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7109|回复: 0

[歌手] 江南民歌怎样融入“上海好声音”

[复制链接]

5905

积分

8

听众

2492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5905
发表于 2018-10-10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江南民歌怎样融入“上海好声音”

  思想者小传
  曹伟明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青浦区文联主席、研究员。上海市群众文化专业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
  上海是我国现代流行音乐的源头,更是具有丰富民俗音乐资源的重地。
  上海民歌溯源而上,离不开江南文化这个母体。江南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蕴藏和悠久的历史,具有“古文化”和“水文化”的特色。它根植于水乡民俗文化的土壤之中,富有独特神韵和魅力;它体现了江南先民的善歌、善乐、善舞以及冷静、机敏、富有冒险的性格;它折射出江南地区的丰衣足食、男耕女织,寄托了人民的爱憎感情和美好向往。
  江南的灵气,好似涓涓细流,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滋润了劳动人民的心田。《吴越春秋》记载,“吴与越同音共律”。江南民间音乐具有曲调高亢嘹亮、悠扬婉转的共同特征,既抒发感情,又丰富生活,内容广泛,歌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极高。特别是,江南民间音乐表现细腻、情调委婉,流传广泛。从“日出东方一点红”唱到“日落西山鸟归巢”,江南民歌这个散发泥土芬芳的艺术瑰宝依然响彻于田间巷口。
  《紫竹调》《四季歌》《一分钱》等民歌为什么能够传唱至今?在城市化的今天,江南地区还有多少有待挖掘和弘扬的民间音乐遗产?上海新民歌可以怎样演化为“上海好声音”?这些问题都值得认真思考。
  江南民歌一唱三叹
  为表达内容和感情提供依托
  江南民歌,或清丽动人,或温柔敦厚,或深情绮丽,或奔放大气,人听人喜、能唱能传。它的艺术魅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独特的语言魅力。江南民歌作为一种口头创作的文艺形式,深受地方语言的影响。鲜活的口语,使其音乐旋律别具一格。对身处异乡的江南游子来说,一听到这样浓郁的江南乡音,便会增添无限的思乡之情。在外地人听来,江南民歌借助似水的方言,慢慢地流进听者心田,令人陶醉。
  二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江南民歌口语化、生活化、旋律化,通俗易唱;歌词创作有感而发、见啥唱啥,毫无雕琢之感,真切抒发真情实感。例如,湿嗒嗒、蓬蓬松、锃锃亮、干呼呼、白漾漾这些来自民间的口头语,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又如,江、河、湖、浜、桥、水、鱼等水乡用词,在江南民歌中俯拾即是。
  三是强烈的抒情色彩。江南民歌善于自我抒情,且抒发感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或直率,或委婉,或柔美,或刚健。同时,还善于运用俏皮打趣的口吻,增添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四是比兴的指物借意。这种运用双关语、谐音而创作的民歌民谣,多用于情歌,含蓄吐露歌手的情感,增添了隐蔽含蓄、生动曲折的艺术美。
  五是自由的句式特征。江南民歌的歌词一改其他地区民歌上下对称、方正形式的结构,句式长短不一,富有伸缩性,增大可容性。
  六是丰富的结构形式。江南民歌一唱三叹、变化多端、回肠荡气,为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感情提供了依托的框架。可以说,形式为内容服务是江南民歌摇曳多姿的秘诀所在。
  七是跌宕的节奏起伏。江南民歌的韵律抑扬顿挫,歌词不拘字数,可以随着感情的需要,似竹筒倒豆般痛快淋漓地铺展。同时,还可以回环复沓,如和声一般加重歌调的语气和情感,改变句式的呆板划一,进而表达跌宕起伏的感情,增强了民歌的深度和厚度。这种跳跃的节奏,增强了韵律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八是优美的旋律曲调。江南民歌在唱腔设计上往往分为几个声部,插进了许多辅助语词,既有应和,又有轮唱,使得声调更加丰富、复杂。这种一唱众和、此起彼伏,不仅使演唱各有特色,而且情景也颇为壮观,可以达到珠联璧合、感情饱满、细腻动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效果,从而使江南民歌更加流畅细腻、和谐柔润。
  上海新民歌创作
  不能无病呻吟孤芳自赏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民歌即为心声。江南民歌用简单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深刻的生活体验,抒发了细腻的人生情感,具有宝贵的历史和时代价值。新时代,如何唱好上海新民歌、打响“上海节拍”,是构建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上海新民歌的创作及发展中,要加强民族化建设,重视向具有烟火气的江南民歌学习,向民间歌手取经,吸取艺术的营养。诚如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所说:“创作音乐的是人民,我们音乐家只不过是把它改编一下而已。”只有贴近群众的火热生活、吸纳地气,了解群众的审美情趣,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倾吐心中的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才能创作出为群众所喜闻乐“唱”的有特色、有生命力的音乐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更新观念,追随时代发展步伐,把握生活脉搏,树立起上海新民歌的品牌意识。事实证明,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上海新民歌的歌词创作,要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进一步提高文学性,不能无病呻吟,更不该孤芳自赏。在新民歌的音乐创作上,要深入汲取江南民歌的优秀素材,让清新、通俗的旋律飞进人们心灵,感化人、凝聚人、激励人。
  在创作和传播上,要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生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让新的内容、新的旋律呈现出新的面貌。不断弘扬优秀民族民间传统,加快音乐节奏,丰富音乐旋律,创造出富有民族特点和民俗风格、富有时代特征和现代色彩且具有渗透力、感染力的精品佳作,使“上海好声音”面向大众、走向世界。
  在创造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求得创造。未来,要进一步营造江南民歌保护传承的良好生态,面向大众化,立足现代化,注重培育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地方性的民间歌手和民歌佳作,繁荣上海新民歌创作,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创造出更多类似《紫竹调》《一分钱》《茉莉花》《太湖美》这样的具有江南文化特点的“上海好声音”。

 既要盘活也要激活
  让田山歌不仅有继承而且有人听
  田山歌曾流行于上海青浦、松江、金山、奉贤等地,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吴歌。青浦田山歌在江南文化的民歌百花园中有着独特的风姿,随着江南经济文化的繁荣而发展,也受到中西文化碰撞的影响。歌手们在田山歌的创作过程中,继承发展、融会贯通,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非凡的创造力,不断丰富田山歌的曲调,拓展田山歌的表现内容,追求创造美、艺术美,确保艺术之树长青。
  但不可否认的是,青浦田山歌也面临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的瓶颈。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田山歌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伴随农村传统习俗的变迁,许多文化记忆逐渐淡化,加之田山歌歌手的年龄老化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日益呈现后继无人的困境。
  上世纪90年代起,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的青浦区,对上海田山歌保护、传承和弘扬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
  第一,政府主导,形成保护合力。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青浦就十分重视田山歌的搜索和整理。在全区中小学开设青浦田山歌的教唱课程,由老歌手传授青浦方言、田山歌歌词和旋律,让孩子们从小熟悉、喜爱家乡的民歌。1998年,青浦发起了苏浙沪毗邻地区田山歌的展演研讨活动,对长三角地区田山歌的保护和传承进行理论探讨和展望。
  进入新世纪,为了进一步展现田山歌的丰富文化内涵、传承田山歌的特色文化、彰显田山歌的音乐魅力和人文价值,还创办“水乡音花”苏浙沪田山歌展演活动。通过展示、交流和演出,深入挖掘田山歌的音乐韵味,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田山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展演活动中,努力将创新元素融入原生态的田山歌文化,并伴以舞蹈、表演唱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青浦的田山歌表演唱《妹依杨柳望情郎》、田山歌音乐舞蹈《阿婆茶》,嘉善和吴江的《五姑娘》《采菱妹子》《长廊荷影》《江南桃花雨》等,都在传统的田山歌音乐旋律中,融入了现代节奏的江南小调。
  苏浙沪田山歌展演活动秉承“共享、创新、交流”主题,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交流、互动、借鉴,探索了田山歌保护、传承和创新之路。每两年一度的“水乡音花”,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交流田山歌保护经验和传承策略的重要平台,为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提供了一个创新样本,被列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
  第二,吸纳地气,链接传统文化。
  田山歌如何让现代人接受和喜爱,这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方面,首部田山歌音乐剧《角里人家》作出积极尝试。《角里人家》将国家级非遗项目田山歌与音乐剧结合,这个独特创意使其在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众多群文节目中脱颖而出。
  古镇朱家角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更是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引来谭盾、张军等文化名人,但当地百姓也希望古镇有本土的拳头文化民俗品牌。经过精心构思和创作,田山歌音乐剧《角里人家》应运而生。
  《角里人家》的演员选拔,吸引了全镇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报名与角逐,38名演员和60名合唱演员最终入围,年纪最大的70岁,最年轻的不满20岁。在排练的两个月里,古镇家家户户可闻田山歌声。这既是一次音乐剧的排练,更是一次非遗文化的传承。
  《角里人家》以1953年青浦田山歌唱到北京为背景,讲的是一段曲折有趣的爱情故事:田山歌王子根生和音乐老师叶茂因唱田山歌而结缘,历经曲折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对观众来说,田山歌的赶老鸦、拔长声、倒十郎等数十种江南小调能一场听个遍,还是头一次。一幕连一幕的朱家角农耕文化展示,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摇快船、江南船拳、阿婆茶、粽子舞、走三桥……在专业和业余演员的共同配合下,朱家角当地居民手持农具,用自己的歌喉,演唱了自己的心声,展现精彩的人生和富裕的生活。
  在《角里人家》创作演出中,田山歌这壶芳香的“陈酒”,纳入了音乐剧的“新瓶”。田山歌音调高亢,旋律起伏大,经常出现高八度的大跳进,如此性格鲜明的田山歌音乐怎样与音乐剧这个舶来品相融合,作曲者煞费苦心。最终,主创人员决定用音乐剧的表现手法,为每个角色设计专有的主题曲调,角色不用出场,音乐一起,观众就能知道谁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90分钟的《角里人家》,唱段是清一色的沪语,作曲者根据演员不同的发声特点编排音乐。在第四幕第三场中,还用交响乐的方式呈现原汁原味的田山歌,整整十分钟,没有添加现代音乐佐料,让鲜活的原生态田山歌独具风采。
  《角里人家》把根植于田间劳作而创造的民间歌谣与诞生于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跨界融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青浦田山歌音乐剧创作演出的成功给人一个启示,那就是:非遗要盘活和激活,可以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之路。
  第三,资源活化,实现跨界融合。
  民族的即世界的,但其中要有一个走向世界的过程。把青浦田山歌与世界音乐元素、国内众多民歌手跨界融合,成为青浦音乐人的创意。
  2007年至今,朱家角每年都在金秋十月举办“水乡音乐节”。这是一场以原生态民歌和现代民谣为主,集民歌创造实验、电子摇滚等多样式于一体的民间音乐嘉年华。音乐节的水上、岸边、庭院等都是演唱场地,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民间音乐歌手参与,让朱家角每个角落、每个转角都能听到中外民间音乐。
  2015年,“水乡音乐节”成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节中节。其中,既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牙买加、法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的歌手,也汇聚了国内诸多民歌手,演唱华阴老腔、台湾民歌、青海花儿等,让青浦田山歌找到了更多音乐朋友。
  每年的“水乡音乐节”,不仅让青浦田山歌有了展示演唱的音乐舞台,而且追随世界民歌创新节奏,为来朱家角旅游的中外游客带来了浸润式的文化体验。从古宅庭院到时尚中心,从古老茶楼到风情水岸,营造出独特的聆听音乐氛围,让青浦田山歌的旋律盘旋在江南的水里、船上、桥畔,飞入寻常百姓家,进而在人们的心中产生共鸣。这种长效且有保障的活态传承,激活了青浦田山歌的青春活力,延长了青浦田山歌的艺术生命。
  第四,激活记忆,加大传播力度。
  上世纪90年代,青浦文化馆运用田山歌的音乐素材,创作了一批新田山歌,并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星期广播音乐会”成功联办“水乡现代风”创作歌曲演唱会,涌现了《走向辉煌》《水乡恋歌》《五月的阳光五月的风》《领略一番水乡情》等具有江南风格、水乡特色、现代节奏的新歌。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青浦区运用田山歌音乐素材,创作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江南诗性的歌词,用吴侬软语的特有旋律演唱了《上海之源》,成为代表上海形象的声音。这首由田野走向舞台、由原生态田山歌改编的上海民歌,让中外游客听了既兴奋又震撼。
  研究显示,青浦田山歌的发声方法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那样的高亢、自由。它与内蒙古的长调、陕北的信天游、宁夏的花儿等民歌一样,组成了独特的中华旋律和经典韵味。
  随着生产方式的转换、传播途径的转变,田山歌赖以生存的表演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原生态的田山歌如何既保持原汁原味,又被年轻人接受?在这方面,青浦进一步作出尝试。
  例如,与知名作曲家合作改编青浦田山歌,在轨交17号线上拍摄微电影《上海节拍》。这个节目采用田山歌的旋律和视觉、听觉双管齐下的现代传播技术,运用RAP的时尚节奏,让“上海声音”奏响现代节拍。据了解,《上海节拍》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一周内点击量突破50多万次,有力扩大了青浦田山歌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