v1 e% r; A- H( t! k+ `" a1 d* \- ~" b
下面的例子是美国著名的(或者说恶俗的)圣诞歌曲片段,标+号的为经过和弦或辅助和弦,请大家自己判断是经过还是辅助。  2 v( A  j- U2 ?+ a  i3 G

: Z3 Y8 L' Q1 t5 o9 L1 u
# u  p6 }: d+ |! ?. t8 t8 ]: q. t" m3 V: M
上面标箭头的和弦为倚音和弦,下面将重点讲述倚音。  
4 [  A- ^0 X/ }  k2 J5 |( D
9 G  F7 B* ^% Y: |, Y) b  w& e/ M4 C5 V
& j4 S% Y6 K3 F: ^1 _  G  e
5 Y, ?8 Y1 _. n; z1 o7 ]3 P低音声部也是可以运用经过音和辅助音的。(显然辅助音用得很少,因为低音中的经过音给人一种推动力,而辅助音好象原地未动。)  
, J  a; n8 E( ]# f$ P
$ ?) `) l+ f- U2 X  Z
" R# x3 K) n# b! u: E- G& N- L6 m9 J3 e2 y8 g
  s4 K& w) t+ G% M+ f* w
上面两例只标出了低声部中的经过音,请朋友们自己找出高音旋律中的经过音和辅助音。很多和弦超出了  目前讲的范围,以后的内容会覆盖它们的。  
, _- V$ O: r( P! z  v2 \. X# }0 V8 _  A( j9 @- @1 R4 k$ ?

/ h- z( I3 |- W. m3 Z/ O& Q5 R( `/ q- \/ j5 i/ }( T( w4 j9 }3 u7 g: H2 u
小调原位主和弦(I级)之后的低音向下半音进行,在西方流行音乐中非常流行。  
9 E. L* R6 o9 q" ~  E2 B) x  z
2 d. Y9 H% q$ [9 w" z+ A4 Y; ~3 o: r, F: u3 ]. A
) `0 {4 d9 Y9 W7 w% c  a" X" T
和弦外音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恐怕就是延留音和倚音了,而这两种和弦外音可以说是西方传统和声体系的精华之一,是枯燥的大小调和声体系使和声复杂化的最重要手段,也是浪漫派音乐美丽动人的不枯竭源泉之一。  
; O( ], h+ B. L; H2 O5 m+ _4 R# P4 f# q6 w: c2 p" f

1 a5 [$ P9 |% Y3 v, l8 v) Y5 D; E$ X9 z4 Z
3) 延留音 延留音是前一和弦的和弦音在变和弦时不立刻离开,而是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在解决到新和弦的和弦音。  
( W5 X6 F  @3 F7 Z6 V! h1 R' ~- U
, ^6 ?+ M) A7 \8 j7 r9 M! {3 t" I- C0 \2 ^, S" a' H! _! e
% D" d9 ]% b: ?& T# o* e& H
这音在前一和弦中,称为“预备”;在新和弦中停留,与新和弦相冲突时称“延留音”,解决到的新和弦音称“解决”。  / h6 g& [8 E7 ?; ?# S, s% ^

% X* M2 ^8 @6 C+ S/ u8 t. N/ `/ k. c7 o% K0 B8 V: {# }6 g
+ Q( j* @6 ~# v
学院派和声写作中,运用延留音的规则是:延留音要解决的那个音,不得在上三声部中与延留音同时出现 (低音声部除外),因为这样就减弱了解决音的新鲜感,从而降低了延留音的效果
1 l1 k; V( s" d+ @4 m
3 |6 W4 i3 {2 x2 g1 G, } 3 c6 K6 A( q$ C1 t% Q
4) 倚音 倚音与延留音唯一的不同之处是倚音没有预备。  
% S3 Q2 b2 O" O! H+ y7 `( b
4 b7 f; m, i2 N# B& r9 j- N& c  q$ z+ E1 A: q
! L; s& q$ ]& m. ~
大量运用延留音和倚音,能使简单的和声进行变得非常丰富。[鄙人即兴演奏的片段]  3 s+ ^3 _6 z7 u$ R( r1 W

) C, A6 ^4 |5 c: [; `* M) E; U- b6 M4 v3 K( B% h9 ~  ]
8 q/ B2 F5 S7 A* U1 W6 B' Z. m
延留音和倚音也可以在多个声部中出现,三声部的平行(如上面中箭头指的那个)就形成延留音或倚音和弦。  
, Y3 P: a* R* ^- h5 u8 e6 I8 t4 ?$ |  ?
! }2 e) W6 U) G; ~' C- Q

6 C4 d# @* \- {# n延留音或倚音的解决不一定在本和弦中,也可以在下一个和弦中解决。连续的运用延留音和倚音,可以形成瓦格纳式的“连续不谐和”且有推动力的,典型的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下面的例子选自鄙人的《三首小前奏曲》之三)  , b8 f' q- _$ t5 o2 \% l7 H& s

' _6 m5 J  ~6 @, U1 S3 W' z& R* E1 Q! F0 F3 M" F! D

* k5 z8 W- ?/ M" O% h, I1 k) I! s8 `& [/ C. ]& ?3 R
5)持续低音 持续低音是一种,把低音和上面声部的和声进行分开,而低音一直保持同一个音的和弦外音。  
" w$ T5 z( n( E8 R! J! D1 l! J7 u
. N( N- K" x3 V3 ?& ]1 G! ?8 R" P; o" t3 J% Q' a# t; u! d7 }

  }& W0 h$ E: D& S. J8 T0 }) Z, C8 t3 T5 ]5 J/ c
由于低音是持续音,上面声部的和声就没有了低音,这样也就没法判断低音位置,是原位还是转位了,因此带有持续音的和声,在和弦标记上,只标出和弦功能,而不标原位还是转位,持续音由下面的一横线表示,横线一直拉到持续音结束的地方。我们看到,持续音的引出,是由一个和弦的低音引出的,后面的和声变了,可是低音却还保持原来的音,这就是持续音的用法。我们还发现,上例中的第二个和弦也可以解释为IV级六四和弦,这说明,在和声当中,同一和弦由于观察的方向不同,经常有不同解释,这是很正常的。  4 V* O+ w! S7 C  P2 a# D

. I# \6 k9 v* n! k% U) S
3 f. Z6 o0 J& W" m3 w在实际应用中,并非只有低音可以“持续”,其它和弦音也都可以持续,只是没有低音那么常见而已。正如其它和弦外音一样,持续音也可以在两个声部以上使用,多个持续音就形成了持续和弦。  : U4 Q; m( i% \- b# m4 K

/ q# N  W" B" G# X3 H' X5 B/ f: |) O6 f$ w3 ~  o2 z1 n* w4 A
1 Z- `! K" i  k# N
6) 先现音 先现音是后一和弦的和弦音在前一和弦中提前出现。先现音通常比较短,不合前一和弦发生冲突。  2 V9 O: Q! A$ z# o0 m/ I3 A  w
, `3 w( }. p% B+ k  f

- d9 M9 n! C- |5 C6 y
, f  Q" `9 U! R. r# K; a在古典音乐中,先现音是比较少见的,但现在的欧美流行音乐中,先现音往往成为一种主要风格,大量先现音和先现和弦的运用,使节奏不那么呆板,而有生气。  
, j5 m2 E* N3 f$ E$ |6 q5 M9 e# h2 l: {& W* h

4 H. V+ H9 D/ J
! L, K- C2 `9 W2 y& CCareless whistle  # r# o& z; E5 c. Z6 O  P
8 I& X! |2 m9 \
: x2 y! y" w# E; D) i3 _2 s8 R
7 R9 v. v0 E0 U# w+ ^
5 k  Z, y5 c  c/ I) l) J- B3 x
7)跳进的辅助音 当辅助音不是两端都有和弦音支持,而是只有一端有和弦音时,称为跳进的辅助音。  
. }+ o0 }( z2 q8 n, d( Z! P7 p4 j4 z" c- ^0 B

5 l7 d5 m$ b8 ]  A. d3 h: a# c! B# W2 ]/ L% j# Z/ G
和弦外音的分类: 和弦外音根据它是与和弦同时出现,还是在和弦之间出现,被分为:强和弦外音和弱和弦外音:强和弦外音:延留音和倚音、持续音。这三种和弦外音和和弦发生短暂的撞击。弱和弦外音:经过音、辅助音、先现音和跳进的辅助音。这几和弦外音是在和弦之间,不同和弦发生撞击。  
+ H! [- O; e0 {3 y
  V, I. q6 D( G7 Q/ H2 W" H: V- i; j- L4 T* h. F, k9 J6 f
7. 传统和声中的四种七和弦  ! r; Z6 D. H4 y7 L5 O4 x# a
2 c: s( m( a: f$ e
/ G2 A1 w9 y: v0 ]) {
我们注意到,原位的三和弦都是三度叠置的。事实上,西方的和声就是以三度叠置的和弦和它们的转位为基础的。在三和弦之上再叠置一个三度,就成为“七和弦”。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三和弦(triad)的命名是由于它有三个音,而七和弦(seventh)以及后面的所有其它和弦都是以它们的最大音程命名的。  ) {+ D' g) p9 N/ F$ C4 Z
7 Z  m% P9 c! {' d

- U6 @9 o, V7 O1 R
9 j; I; n5 V" ^& e$ d: _" p传统和声中的七和弦有四种:  - a0 W3 t  ^. ^  S8 L- z

0 L, E; d+ x( f% j
7 `6 V& g# O3 U( Y
& F1 V+ G& l; v  E  _大小七和弦:大三和弦+小七度  % g5 _; o( k2 V* h% k" F4 [+ Y' I

8 X" v; c" j. d9 q
* G" T  Z$ }0 ]( h- _0 R) i9 K3 N) e+ i2 h3 M5 B
小小七和弦(可以简称小七和弦):小三和弦+小七度  
- V+ U1 D- ?+ X9 v0 j# B
9 i& d3 I! G! y/ l% l
: ?* M0 {1 Q% Z$ u# h) a* A& `/ d7 O5 a' z/ J' a+ E

1 t; M2 j/ N5 W: M减小七和弦(也称半减七和弦):减三和弦+小七度  
: S' [4 n; u' i4 c0 g5 P/ K, b+ ~, I! f# u' Z6 d# v& T
' k  V* S( Y0 I( S+ x1 K1 ?- }

$ K! O$ H% T5 g% P& v
+ P5 r- r, k* T$ J5 x* w9 r减减七和弦:减三和弦+减七度(可以简称减七和弦)  / s, j! Z7 j5 ^

. f/ b3 o9 b- s; k9 a3 k3 X' S: e% C2 _
6 |$ M8 m7 ~! P- _( Q, W: }( @) Q
& H7 j" e* w- W
$ B/ c1 e6 }( b5 p, K
七和弦由于有四个音,因此有原位和三种转位:原位:七和弦、第一转位:五六和弦、第二转位:三四和弦、第三转位:$ I' ?& d& a1 k' F

2 A) ]4 @5 Q' }; p% n% D' u' M# Y6 B2 A! F/ U3 I
二和弦  
8 J0 U# M" D, \( Q( r' c2 n$ i. V7 U8 Q, u
; N7 [* }: f6 Y1 X0 h% M1 h$ z

( a* B& ~5 `: v% u0 L7 y
3 C* Y4 ?* M7 N* k3 S转位和弦的命名,根据的是七和弦转位后有一个二度,这个二度的两个音和低音的音程关系。  7 E' d. o0 ~1 z+ x( \6 y2 ?& N
' s9 }2 \5 _4 `7 m4 Z/ M1 A- H0 x

' |  d. p8 d/ r3 Z) E* T9 y% q  N; A5 O/ `, p

0 v8 N) d) n3 V7 U  t' x  V" O- \+ `0 _* a七和弦由于有四个音,构成四部和声时不用重复任何音,总共有六种排列法:(第一、三、五是密集排列法,第二、四、六是开放排列法。)  
) t4 i$ j7 L, Q/ S# X0 }: w) A% t& Q( Z( x3 j

# r5 u  ?4 z& O! \- |- e$ v: ~, y6 f& S$ W; o# s" x# ^
- J5 x0 t+ h+ `2 R8 `
如果声部数目超过四个,最先考虑重复的应该是根音,其次是五音,三音和七音最好不要重复,特别是大小七和弦。  
' h) r+ ^, @8 d3 c7 t0 a; w$ W0 t6 F" a+ d. B8 [
# m0 z1 A) t- R7 q7 {( q

* j$ {% A$ {% H9 J最常用的七和弦恐怕是属七和弦了,它是属和弦(V级)加上一个小七度,是一个大小七和弦。  
& e- [) a7 r* r! \+ u" M2 b2 J
! B6 {: w- C7 x3 ~% R- }( T( E. c* {. [4 L& z* L

# c) I' m! i  x+ v! ?# M/ O5 j, K" Q; ^- g- X+ N
9 N# w  C! B" ]
由于这个七度,它向主和弦(I级)的倾向就更强了。学院派和声学属七和弦(V7)解决到主和弦(I)的标准方式是:属的根音
$ q# `9 b2 @$ I" Y9 w+ V9 R0 J, q6 U8 e: S: g* j& h5 X3 L

) U1 e0 `5 k% M9 {8 T+ ]2 _' d9 S向上或向下跳进到主的根音,属的三音向上级进到主的根音,属的五音向下级进到主的根音,属的七音向下级进到主的三音。解决到的主和弦有三个根音,而没有五音
0 T1 `" @" c8 g7 C
0 w0 e' f. a' c( B
3 t' {0 Z3 n7 |* v8 d6 @3 ?
: O6 ~" k; e* G1 \7 _) J& a! B( w6 h& [9 c
属七和弦的其它三种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除了属的根音“保持”(原地不动称为“保持”)外,其它都一样。  
2 W+ p9 T( S" p  j8 J/ T8 b# q9 k0 h2 M+ w7 x2 g9 ]0 J

2 Z& ?& g' g/ r; Y4 O7 [: y, l, W( V5 v2 J3 E
7 k( B" N* q# u! g3 F
写成单谱表,密集排列法为:  * Q9 f) h; r' V& K# w8 J

! u1 J) _' X: ^5 S# `; y$ b6 `. u5 H( Y: Z+ [- Y  a% F- [

& m' q* q' W4 ^$ E4 k1 X' K% M: w; Q8 s8 |: D0 I. A

& M# b4 Y. W9 h" ]属七和弦的五音是个无关紧要的音,有时可以省略,重复根音,以构成四声部:  
# W& P0 D6 j# I4 I4 a3 t) r2 v
4 r( \$ h+ A4 W' }, [9 r
$ H+ F1 Z3 v5 V, I* i) Z& ]. i! M. S. u8 h) P" F
+ C- y# z6 D: M  V5 m2 ]5 Q1 L
省略五音的属七和弦解决方式如下,得到一个完整的主和弦。  
3 ~1 ?( C) N, }5 p. @# l! V2 E% b" O% O; A, M% B

, i. W5 o3 o, g1 @& @/ S) ^: m& S" t3 X3 Q
# d! O& O3 l( z9 {$ B: [
属七和弦到VI级的阻碍进行:(关于“阻碍进行”,请见本章第2节。)  
/ E7 d: e  k, u( p8 u& s, G# z. Y; y0 d
* _7 f, J. r( A# A- Z$ U* C, g- R
# y3 _! A6 ?. D+ _' K5 ?  c
0 y5 I0 A" n5 w  W! [3 o1 k其它音的进行都和到主和弦相同,只是属和弦根音向上级进到VI级和弦的根音,这时VI级和弦重复三音(这是标准的西方传  统和声的阻碍进行)。  
6 m  U' a" j& r" D$ @! v
4 U: ]9 M8 m  n* h( Y6 ~0 p( p& T4 O5 B9 H

1 I7 k! q; B( t3 c除了属和弦以外,次常用的恐怕是II级七和弦了,它在大调中是一个小小七和弦(或称小七和弦)在小调和和声大调中是一个减小七和弦(或程半减七和弦),它和II级三和弦一样,属于下属功能组,最常接的是属七和弦,标准的连接方式如下:  
, r! M, a  B% g$ @1 s- Q
+ {  N0 Q  o; d* M% Z# j. }% v$ w
! d7 U/ ?. u. S- {$ c5 w
* G6 R- @- B: v( w0 l6 p9 e2 j1 W* z8 C1 g" @4 @
还有一个较常用的七和弦是导七和弦,导七和弦是建立在导音(I级音下方小二度)上的七和弦,自然大调中是减小七和弦(或程半减七和弦),和声大调和和声小调中是减减七和弦(简称减七和弦)。由于减七和弦向主和弦(I级)的倾向更强,因此在西方古典音乐的大调作品中更常用。导七和弦和导三和弦(VII级和弦)一样,属于属和声组,它的各转位解决到主和弦的标准进行是:  ) |' T, o+ _% ]

# W" b4 a7 A3 c$ d8 G9 a* p3 P
& X' k& A# Y* r" l为了避免平行五度,导七和弦及其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主和弦重复三音。  
4 a" u+ r4 c6 ?7 d* E- O' X7 A7 m% M  x& m
7 U& [. k; E2 V: m/ Z3 `. r  o1 ~
; w/ F" h. ~  ~% y/ Y
写成单谱表,密集排列法为:  , A( P8 l& g! H! k3 H

* O; b4 ?/ N3 i' q  w) k! `& @& U
/ L% k% ~0 w" \( s: I
8 L0 K' a/ e5 A0 s! w! o. r我们看到,减七和弦的原位和四个转位,听起来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它们在声学上都是小三度叠置,而仅仅在理论上不同。而同一个和弦,用不同的记谱方式,也可以写成不同的四个和弦,它们各自属于不同的调,可以解决到不同的主和弦。同一和弦可以解决到降E大调、C大调、A大调和升F大调:  
' F# {1 O3 {9 Q5 g' e1 u. m: M" \; u5 Q6 ?9 \% s$ Y( {1 n
) Z3 }0 T; K  Y' D

) {2 ~$ Z) x+ x0 D5 N也可以解决到降e小调、c小调、a小调和升f小调:  * |. p2 ]7 }# J; i! E
# r, b: U8 m  v8 K0 ?7 y

$ z* A* j4 k; B9 Z( ]$ d( z
8 h: `& D8 I6 E) t' c6 o  ?+ n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关系,进行“等和弦转调”。 1 C7 P/ Y9 b: \* _* z! A2 |

  U/ Y; i' |3 F8 v3 D, \# N6 s7 e  d$ e1 Y9 ?
: s) X: X, u; {, m# S
8. 大小调中的其它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十三和弦  & f$ Q3 I  K" t) _3 `" l
" Q+ ^0 @7 m) _' I

- a  q; O+ C' J% F  I$ c& V# q2 o! I) k# u0 f& g& Y
除了大小七和弦、小小七和弦、减小七和弦和减七和弦外,流行音乐中常用的还有大大七和弦(简称大七和弦) 和小大七和弦。  
1 V5 Q2 N5 v: |9 m% T4 u$ T; h
4 f* G% i' K4 e0 B) |
: K7 n/ d7 J, @& [4 B大大七和弦是由大三和弦+大七度组成:  & Y, s$ ]4 f4 n( C. `) N: x# Q6 a
6 O0 \" m9 b1 c, u
; {; M& W4 k* |2 E$ x* m
: y$ w4 A+ E( ?. t- _% B0 ~
小大七和弦是由小三和弦+大七度组成:  " \% u2 J  c: ?! l( @6 `* [

8 X. z0 V1 e2 W: i" I# }
$ z# x) K! k9 x# }) X- m! h* }8 y大大七和弦在流行音乐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在大调中,I级、和IV级七和弦是大大七和弦,和上一节提到的七和弦一样,
. y" K% k8 _+ @& x! o! F: [
9 a( @2 I; m6 M2 z- Q( o6 g2 W- g' F- l) G! @
本节中的七和弦,和几乎所有七和弦,都和它们的三和弦属于同一功能组。  
# X: P  o7 ^3 m; j6 ~& d6 {4 Z$ P" q1 L9 Q* z

  i0 C' b9 _3 Q$ o1 ~在小调中,III级、VI级是大大七和弦。  / M  a" }* t8 Q: h4 k  A5 G+ O
! J& S" e3 A9 x
6 g0 G8 r1 K3 N& s9 g
在第三节,我们提到过的模进:i-iv-VII-III-VI-ii-V-i,现在可以用七和弦代替三和弦: i7-iv7-VII7-III7-VI7-II7-V7  7 \( S, k9 g5 N. u- t( T
6 A: N' T  r/ [! E+ R( p5 d$ K$ Z

% P7 k4 P$ ?+ v, ]3 u8 \- i& O& H% Y' A9 ^3 s
大调中,也可以作类似的模进:I7-IV7-vii7-iii7-vi7-ii7-V7-I7  
1 _5 }; S& L8 a8 M* [9 |3 s7 Y( }- y9 y
$ b; e  a. y* g9 F) G. b/ J

( f( Y- @5 t6 L8 H' u平行的七和弦,给人一种不知道是大调还是小调的感觉,连调性也模糊了。  
' w2 G' A5 k% K* z* g0 J; B5 g$ @* G5 h' A1 y" e8 M4 P
# G. o4 C/ ]6 r$ T& u, g

2 q0 D9 ]4 ^$ I+ A小大七和弦更多地用在和声大调的iv级上。  0 _4 g9 V: P; ?! n* U: |

0 [; E8 M$ `" f8 I& l% t, M! v! {% ^' ^3 `- w9 R+ w
5 f5 E% |0 A* D
第六节中的一些低音声部经过音的例子,也可以解释成七和弦的转位,二和弦。  5 {9 B3 F2 T2 u) s0 \/ |

8 }0 w& z9 v  w6 K
+ d. {; ]5 ]$ t3 A' l+ {
. K/ u" _8 z9 {$ m其它种类的七和弦,我将在爵士和声中介绍。  
% U( R- L: V" B! l' }5 ?0 Q3 m5 Q# ~: j- y

8 D4 {) B- b0 Q4 g, _5 `, m  ^" D5 C0 Y
% T7 V# R- A+ r" f; o9 L- {
七和弦再向上叠置一个三度就是九和弦了,最常用的九和弦是大小调ii级的九和弦和属九和弦(V级九和弦)。  
1 H' j( b# B5 U3 `: j7 d% r2 V2 @
( _! M1 g4 S! R  e
6 D3 x& l9 D& {/ [, j* n' s
由于九和弦有五个音,把九和弦写成四部和声时需要省略一个音,小调或和声大调的属九和弦通常省略五音,其它种类的九和弦可以省略三音或七音。  ( b0 O5 a; s, {; l( J7 r7 n+ B5 _6 C
/ Z' L& R9 V0 N! m, ?# U" Q
) p2 N. S" T; b- W

( z+ r: L) @7 ?& f: q; ^( M把属九和弦放到前面小调的模进中代替属七和弦:  0 k4 |! Y3 s" k$ V5 u) ^) e
$ l4 o9 n; E, z7 M8 v; ]3 c% r/ X! X
3 D# p/ G. H3 O9 I

! S6 Q' ?% p) N8 ~4 k小调i级九和弦也是很常用的。  ) d% o& |8 C* F' V& n; c- t, i' j

! f, w3 z$ j' v! @4 I' R" t% C; N1 g: _) I
0 Q% P) M' E8 h4 u* d  O
以九和弦再向上叠置,就可以得到十一和十三和弦。不能再向上叠置了,因为15度是两个八度。(十一和十三和弦的实例,请见上例。)  5 S% ]& L7 p; {6 u" C

5 l" D9 T+ r# R* K5 J& F' J$ h! _: t! ^& B' p" T9 _
4 x. y) h/ o. o8 j7 k' u$ X
属音上的十三和弦通常比十一和弦更常用一些,通常省略三音和十一音,五音有时也可省略。  / u2 P6 H; e$ _# f6 C3 x

! m& p! ?1 Y* }' h
7 m* O. ^4 P/ \  {2 _+ u" E我们看到,属十三和弦实际上就是属七和弦+IV级三和弦,或者说属三和弦+IV级七和弦。和弦叠置的越多,它本身的功能属性就失掉的越多,连续的高叠置和弦,很容易陷入枯燥,因为很难听出和弦功能的交替了。所以大量运用高叠置和弦,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一些爵士乐演奏家就是这方面的好手。下面的例子中,把九和弦分成上下两个三和弦! t7 q0 q% d' n

8 c" T: ?2 m" q8 t2 d% C
+ }3 i- H0 }7 j5 r+ s$ S
0 }; o3 k- f4 q! F+ W+ F9. 附加音和弦  , m  {0 c$ h2 h! k
  V& `7 W+ c$ z; N2 t; B3 N

% s/ Y0 W2 k# _$ y. D
7 r' _$ p' b9 Z+ j5 }3 K所谓附加音和弦,就是在三度叠置和弦的基础上,加上一些非三度叠置的音,或用一些非三度叠置的音代替原来三度叠置的音。  加六度音的属七和弦(V7):这种加六度音的属七和弦,在古典音乐中就非常常见。它们一般解决到主和弦:  ( N+ Y' g# E& L( f

( r3 l  ]9 z: s" y3 X9 t5 K8 {7 E2 ^7 e; z# N8 H/ d
/ {, [5 y! f; k' w  C7 A
六度音的属七和弦通常省略五音,六音向下跳进到主和弦的根音,代替原来五音的进行。为什么我们不把那个附加的六度音解释成属十三和弦的十三音呢?因为它是孤零零地出现的,没有和九音、十一音同时出现。  4 Z. S- B7 M+ h. r6 s
1 [3 q; A; J7 A8 O$ C) W
. O8 z/ U% w+ `  R; y2 l  I
六度音也经常附加在大调I级上,其它和弦上的六度附加音,都可以解释成它下方三度的七和弦的转位形式。  
7 d  p1 D) W" k6 R& h7 @
) d, `: K( q" V% w8 x3 @
9 L, t& `! v5 \* g7 V4 P1 ]$ R
6 ^5 N* l/ \0 O. D; @( x% Z  b; }- K6 u. ~! t; e% D2 p$ g  w
大调I级上的附加六度音一般不用在I7和弦上,而且和弦通常不省略五音,这是它和属和弦上的附加六度音的区别。  
: F; N, d3 G: i( ~& G
$ s  x, q% o- [; Q) d& @& o: s7 y7 Z5 U( n; F1 L* K
8 @2 n0 X* G! F: I) c
二度音也是一种常见的附加音,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进行:  
- W3 Z1 |9 G3 U* |' Z0 Z3 J( f+ y, Y! w
1 }4 N1 }. k, S

% x# u) X/ X& o& a' \9 J% C在运用二度附加音时,我的建议是:尽量避免和弦的根音、三音和二度附加音同时“粘在一起”,形成两个二度叠置,应让它们在时间上错开一些,或在距离上错开(如把根音降低八度)。  
: m$ K9 w# s# {0 _6 q9 ~* e  _! J5 l; U6 D# h4 l! N- ?. k

' O% F, T" z' h+ T; A, n
9 Q, J* P& V3 E' `. a四度附加音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附加音,它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倚音,然后解决到三音。因此,用四度附加音的时候,往往省略和弦的三音。  
3 j4 J% s. y3 U! b/ H8 [; h5 d$ n: [0 n, f

& B& Y, q- Y2 e' E9 z$ l/ z1 v
  v# R' M% F3 v4 V3 [下面这个例子摘自ABBA重唱组的“Super trouper”开头部份: 7 {' ]2 _: j+ q  O  K

0 h1 R* m8 H+ k8 l2 \5 `& ~- Q; ^. {$ q% O% e. k5 h7 Y

  r4 W+ a- o) C7 l3 \, B9 {: P但有时四度附加音并不解决,特别是在一些有爵士风格的音乐当中。  1 _5 G% A5 f( y) x  H' }. v1 M8 j

9 K9 e4 f; P* }$ e* X2 x( `
% Y( t& w6 T0 V* J% p; R
: H6 X& f: l. ^% F( T1 A* a10. 平行大小调之间的离调和转调;下属的属和弦
9 _) ^: b8 i+ |) c! E
* S/ Z6 \% l" Y) _2 `& J0 j) C0 }* e: ?; l' d9 X$ d3 ^
5 H9 R0 E) E. g
所谓离调和转调之间的区别,其实一个就是暂时离开本调,而另一个是不仅离开本调,而且要巩固新调的调性。巩固新调的方法无非是:1)正格进行、2)反复两次以上的属到主、3)借助乐段的终止或半终止,这三种方法之一。
4 h' \8 {( b1 y  c
9 C# Y0 R8 g# O9 v$ Y4 t# T( h4 N
& w; O' w  q- b9 l
5 w/ X# f! Q- c; R+ l/ M3 ~! M离调的标记常见为:n/v-n(n和弦的属到n);而转调则要标出新调的调性。(请见下面例题中的标记) 不过很多时候,究竟是离调还是转调,并不是很容易判断,而一定要把两者区分得非常清楚,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 p% p; v% ]) B, X6 @) y- r
; l1 e* ~! a/ }2 s

/ K  ]* b* W+ \/ d: `9 ~
7 t, }+ R# v9 e( A* P# n6 @7 u由于离调和转调既是较难的技巧,也是非常关键和有用的,而且更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建立一种良好的感觉。因此,从本节开始,我放慢速度,并且每次举更多的例子。
! L% D2 `4 N9 \& w
/ ]# k- i) B' P
& Z2 S! y1 p8 t7 G7 O" ~5 ]0 y: J% p/ ^) F: x+ N! g
最常见的离调和转调,莫过于平行大小调之间的离调和转调了。当大调进行阻碍进行时(V-vi),如果在V级之后加上一个vi级的属和弦,可以使进行更加顺畅。
  _; H3 |$ r  W) l) S& Z4 `8 h4 }2 V' m: r0 g

3 s: T7 v3 B8 u/ k6 W! R6 z% f9 W/ t9 {

7 \. ~. D7 [4 @# h我更喜欢这样的进行:
: f% {$ Q+ c1 O; D# y* E
* Y. n2 g* w( Z* r+ g9 y$ Y
: A) v  ?$ o) I: i9 q" \
1 v; F) u- F4 I5 K9 Z) |% |  Q5 B' s小调要向大调离调,可以通过模进:
* H) J* [6 o7 r# a! K; E/ k  N! {6 b' I7 W
) {; p* O* L) i4 S7 u
) `- ?5 i; s" A" C
/ F0 W3 d6 C* X) M4 l- U4 E
也可以直接跳到大调的主和弦中,但这种做法比较难:
; S; n7 z+ {' y* E# j# @8 s' e+ b5 H" I" H9 [* m  ?
+ p1 o9 m& b+ ]1 j: g

4 }0 U0 m, o& p" h8 a3 R3 ?
4 r- Z3 }. y( L. s. j一般来讲,作品离调或转调到关键大调或小调后,会很快回到原来的小调或大调中,而不会留在新调上结束。要用转向关系大调或小调,而摆脱原调的调性引力是很难的,很容易做得不自然。
1 F( l  Z7 `3 L, M* F+ s3 N, _0 ^' k  e7 T
9 |* |: G. z& b& U
/ X4 [0 k( O5 ~3 c
在大调中,还有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然而效果却很不错的和声进行:V/vi-IV。这个进行其实就相当于关系小调的V-VI。
2 a# P$ |! [& }8 F
) t( m0 t" N+ e4 H8 D+ f- j
( U0 k/ n& k, K) @( f8 i& X下属的属和弦 ; a3 z  [) L7 v8 C

3 a5 \" _5 v$ N
& M  r4 M% [( l, p/ E% q$ j) n. x0 }% G' g  d
如果我们在这个进行:I-I7-IV的I7和IV之间,为了声部流畅,加一个“降低半音的I7和弦”。 # m* A+ P$ h8 t/ C( r  ^

6 j7 R. z% |) j! k8 k7 l
" k, X3 a' V! B2 l& \
2 G3 P- n) I0 N+ P4 x/ x: b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下属的属七和弦”—V/IV,这个和弦是借用下属调(上例中是F大调)中的属七和弦,临时离调向下属调。 - n' N% O" e' Y* C- L1 [% u$ E' D& z. T
/ J3 A: i, w( ^: X4 h4 M

" K2 v2 t1 \, g! v" q  L( O) d9 w8 M7 @: y
应注意的是,事实上只有“下属的属七和弦”,而没有“下属的属和弦”。为什么呢?其实,“下属的属和弦”及主和弦,“下属的属和弦”到下属的进行,及主到下属的进行,怎么能体现出离调象下属调呢?
: u( o7 C  @8 d3 P
3 W  R. g$ e5 J' p: \! l( d, p( S$ P7 I- E
11. 重属和弦和下属的属和弦
! H7 t$ j3 A% b
9 d/ V) Z$ b) z% s+ \$ g0 t( P' H% m0 E  P% E2 X

) c5 c  ~& G: h, i7 N在西方古典音乐中,最有特点的恐怕是重属和弦了。试想,如果在一个作品中用了重属和弦,恐怕很难能让人联想起中国传统音乐。(不过,在本节的后面,有类似重属和弦的效果,在中国音乐中运用的例子。不过那是另一回事了。)
( w6 b6 p  {( ~6 Z) H3 l5 Y3 c
- W- j) m1 J  z) J" G5 S6 V
" Q7 e( }( b+ s& J4 `7 y  `重属和弦,及属和弦的属和弦。在C大调中,属于重属和弦功能组的和弦,包括D大三和弦[D](重属和弦)、D大小七和弦[D7](重属七和弦)、f#减三和弦[f#dim](重属导和弦,这个和弦很少用)、和f#减七和弦[f#dim7](重属导七和弦)。重属和声组和弦解决到属和弦,和属和声组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是一样的。4 A/ G! H, e+ c" A1 k
7 K% Q! Y4 f4 G9 J/ r
在实践中,重属七和弦经常解决到属七和弦。
6 o; G, R3 Z! O' l4 b5 X( Y4 v5 G# Y7 h$ n' x' I; W7 I

/ [5 o6 _( u4 I# r7 ^% [3 w而重属导七和弦,总是解决到终止四六和弦(在终止或半终止的属和弦前,占强拍的主四六和弦,亦称强四六和弦,因为一般的四六和弦都是在相对弱拍上,唯有这个和弦是在强拍上。)这时,重属导七和弦的七音上行到终止四六和弦的三音上,为了声部进行顺畅,一般把重属导和弦的降七音,写成升六音,但和弦性质仍然是七和弦,而不是五六和弦,这是很容易混淆的。 ' K- p5 T6 x) C6 f) D

" r0 _! ~9 E% x5 C0 g6 ~' M- U+ U
! N+ i9 o" l& `9 H; d& }6 B8 g5 {' m- |" ?& T: M$ x
我们看到,象上例中的进行,是非常“西化”的,很“古典”的进行,而在现代流行音乐中却是很少见。从俄国大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开始,重属和弦总是向下属方向进行,出现了V7/V-ii7的进行。
, E" F% y8 W7 Y9 J. L" ^* o) n9 Y# j3 u9 s7 A$ J
# C5 ?; I" X; n+ }5 r4 W
上面的例子中,最后两个和弦在下两个声部的声部进行中有一个平行五度,其实平行五度在近现代的作品中已经不算什么了。
  b7 a7 H8 J8 m8 |! v3 V! C) W! B  |; |/ }& t6 H4 t
6 w( S3 [! i* ?2 u/ Z/ E
而我更喜欢用I7代替I。
5 r0 Q" b3 A7 s5 d; ?5 S' ?
4 L' h6 ?* E0 m7 ]$ U& K1 B* i; _8 ?
也可以这样:
' l8 w" t+ `2 l4 K+ V  {( J: p
& Y/ ~7 k/ g7 d* P% G0 P) A( A9 u
' Y& U. D+ N% s1 L- t) o+ J! l' h7 w
现在更流行的做法是I-V/V-IV-I。
: N' \, _% O+ ?8 x  x+ g& P. o
( |6 _& D6 ]9 O1 F) n9 y+ p
! Y  s( v* a" F3 ^. R
2 b1 x3 J* x0 x" K另一个例子: - ~! j+ y( N$ V

7 ^9 r$ u  T3 d# ]2 o' W$ v6 q2 v6 g/ g: d) f, v2 Y3 {) W
! S; M6 Z) r  k2 o
% {  D' m7 e; W- K0 Q" g- n
如果把I-V/V-IV-I中的I级换成vi级,会怎么样呢?(这是我中学时写的一个曲子的片段。)  哈,变成了很中国味的和声进行了,其实这个进行应写做:i-IV-VI-I。小调的VI级音升高,就形成了“多利亚”调式,它是中世纪七种调式之一,恐怕也是最常用的一个。
6 q6 p5 V5 |4 t3 F$ c
! {/ S' z  U; ^, P
0 r/ h) H% C# V) r( v) ?) S
1 a  c2 z) i5 u. }! K6 \; V12. 其它音级上的属和弦
# Y. U( @1 a6 ?3 B- B* b
1 |  k3 S, E2 R
  U8 K0 b- e! o" f% }7 K; j既然我们有了重属和弦、下属上的属和弦、VI级上的属和弦,那么可不可以有II级上的属和弦、III级上的属和弦呢?当然可以。可不可以有VII级上的属和弦呢?小调中的VII级大三和弦可以,而大调的VII级和和声小调的七级减三和弦就不行了,因为减和弦不能建立起大小调的调性。
: }, W$ g" V+ D; W+ |! m8 f2 M8 Y0 [" N
5 G0 E7 w" r) d7 {! n
除了属音上的属和弦习惯上被成为重属和弦外,其它音级上的属和弦可以统称为“副属和弦”。把副属和弦运用到音乐当中,音乐就丰富了很多。
2 k2 Z# b6 N9 M5 d  k7 L$ R" N
$ O0 f4 h$ c/ N( o! H7 V$ `% [5 n0 _7 |4 _' X
7 Y& ~, c* t/ J
上例是我为木偶剧“the bell”中第四幕中的爱情主题的配音,下面是这段音乐的MIDI文件: # a! }0 A3 J' _. ~
/ r* C+ |' b; w' w

7 R/ @3 c6 y0 M  E: W  X1 B/ f! E% V: j3 z( }$ p
% ]4 f9 T+ J+ N6 _4 D6 u6 }2 V
从理论上讲,副属和声组,不仅可以有副属三和弦、副属七和弦,还可以有副属九和弦,加附加音的副属和弦等等,但是从效果上,有些和弦不一定很好,这就需要经过摸索、实践来自己掌握了。通常,七和弦是最常用的。
  C# \- ~8 p3 e8 A( }# [) t9 n8 M7 j

7 v6 _$ @4 g5 X* {4 l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我们原来的模进:I-IV-vii-iii-vi-ii-V-I,变成:I-V/IV-IV-V/iii-iii-V/ii-ii-V-I。
! z$ I: V  c* g/ ]- r' X8 u% W' i! r( q6 E" a2 m7 q0 l1 L9 L
; @4 O9 v" w2 Q' I3 Q4 `9 t
其实我更喜欢这样做:
& I, _6 v. Z( d7 a
+ S) G9 H* a; x1 d
/ t. c0 L0 p- Y1 ~, x* B3 o6 C3 D! \6 c
上例中,我们看到,在N级的属和弦前面可以加N级的II级和弦,及N调的ii-V-I。 6 _% ~) G: h6 L" B; ^; }' E1 h6 Y

( v! \2 R% S' [. x' c: i$ P4 u6 g, T% M' }

3 J) g1 i, K* o这个模进,还可以进一步变成:I-V/IV-IV-V/iii-V/vi-V/ii-V/V-V-(I)。 2 I3 U: Y, I2 l

* ]6 k4 R. E) g" {" U( {& P
- _: G% a4 \, U" K; B1 Q9 j
  N: N1 }0 d& ~- J这一下可以一直进行下去,这个进行完全是一个属和弦到另一个属和弦的进行,暂时失去了调性,因此可以在任何点上,用解决到主和弦的方法停下来,再巩固这个调性,就可以成功的进行转调。 % v, `* |, I1 Y) z$ t# c
5 T# W% B5 v+ r
4 J% q" Z. _- i) I5 n
13.逐渐转调法 2 B# l9 G2 q- J5 L$ l+ q
& v! Y3 S0 i0 e  l

; c$ _* R8 a( B+ B! H; K3 L: x* z( d& u0 W0 Y
在传统和声中,从一个调转到另一个调的基本方法是利用“中介和弦”,“中介和弦”及两个调共同拥有的和弦。用的最多的中介和弦恐怕是后调的主和弦了。
- _5 M/ |1 V( Y: e" e' ]: }! v% O! n( |, U5 r( w; A

1 y: f7 t2 B1 i" v9 |7 m传统和声中最常用的转调方法是:中介和弦-后调的属和声组和弦-后调的主和弦。这里,属和声组和弦可以包括属和弦和导和弦,前面可以加II级和弦、下属和弦、或终止四六和弦,这样可使调性更巩固。 + R& p8 C# @, W5 h( y. _7 H/ w

, H9 N0 k" L+ s! {
4 `  t( }- B# B8 X, U! }
! K( `2 [& o) z! i以C大调为例,运用中介和弦可以直接转到的调分别为:a小调、G大调、e小调、F大调、d小调、f小调。我们发现这里面有一个规律,及:C大调能直接转到的调,都是以C大调各级上的正三和副三和弦为主和弦的调。当然,VII级除外,因为VII级是减三和弦,无法建立调中心。为什么f小调也属于这一类呢?因为f小调的主和弦是C和声大调的小下属和弦。   {% ?2 w1 k1 k& q$ T$ ?; ]

& a9 K. V; T$ g* o5 p! L4 U9 V
3 g/ I: ~9 s( S) ]0 J下面再看看a小调,运用中介和弦可以从a小调直接转到的调分别为:C大调、e小调、G大调、d小调、F大调、E 大调。包括E大调的道理是因为E大三和弦是a和声小调的属和弦。如果从E大调出发,a小调的主和弦是E和声大调的小下属和弦,
5 v# U/ _7 o4 A' c2 g  A( f# E# Q# p) j

! C, @% ?3 B6 O关系和C大调与f小调一样。从f小调出发,C大调是f和声小调的属和弦。
# r! L- J, S. f1 q+ A
4 `7 c* H% V+ T! F9 B  b
- G( h+ H# G0 X9 {# R运用中介和弦可以直接转到的调称为“一级关系调”。 6 D4 K! C( b  U/ p

5 T8 A& n# z& S" [0 ?. P  [: ^) i" E9 ^( ~) m( D; h/ `
$ ]9 N% Q$ Y6 p% w, U4 i
如果两个调之间找不到“中介和弦”,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利用一个“中介调”。这个“中介调”分别和前调和后调都有中介和弦(及和前调和后调都是一级关系调),利用中介和弦先从前调转到中介调,再从中介调转到后调,这个转调的过程及“逐渐转调”。通过一个中介调可以转到的两个调之间称为“二级关系调”。 ' }- Q6 X( Q' A4 }2 J) S4 y

" k8 r9 X" t% c, o5 u1 J
/ ~: r4 F8 o( X6 k
) k* @. s' x7 s* ]如果两个调之间没有中介调,这就要通过一个前调的“二级关系调”来转调,过程是这样的:从前调出发,先转到一个它的一级关系调,再通过这个一级关系调转到前调的一个二级关系调,然后再转到后调,这个后调称为前调的“三级关系调”。+ R4 P* i" z) t8 U; {! O

0 K# z1 p+ p( l" s0 A如果通过两个中介调还转不到的调则为“四级关系调”。通过三个中介调可以转到任何一个调,没有更远的关系了。 " {8 r- C( z; `& C# s- y
* C; @: j7 X( ?
. D) `; i3 `, K9 }
远关系转调时,由于可以选择的路线很多,最好采用大小调混合的手法,沿途经过的调不要总是大调或者总是小调,混合起来效果更好。此外就是不一定走直线,有时关系比较近的调,也可以通过很多次转调,绕一个大弯来达到,以丰富和声的色彩。
; a! b# t; X4 y0 H8 P" ?" ^+ A4 t5 S* r
; @1 A$ x* ~, H  k: {
: U0 ~9 Z6 ~& ~. C下面是从C大调利用逐渐转调法转到降B小调的例子,其中最后一次转调没有利用中介和弦,这种方式在近代作品中也是比较常见的。 . |) w2 B( o# Y! u1 m) D6 I

9 o" w8 ?- W, X: m
; Y  `5 H& q6 Q1 T3 }+ k这种逐渐转到远关系调的转调法,在古典音乐中很常用,而在现代的流行音乐中其实很少见,因为这种方法需要比较长的转调段落,这种段落在古典音乐中,特别是再现之前,非常常见,而在现代流行音乐中几乎没有,因此这种转调法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学上的,古典音乐比较重视调性的功能性,前后调性的逻辑关系、调性冲突、解决等;而现代流行音乐注重调性的“色彩”,而要体现调性色彩的变化,最好是突然呈现一个新的调。比如,用逐渐转调法从C大调转到降E大调,在流行音乐中,一般情况下没有直接跳到降E大调好。
6 G: k3 g, E* t# P5 _6 U/ r. w2 e( f2 [( J

( _  B! a6 ?' z2 o& v' ^14. 突然转调法  8 n7 `- `0 z5 x( Y% f/ ?, w# U
% Y3 ?' ]% D) {8 Y
" F: c1 t6 e& g0 [
通过减七和弦的突然转调  
, t2 r+ E# o0 Q
$ r. t3 D3 ~. t: A  v5 J3 z1 }- `  U) Y4 W9 Q$ p" [# w8 S
我们知道减七和弦是三个小三度叠置而成的,以同一个音为低音的减七和弦、减五六和弦、减三四和弦和减二和弦,只是和弦音记谱的不同,在十二平均律里,音响上没有任何区别。  
% p& }4 D# O( O# ~0 ?2 @4 [4 M8 l5 N" {8 \
- l4 d9 J! E0 ^% d$ _* f) T0 E% y" L' i) @0 d' O7 w4 l" J
可以解决到不同的调:  + e& ?+ I. A) ^( y. ?
: U8 ~2 g- p, P! [

( a  b; |/ Y, `- g: N# @' n5 X( P通过减七和弦的这种模糊性,可以进行突然转调,直接转到其它七个调之一。  
7 s) {) J1 p. E) u3 G! i2 t* x6 D
, @, X5 F7 {4 y/ b
通过属和弦或二级和弦的突然转调:  ) ^3 Q, Q- B5 ]" D

2 _# M! h  g9 R4 @* P' O) a3 q, S" z1 E# H
由于人们对于转调的适应性大大提高,比较突然的转调,在近代的音乐作品里也不显得很怪,这使得作曲家在运用转调方面更大胆,有些时候往往不用中介和弦,突然加入一个和前面不太有关系的属和弦或二级和弦,就一下跳入一个新调。这种方式与其说是转调,不如说是换调。  ' l3 B4 w# `* V8 ]/ B  h$ C' J/ Z0 ~1 c

- G1 W8 u8 [) [; }: |- K- W
, C% G$ G# G: _3 |上面的例子是摘自我的和声习题,在四小节内从降B小调转到B小调。此例的第二个和弦为那波里二和弦,本教程的第三章中将有介绍。为了使音乐更自然,转调时可以运用模进。  ! S3 ~1 D5 \# G. P0 c/ ?
& b0 J2 M0 \$ m+ H$ o
" U  Z* d9 {" a) h- Z% k" G
色彩性换调:  
7 M* S$ [% ~. ~8 }$ h  q+ X2 D! o1 h) l) n
: |3 h9 `: u: {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流行音乐作品,在进入高潮后突然换了一个调,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和声色彩为之一变,效果非常好。这种换调常用的调性为,原调的上大二度、上小二度、上小三度、下大三度、纯四、纯五度,上大三度或者下小三度。如果以C大调为原调,分别为D大调、降D大调、降E大调、降A大调、F大调、G 大调、E大调或者A大调。在实际运用中究竟采取哪个调,可根据作品的风格,作者的喜好,和乐器和人声的音域决定,没有一定之规,甚至曾四度,即C大调到升F大调也是可以运用的。
/ ]* x2 l  t' c( V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228

积分

2

听众

-8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228
发表于 2006-10-22 |
写得不错,期待并支持你们。加油哦~!~!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421

积分

2

听众

82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421
发表于 2006-10-23 |
写得都很好哦,欣赏~!~!~!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228

积分

2

听众

-8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228
发表于 2006-10-28 |
支持、欣赏 !!!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7554

积分

4

听众

-1491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7554
发表于 2006-11-6 |
收藏了,谢谢楼主啊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