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10450|回复: 0

[音乐] 歌曲和演唱这两件事,到底是什么模样?

[复制链接]

224

积分

3

听众

53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224
发表于 2019-3-10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歌曲和演唱这两件事,到底是什么模样?

《歌手》最新一期节目里放了一个片段,吴青峰在酒店里和他在苏打绿的团友刘家凯视频通话。青峰问这个合作了15年的老朋友,
“你对我来参加《歌手》,有没有觉得很惊讶还是什么的。”
刘家凯说,“我没有觉得很惊讶,但是好像你反而找到了一个歌手的新的价值。因为有时候你不是在唱原创,你其实是在唱别人唱过的东西,我在听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歌手他的价值可以这样——某一些歌,然后你唱出新的样子,或者是说让它有了不同的传唱度,超越我对一个歌手的想象。”
吴青峰可能是害羞了,赶忙怼了起来,“我在你旁边唱了15年,你现在才有这种感觉?你以前只把我当道具是不是?”
歌手被“工具化”还真是常见的事。在港台流行音乐工业最发达的年代,唱片公司制作一首热单的配方几乎是公开的。买歌、挑张好看的脸,尽量还原原作者在 demo 中哼唱的旋律,完事,后面就是唱片公司企划们施展才华的时候了。
同样是唱歌,是被当做音乐的词义化表达的工具甚至其中一轨旋律而已,还是真的能用嗓音为歌曲注入灵魂,这中间的差距正是每个歌手毕生追逐的目标。
吴青峰每次都会发一条长微博来解释自己选择唱某一首歌的原因,最新一期他唱了一首台湾民谣《望春风》,他说自己没有一首歌是为了竞赛选的,
“但我觉得我很对得起自己,去好好成为一个歌手这件事。”
吴青峰最崇拜的齐豫也是如此,在节目中齐豫并不在意流行,她一直坚持唱恩师李泰祥和她共同打磨过的那些台湾民歌黄金时代的作品,那些歌曲历经了40年时间的验证,早已被写进了华语音乐的历史。
当年录《橄榄树》的时候,齐豫说李泰祥严苛到简直把她当成乐器在用,所以《橄榄树》能“拯救”遭遇人生挫折的吴青峰,也能让离那个时代很远的大陆年轻人共情。

其实没什么秘密,这就是歌手的力量。
节目第一期,齐豫常去的那家布料店的台湾大姐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前的歌手很难当的,不是速成的。”这些年嘻哈、电子乐、后摇这些音乐新品类兴起,不带旋律的嘻哈、没有歌词的电子乐和后摇,俘获了大量年轻人的心。
年轻人都能哼上两句的 trap,甚至干脆就把人声当成了乐器的一种。所以年轻一代对纯粹歌手的崇拜早已经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追捧那些性格更丰富立体、能在社交网络上展现独特魅力的音乐人,“人设”甚至已经凌驾于歌曲之上。
高晓松在评价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时,就讲过他觉得今天的音乐已经进入到了不在意旋律和歌词,只在意节奏的时代,“拿电脑做一个 loop,然后得啵得啵得”。所以那个讲究动人的歌词,动人的旋律,动人的演唱的时代,好像就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好在还有《歌手》,它依然在尽力向我们呈现歌曲和演唱这两件事,到底是一个什么模样。
俄国作家赫尔岑曾经有个未能被解答的疑问,“歌曲在唱之前是什么样子的?”赫尔岑出生在1870年,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是没有现代音乐产业的。
其实音乐不是一开始就有人唱的。《贩卖音乐》这本书里提到过,“流行歌曲”的定义在19世纪 90 年代才被明确下来,它指代那些被商业化的美国人越来越广泛收听的新的听觉产品。在此之前,艺术歌曲、宗教歌曲和劳动号子都广泛存在与人们的生活里,但这些都不是依托商业发展带来的消费品。
流行歌曲作为一种消费品,意味着,它的形态灵活多变、适应性强、并且有人愿意投资生产。其中最好的产品往往听起来很简单,但却能够吸引完全不同阶级、不同种族以及不同宗教的人们共同传唱。
唱歌这件小事,是能弥合阶层、种族、年龄、宗教等裂痕的。
这一季的《歌手》里有杨坤和刘欢。杨坤是内蒙古人,父母都是包头钢铁公司的普通职工,因为工作太忙还把他送到了乡下爷爷奶奶家。19 岁的时候他考上内蒙古武警文工团,才正式接触到音乐,开始是在军乐团里学乐器,后来去北京在一些酒吧夜总会唱歌谋生计,有上顿没下顿,自称搬过五十多次家。

而刘欢出生在天津一个教师家庭,8 岁学相声差点被常宝华招过去当徒弟,大学在国际关系学院念法国文学,在学校里接触音乐的时候听的就是古典音乐。后来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弹吉他,有很好古典音乐底子的刘欢也去搞了一把吉他,很快就比其他人弹得都好了。甚至在他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参加法国大使馆举办的法语歌曲比赛,得了奖,受邀去法国旅行了一周。
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你很难想象这么两个家世背景、审美趣味完全不当对的人,最后会因为都热爱唱歌这件事,一起走上了《歌手》这样的一档全国范围最受瞩目的音乐综艺的舞台。
这样的故事在每一季的《歌手》中比比皆是,两位专注用藏语说唱的年轻人可以登上这个舞台,一个在抖音上上传自己唱歌视频走红的年轻人也可以登上这个舞台,因为唱歌这件小事从来与外在的那些条件无关,它只关乎唱歌本身。
和许多快速迭代的综艺相比,《歌手》坚持的某种手艺人式的创作方式也显得“格格不入”。
这种创作方式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每一场《歌手》录制开始之前,导演洪涛都会站在台上,向观众科普演播大厅里的音响设备,他说 K2 和 V-docs 这两种音响,被称作音响界的劳斯莱斯,“一对音响能值长沙一套房”。哪怕早已经是全国现场效果最好的舞台,节目组每一年仍然不计成本地继续投入。
当年洪涛请来梁翘柏时,就希望他能找来最好的乐手、和声、调音师,对此梁翘柏不是没有困惑,因为电视台很少愿意把钱花在“看不见”的地方,但洪涛觉得,这些看不见的细节,会影响歌手们的投入程度,最终观众都看得见。
所以已经走到第7年的《歌手》,虽然面临着自然规律的观众流失、收视率下滑,但它依然能为在意唱歌这件小事的歌手和观众,提供一个不可替代的舞台。
我们身处在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消费主义那些基本定律比如永远提供最新颖的快感、不断生产欲望、鼓吹消费也早已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音乐行业自然也不能幸免。我们需要那些适合在 Party 上播放,听了就想跳舞的音乐,可我们却依然需要那些艺术价值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音乐,因为它们关乎于唱歌这件小事本身,而最后它们会像歌里唱的一样,
“每个平凡小事,变成永恒故事。”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