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6314|回复: 3

[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古筝的历史

[复制链接]

3789

积分

2

听众

-538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3789
发表于 2008-10-10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古筝又名“秦筝”,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分布甚广。 其发音清脆悦耳,如泉流畅。按五声音定弦, 极具中国民族特色。

      据记载,古筝早在秦代即已在陕西一带民间盛行,故名。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上,一弦孔与弦轴弦。弦架于可以自由于移动的“筝柱”(即马)上,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右手用姆指、食指、中指弹拨琴弦,分别称为托、劈、挑、抹、剔、勾,还有摇指(颤音)、琶音等。筝的音域宽广,音色明亮、清脆。吟揉等手法的运用,它与人声十分近似,演奏起来十分迷人。

      筝是由一个较大的共鸣箱体(长方形),把弦码放在共鸣板上支撑着箱体两头拉紧的弦。并由多个弦码把20根左右相等长度的弦,在面板上分隔为不同振动弦长的发音频率,每个琴码支撑着相对应的弦,琴码可左右移动以改 变音高。它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具有清雅动听、纯净华美的表现。其音乐语言极为丰实,犹如碧波荡漾,涓涓流水。它除了独奏外,在一些民族乐队中也常用它。

      在中国民间,常用的筝为十三弦和十六弦。经过改良的筝有十八弦、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等规格。品种大筝,小筝和钢弦筝。五声音阶定弦,最低音从G或c始,音域达三个八度。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利用余弦的抑按可弹奏出七声音阶。大筝全长2左右。小筝全长130 — 150厘米左右,筝的柱高约5厘米。演奏时、以右手大、食、中三拨弦,弹出旋律、掌握节奏,用 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变化,以润美音色、装饰旋律。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指法,左手有按、滑、揉、颤等指法,重按可使原音增高大二度或小三度音程。可奏单音曲调或和弦,也可双手演奏,同时发出六个音。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伴奏。

      近代筝在不同地区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流派,如山东、河南、浙江、广东潮州和广东梅县、大埔等地的客家等,各有独特的演奏技巧和代表曲目。它的主要作品《渔舟唱晚》、《寒鸦戏水》、《战台风》等。

      在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合奏中,筝已居非常重要的位置。

古筝的历史: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了筝的演奏艺术达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筝,通常人们又把它叫做古筝。这恐怕与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传统筝曲给人们留下的古朴雅致的情趣有关。在古代,筝还被称为秦筝、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关于筝的命名,史料中说法不一。有的说筝是由乐器本身的音响效果命名的;有说是二人争瑟取其相争的“争”字而得名的;也有说是因“秦皇奇之,立号为筝”的;还有说是“蒙恬(将瑟)中分之;令各取半,因名秦筝然。”(唐刘贶《大乐令壁记》)。这几种说法,以音响效果具有铮铮的特点而命名的论断比较合理。在历史上,我国有着以音响效果命名乐器的习惯。如磬,是按以物击石发出的“铿、铿”一类音响命名的;瑟则发出了浑厚、柔和的“瑟、瑟”之音。

  在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这就说明筝是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的。

  筝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于秦、齐、赵等国。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声”、“秦筝”之称。

  对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
  
  第一种认为:筝渊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
  
  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二人争瑟,由争夺而产生了“筝”,这种说法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只是传说而已。

  第二种认为: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有两处谈到筝,即“弹筝博髀”和“退弹筝而取韶虞”。这在时间上比蒙恬发迹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筝的说法是靠不住不的。在《旧唐书.音乐志》中,&127;对蒙恬造筝也持否定的看法。至于蒙恬改革筝的说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第三种认为:早期筝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从历史材料看,早期筝与筑更为类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都是五弦。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筝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正如《战国策.&127;齐策》中一段话所述:“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又如西汉桑弘羊《盐铁论.&127;散不足篇》中所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127;”可见筝在民间流行的广泛性。筝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候瑾《筝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采用移动筝柱来转调的。十三弦筝,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筝的使用。隋代筝的演奏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调宫商于促柱”(顾野王赋)。

  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礼乐之雅乐中。

  筝在宋代也流行较广。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

  筝的演奏艺术进一步提高,明代已用十五弦筝。据明代《敦煌实录》云:“索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清代的筝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记载有:“筝似瑟而小,十四弦。...&127;各隋宫调设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这里说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即指七声音阶定弦。另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曾有人用筝等四种乐器在宫廷合奏了康熙根据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当时还有人用筝独奏了变调“月风儿”。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筝逐渐流传到全国不少地方,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地方流派,如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等。在延边朝鲜自治州,筝又演变发展为伽揶琴。筝还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传统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大同》、《寒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先生编著的《拟筝谱》一书出版。

  筝不仅用于独奏,还在传统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方戏曲的伴奏占有重要位置。如《弦索十三套》、《河南板头曲》广东潮州音乐的传统合奏中都有筝。河南曲剧中筝是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之一。陕西《榆林小曲》也有筝伴奏。

  近年来,筝的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筝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实验,制作了多种优质精美的筝(如四川筝、上海筝、苏州筝);筝的转调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筝(如营口张力转调筝,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筝,苏州截弦转调筝,上海音乐学院蝶式筝),这些转调筝扩大了筝的表现力,使筝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



2010102916233111.jpg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2357

积分

0

听众

-291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2357
发表于 2008-10-11 |
分享,谢谢啊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1万

积分

3

听众

-934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12740
发表于 2008-10-11 |
厉害厉害!!!!不佩服不行啊!!!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9167

积分

2

听众

-1254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9167
发表于 2008-10-13 |
来欣赏嘞~!很高兴我的歌词能给山歌带来这么好的创作灵感~~!恭喜恭喜~祝老师佳作不断! :victory: :handshake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