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15049|回复: 0

[新闻] 《和声法则》第十一讲 和弦替换的技术应用

[复制链接]

506

积分

2

听众

194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506
发表于 2015-12-31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有些朋友对于在流行歌曲中如何使用和弦替换时常常拿不准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时候不能用及如何使用。在这里我们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和弦替换在爵士音乐中是不可缺少的和声应用手法之一。通过和弦替换使它们表现效果更丰富。加大和弦公式的存量,给键盘手创造更大的编曲空间。使和声的色彩更加丰富。更加有利表现键盘手的个人风格。
和弦替换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它不仅使用在和弦公式中也可以使用在装饰和弦中,换句话说从理论上讲它可以使用在和弦连接的任何部分。如果把结构和弦理解为建筑上框架主体,把装饰和弦看作美化装修,那么和弦替换就相当于配套设施。和弦替换也有这层意思,用好了可以达到锦上添精雕细刻的目的,用的不好会出现弄巧成拙的结果。因此不能把和弦替换当作不受约束的可以滥用的技法。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个方面。我们关心的不是机械式的令人眼花燎烂的符号罗列,而是明确和弦替换理论根据,了解它的有利的一面和有负作用的一面,取其长而避其短。由于替换和弦使用不当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直观上是和弦结构,和弦的体积大小。音响效果上表现为色彩、稳定性、协和性、紧张程度等、甚至会影响到调式基础造成调性发生变化的严重后果。这些表现的理论根源是和弦替换前后音程结构的变化,音程结构的重大作用是对和声产生不同程度的向前推动力[注1]的根源。
从和弦的构成上看,掌握以下几种和弦替换应当说是够用了。
同功能组和弦替换。在第八讲已经介绍了有关它的概念,不过当时只讲了有关三和弦的同功能组和弦替换。回忆一下不难发现它的关键词是“两个相同和弦音”,完全可以把这个概念扩展到其它和弦上。如:G7与Bdim,都有具有两个以上相同音,实际上七和弦构成两个相同音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人们更为关注的是事情的另一面,当这样的替换发生后和原有的和弦之间的连接关系将发生变化。如原来本是纯五度下行的强进行关系一旦进行同功能经替换,这种强进行关系可能立即不复存在。有时它会动摇甚至破坏调性基础。我们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F 进行和声写作时第二语句的终止式应当是Ⅴ7—Ⅰ。
F       Bb   C7   F
1 3 5 56    54 3- - -
Ⅰ      Ⅳ   Ⅴ7  Ⅰ
网友们通过前几讲的学习很容易写出上面而的和声语句。这个公式就是F自然大调原始数学模型中核心部分组成的完全进行Ⅰ—Ⅳ—Ⅴ7—Ⅰ,用Ⅴ7替代Ⅴ这样替换的优势是明显的。其中 Ⅴ7—Ⅰ是调式确立的标志。加以完善再加入装饰和弦可在第一小节弱拍上加上一个离调和弦。
F     F7     Bb   C7   F
1 3   5 5   6    54 3- - -
Ⅰ   Ⅴ7/Ⅳ  Ⅳ   Ⅴ7  Ⅰ
构成
Ⅰ—Ⅴ7/Ⅳ•Ⅳ—Ⅴ7—Ⅰ
和弦进行。
先看一下结束音是Ⅲ级唱名“Mi”音名是“A”,它的小三和弦是Am,大三和弦是A。Ⅲm级和弦Am与Ⅰ级和弦F属同一功能组,如果把终止和弦替换改为Ⅲm级和弦Am,终止式为Ⅴ7—Ⅲm这是什么调式的终止式呢?如果说是一个错误,那也不是我们常说的低级错误,而是在明明知道和弦替换概念按着结束音进行和弦替换而造成破坏调性的高级错误。还有一种是把和弦替换扩大应用在调式替换上,把《櫻花》这首“都节音阶”歌曲按自然小调处理就是这个原因。调式是不能替换的。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能用强进行(纯五度下行)连接的和弦公式不要使用替换和弦。在第八讲应用同功能组和弦替换那是在不得不使用的情况下用来证明几个公式的存在也是同功能组和弦替换有价值的应用。除此之外对色彩、紧张度甚至协和性等都会产生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优先考滤的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有什么副作用。弄不好你的和声写作可能会面目全非,歪曲原有的音乐作品。

相同性质和弦替换。它的最典型的成功应用是用Ⅴ7(属七和弦)替换Ⅴ级和弦。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曲中F7 替换F也是这种应用。Ⅴ7与Ⅴ相比较前者有轻微的不协和性,紧张度也有些变化。但是Ⅴ7有三全音程,它的倾向性很强,使用在终止式中最为理想。许多离调和弦也都用到属七和弦[注2]。在其它场合由于优势不十分明显因此可不作这种替换。虽然从理论上讲所有和弦材料都可以七和弦替换,可以设想一下一旦把写好的和声作品都用七和弦替换甚至终止式上的主和弦也用七和弦取代那还是终止式吗?上述例子中使用了F7替换F,此时的F7已经产生了属和弦的功能。因此在体现功能的音级(罗马数字)标记的和弦中用Ⅴ7/Ⅳ而不用Ⅰ7,严格的讲Ⅰ7没有明确是代有属七和弦的功能表现,而Ⅴ7/Ⅳ明确是代有属功能。在第十讲的范例7中使用了ⅠM7(CM7)也不合理,笔者特意加了文字说明是“离调”。读者不要学笔者这样隋意不严谨。在使用这类和弦替换时根据具体情况不能千篇一律。在前几讲中重点介绍由七个和弦材料构成的“原始数学模型”都是用原位三和弦表达。替换之后将原始数学系模型为基础截取的公式实用化具体化已经不具备通用性的理论概念意义。加音和弦的替换也是属于这一类。如:与原位三和弦相比加六和弦不协和,利用这一点时常用它来解决某个和弦时间过长,如C 和弦控制时间过长,可以用C6替换C和弦的某一部分便旋律感更强而且保全了和声的强进行。
在第八讲论述的“原始数学模型”是由原位三和弦构成并且是由旋律直接生成。如果其中包含其它和弦那就不是“原始数学模型”。这里所说的替换必须是由原始数学模型截取的原位三和弦的和弦公式再实施替换。因此这里所讲的“替换”只是个别的局部的具有一定条件的和弦才可以施加替换。我们用反证法来论证它的正确性。如果在原始数学模型中允许整体或部分任意替换那么从理论上讲可以把Ⅴ—Ⅰ终止式替换成Ⅴ7—Ⅰ7,这还是终止式吗?直接对“原始数学模型”进行替换,造成了“原始数学模型”面目全非并失去了它的严肃性权威性和通用性。可能有的网友没有从第八讲中读出这个道理,在这里作进一步的解释。

总的来讲这种加音和弦替换保全了原有的音程关系,如原来是纯五度下行替换后还是纯五度下行。但是在协和程度、紧张度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不能对和声功能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读者看到下面的范例可以明白上面道理:
Ⅴ—Ⅰ是从原始数学模型中直接截取的和弦公式。用Ⅴ7替换Ⅴ构成Ⅴ7—Ⅰ理想的终止式,是一个局部行为,已经不是原始数学模型的内容,仍然具有和声功能。但是如果用Ⅰ7或者K46替换Ⅰ构成 Ⅴ7—Ⅰ7或Ⅴ7—K46作为终止式可行吗?
转位和弦在替换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额。多少代有装饰的含义,在林文信教材中《最后一夜》第10小节使用C/E就是这类替换。对歌曲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使用C即不是病句更不是错句,但是音响效果不如使用C/E。你说它微不足道也好,雕虫小技也罢总之它改善了音响效果。读者不要小看这点变化,这些细微的精心考滤加起来就体现了键盘手个人的音乐风格。还有一类是在原有和弦基础上加入一个低音,在林文信教材《沧海一地质笑》的第一乐句就是这么用的。这样应用的好处是底声部变化明显,音响效果突出。要注意的是它们的前后连接音程关系,林老师正是利用这一点达到丰富和声效果的目的。读者应当在琴上视听一下,是加入替换和弦好还是不加入而用原位Am和弦完成四个小节的和声好。

同根音和弦替换。这里的同根音指的是不同性质的和弦,如A与Am它们的根音相同一个是大三和弦一个是小三和弦。替换后仍然保持和弦之间的根音音程关系。它们的色彩不同,对调性很可能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并不一定都是坏事,也有好的一面可以利用。在自然小调中原始数学模型的终止式是Ⅴm—Ⅰm替换后是Ⅴm7—Ⅰm,只要Ⅴm7上的旋律不包含Ⅶ级音就可以用Ⅴ7替换构成Ⅴ7—Ⅰm的终止式,Ⅴ7—Ⅰm的音响效果优于Ⅴm7—Ⅰm,前者有导音后者没有。它的理由也十分简单,在a自然小调中Ⅴm7不包含变化音级,而Ⅴ7包含变化音级#Ⅶ,因此Ⅴ7包含有“导音”。在前面的论述中明确指出自然小调是有缺陷的这样的用法正是对缺陷的弥补。在主和弦Ⅰm上是不能进行这样的替换,否则调性将发生变化。
同低音和弦替换。指的是上述几种情况之外低音相同的和弦是可以进行替换的。这种和弦的最大看点是转位和弦,最主要的应用是外音和弦,装饰性很强。下面以一个实用范例来说明它的应用。
范例:
林文信教材《哭砂》1=C 4/4 第1 3~16小节的一个乐句。
学习目的:和弦替换的应用及必要性。注意!分析过程。
旋律:
35 13  2  5213  61  7 —61  156  5  5613 — 3•5  1712
共四个小节。
从和声的纵向思维来看,是从旋律音对和弦的倾向性来选取和弦,这样的和弦选择有多种可能性,这一点对于键盘新手可能会有些束手无策。可是当我们考滤到和弦的横向进行时可能会明朗一些。所谓的横向进行就是和声原始数学模型所截取的和弦公式加上装饰性和弦,只不过分先后加以考滤。优先考滤的当然是原始数学模型的核心部分Ⅴ—Ⅰ—Ⅳ由它生成的和弦公式是:
Ⅰ—Ⅳ—Ⅴ—Ⅰ;
指的是由这三个骨干和弦生成的和弦公式。从旋律音的倾向上看Ⅰ级放在第一小节,Ⅳ级放在第三小节,Ⅴ级放在第三小节后两拍,终止和弦Ⅰ放在第四小节。这样的安排网友们肯定会理解。现在进行第一次替换用Ⅴ7替换Ⅴ,构成Ⅰ—Ⅳ—Ⅴ7—Ⅰ和弦公式。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主和弦Ⅰ级控制范围过大(两个小节)并且这两个小节的旋律音的和弦倾向过于分散不完全集中在主和弦Ⅰ级,因此根据旋律音的倾向考滤加入新的和弦。核心部分已经优先使用,接下来必然是原始数学模型的其它部分。我们发现第二小节的前两拍的旋律是 1361 倾向于Am和弦,因此加入 Am 和弦构成 Ⅰ—Ⅵm—Ⅳ—Ⅴ—Ⅰ和弦公式 。新加入部分Ⅰ—Ⅵm—Ⅳ是下节点上移的和弦公式,前面已经作过详细证明。当然仅从和声写作的学生作业形式来看这样的Ⅰ—Ⅵm—Ⅳ—Ⅴ—Ⅰ结果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已经达到了某些网友信以为真的每一小节一个和弦的所谓规定。和弦编配在琴上视听总觉得有些过于程式化没有个性,好像缺点什么,网友们可以在琴上实际弹一下。我们从理论上分析它道底差在那里:主和弦Ⅰ级控制第一小节,这一小节的后两拍旋律音252倾向于Ⅴ级和弦,与一级和弦有很大反差。同样道理Ⅵm 控制第二小节,它的后两拍的旋律音是7—倾向于Ⅲm和弦也和Ⅵm有反差。把这两个和弦加入削弱由于这两个和弦缺失而造成的流畅性差的感觉。Ⅰ—Ⅵm—Ⅳ—Ⅴ—Ⅰ;
加入之后的和弦连接是:
Ⅰ—Ⅴ—Ⅵm—Ⅲm—Ⅳ—Ⅴ—Ⅰ;
笔者并没有把它们说成是和弦公式。的确Ⅴ—Ⅵm—Ⅲm不能构成和弦公式关系,作为有装饰作用的外音和弦还有些不满足条件[注意3]。这种情况的产生原因是只考旋律音对和弦的倾向性,没有考滤和弦的横向构成关系,这可是许多朋友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把Ⅴ级和Ⅲm级作一点变动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变动的实质是把Ⅴ级和Ⅲm级改为转位和弦Ⅴ6级和Ⅲm6级。
Ⅰ—Ⅴ6—Ⅵm—Ⅲm6—Ⅳ—Ⅴ—Ⅰ;
它们音级表达为:
C—G/B•Am—Em/G•F—G—C。
请网友注意后面的论述:从第一个和弦C到和弦F低音是一路级进下行,而且G/B 和Em/G两个和弦都处于较弱拍(与第一拍相比)位置,是两个经过和弦[注4],用于装饰后两个和弦。理论解释是这样:在Ⅴ6和Ⅲm6两个位置上只要低音是级进的任何和弦都符合经过和弦(装饰性和弦的一种)的要求加入到由原始数学模型所产生的公式中构成流畅的和声进行。着眼点就放在了根据旋律选取和弦上。只要和弦与旋律一致,低音满足级进要求就可以。这是改变和弦低音达到替换位置的条件 。
和声写作与和弦替换过程归纳:
1、根据旋律音的倾向,运用原始数学模型所截取的核心部分和弦公式确定 和弦位值。
2、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和弦替换,注意!不能破坏调性。
3、根据旋律其它部分考滤加入原始数学模型某些其它部分和弦,
4、根据具体情况对这部分和弦进行替换,注意!尽量不破坏强进行。
5、根据装饰性和弦的应用要求加入装饰性和弦。
6、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和弦替换,注意!不同装饰性和弦根音间的关系有严格要求,和弦替换不能破坏“严格要求”。
每一步都必须在琴上视听!

[注1]由于笔者在本网站的所有贴子不是从音程开始,这部分知识没有机会进行有实用价值的讨论。网友们可以参考有关文献。
[注2] 在这里没有使用“大小七和弦”,因为注重它的应用而不是它的构成。就是在ROLAND GW8说明书中也没有使用“大小七和弦”而是用“属七和弦”。对于这个问题在网上有很多人参于讨论求得统一的名称。
[注3]这部分内容还没有介绍。
[注4]笔者认为考滤到旋律经过音的关系G/B作为经过和弦好像不够严格,但是从整体和弦连接上看是符合经过和弦形式,通过视听音响效果还好。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