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32629|回复: 1

[资讯] 舒曼的浪漫钢琴小品

[复制链接]

1224

积分

3

听众

-36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1224
发表于 2004-12-6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在以钢琴表述最浪漫细致的情感方面,舒曼可与肖邦比肩。
2 ]- x( C: U; R( }5 L$ j; S舒曼最初的音乐之路便是钢琴演奏。当舒曼决定放弃海德堡大学的法律专业转而学习钢琴演奏时已经二十岁了,在这个年龄上才开始接受系统训练确实太难了。尽管舒曼学习刻苦,但他一直避免正规的训练而试图走捷径,最终由于使用器械不当导致右手机能丧失。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维克是当时最杰出的钢琴家之一,也是钢琴史上最伟大的女钢琴家之一。舒曼无数的创作灵感均来缘于她,而她在有生之年也不遗余力地推广舒曼的钢琴作品。
. Y/ t2 x. c* ]7 p: o; G: d舒曼在他作曲生涯的最初十年,除了出版钢琴曲外别无其他作品。在他以后的创作中,钢琴作品仍然最富特色。在作曲方面,舒曼极力避免学院式的系统学习,而更愿意凭借自己天生的能力去感受。因此,舒曼的钢琴作品,基本是通过他自己的十个手指在钢琴上摸索产生的,极具个性。可以说,舒曼通过键盘来表达自己比任何其他媒介都容易。, a6 y- e' p9 l+ r8 K1 E/ x
贝多芬和舒伯特曾创作了很多非正规形式的小型钢琴作品,但这种钢琴小品直到舒曼才全面开花。舒曼未受绳墨的天才可能不太善于把握大型作品,但小型的钢琴“情景画”对于他可谓得天独厚,我们在其中可清楚地看到他亢奋的浪漫想象力和极力想将音乐与人生联系起来的欲望。他的钢琴作品并不容易演奏,但却并非热衷于光辉灿烂的炫技。在作品那紧密的织体里有惊人的内心活动或内心深处秘密的印象。他的钢琴作品常常使用意外的节奏、反常的调性改变、突然插入的乐思、充满表情标记等,都显示出他反复无常的性格和基于将所有细微的感受都显露出来的意向。他的音乐比其他任何一个作曲家更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的深度、矛盾和紧张。他的音乐时而热情似火,时而朦胧如梦,时而激烈,时而幻想,时而古怪,时而渊博。8 ?9 J6 v- {3 k. @- c8 s
从钢琴曲和钢琴曲集的标题看出,舒曼不仅希望他的音乐被看成一个个音响的模式,还企图以某种方式唤起音乐以外的诗情画意,尽管舒曼承认自己通常是先写音乐后有标题,也不稍减这一态度的重要意义。有些标题的来由我们可以猜测到,比如在他的著述和《大卫同盟舞曲》中,他经常将自己性格的不同方面具体化作想象人物弗洛勒斯坦、尤西比乌斯和拉罗这些大卫同盟的盟员。大卫同盟取名于圣经上的大卫王,声讨音乐中的腓利斯人,也即市侩。弗洛勒斯坦是冲动性革命家,尤西比乌斯是年轻的梦想家,拉罗是英明成熟的老师。《狂欢节》中有前两个的音乐素描;还可以说,在《交响练习曲》的火热的末乐章听到弗洛勒斯坦,在以一首早期歌曲为主题的《升f小调奏鸣曲》的主题中听到尤西比乌斯,在为脚键盘钢琴而作的Op.56的《卡农练习》和赋格曲Op.60、72和126以及其他许多钢琴曲的对位精妙的内声部和赋格段中听到拉罗的声音。另外,舒曼喜欢在一些标题和音乐中隐藏“密码”,这些密码的真相,恐怕只有他和克拉拉清楚。4 e5 M- {! k2 u# ?
' X9 i% {7 Y7 n% b7 g) r
作品分析
1 x, X; q. B2 D6 u3 L! F' [阿拉伯风格曲Op.18( l+ ~+ ?8 C' k5 p: j/ g7 p  u, S
《阿拉伯风格曲》于1838年创作,随后舒曼又创作了《花之歌》Op.19和《幽默曲》Op.20。在这三首曲子中,舒曼展现了对曲式结构的偏爱。
, l  E  h! Q" I+ y. J6 T* Q该曲是最简单的回旋曲式,它的C大调织体以流畅的十六分音符与略慢的插段交替进行。这个插段据说是与舒曼创作的一个克拉拉动机有关。
+ y3 n/ r/ O9 U7 t) }* H' P- ]' a
2 L3 \( o4 T% P童年情景Op.154 T  q- |  G9 @8 d% Z: O
表面看起来,《童年情景》是描述儿童的音乐,是供年轻人演奏的作品,其实不尽然。尽管技巧上较为简单,但是《童年情景》的十三首曲子其实是成年人对童年时代的回忆,是为成年演奏家而作的。如同往常一样,对它的最佳描绘可从1838年3月舒曼致克拉拉的一封信中看出端倪:5 e0 B4 K4 n$ F/ N! a2 p
我发现没有任何东西比期待和渴望什么更能增强一个人的想象力,这正是过去几天我的情况。我正在等候你的信,结果我谱写了大量的曲子,它们美丽、怪诞和庄严。有朝一日你弹奏它时你会睁大眼睛的。事实上,我有时感觉到自己充满了音乐。在我忘记之前,让我告诉你我还作了什么曲子。是否这就是你曾经对我说过的话的回声:“有时我对你就像对一个孩子。”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随即创作了大约三十首精巧的小曲子,从中我挑选了十二首(原文如此)把它们起名为《童年情景》。你会感到有趣的。不过,你必须忘掉自己是个演奏家。……好啦,它们会自己解释自己,此外就是,我让演奏它们的技巧尽可能地容易。4 L* _9 n7 _/ I" H' R7 O
在所有这些曲子中,很难指出一个音符是多余的。这些作品以朴实无华的方式,将诗意概念融入最纯净、最简练而又最有力的形式中。作为一部组曲,它们之间的极度协调也不仅仅是因为存在于儿童时代的一个主题。几乎所有的曲子都产生于开始的《关于陌生的国家和它的人民》的主题轮廓——虽然常常略去了第一个音符,只留下一个四个音符下行音型。( M! N5 ^5 s. q- e; y* ]
《关于陌生的国家和它的人民》
% p/ F' Q/ x+ n3 D6 F" k4 aG大调,2/4拍子,它富于浪漫性的旋律,表现儿童对神秘国家的憧憬与想象。
( I4 d9 C& S4 h2 g( c4 `* {《怪话》8 ^. w9 [% w2 A% \8 C
D大调,3/4拍子。其节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主要描写儿童在专心听大人们讲故事时天真、好奇的表情。! W+ o4 L1 i1 }  X& C
《捉迷藏》
; q+ C6 z  m/ R4 Y& Zb小调,2/4拍子,用诙谐的旋律描写互相追逐的情形,由顿音奏出的每分钟120拍的快速十六分音符,像旋风一样上下翻飞,立刻将人们引入了既紧张又欢乐的气氛中。
+ a4 I6 E( I- d5 B% D4 @) P& f1 N《乞求的孩子》
4 |8 I! @, q' B  V' o8 j) ^D大调,2/4拍子。旋律与第一首相同,但节奏完全相反,带有祈求和幻想的特点,很像孩子们在摇晃着身体在与大人撒娇,请求满足他们小小的愿望。
8 {3 L2 d- R8 u* D0 X《大满足》- x) m' k* G2 f) J
D大调,2/4拍子。这一段由前段不间断地发展而来,乐曲用欢快的旋律和丰满的和声表现了孩子们获得最希望得到的东西后心花怒放的习惯心情,在人们面前展现了孩子们单纯率直的天性。
  R$ B# _! B7 A8 h《重大事件》' A) v5 A. Q( l: O% p# a" F: C
A大调,3/4拍子。这是孩子们认为的“重大事件”。乐曲中夸张而单纯的顿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紧张的神情。
( l1 E# G$ b1 E) N* s. l* C/ x《梦幻曲》
7 I6 d. P# D# RF大调,4/4拍子。这是舒曼所作乐曲中最为著名的作品,经常被单独演奏,并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竖琴、长笛、吉他以及管弦乐曲、无伴奏合唱等,流传甚广。曲中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那如梦境般的诗情,使人联想起幸福生活的种种情景。这首乐曲的主题材料非常简单,只有四小节,但具有动人的抒情品格及幻想色彩。这段音乐素材,总共出现了八次,每一次起句的末尾都有变化,使音乐表情细腻而动人。其和声丰富但不复杂,使乐曲增添了一缕温和的情绪。精练的语言、鲜明的形象,使这首乐曲具有引人入胜的表现力。
# K  u! x0 a3 @: `* B! s《炉边》
: X5 _) I: j5 j9 r" w1 qF大调,2/4拍子。主题舒展柔和,形象地描绘了在冬日温暖的火炉旁,孩子依着慈祥的母亲,倾听着她轻轻的话语的图景。
7 j( C' v0 X0 I! I  H) m《骑竹马的骑士》
% r8 f! w% [  F& H7 k# T7 aC大调,3/4拍子。音乐描写孩子们骑在竹马上蹦蹦跳跳的情景。在持续音上奏出的切分节奏的主题,简洁生动,其晃动的节奏使人仿佛看见了在竹马上晃动的小骑士们。在左手的中间声部,还有一个隐伏的旋律,好像是小骑士们齐唱着英勇豪迈的军歌。, {! P( q( _) r$ V
《故作认真状》
0 `2 a; H; {& E0 \升g小调,2/8拍子。这一段写孩子们遇到了不寻常的事情。跨小节的切分音组成的主题,形成了严肃单调的特点,仿佛天真的孩子在一本正经地、煞有介事地处理着什么大事。
/ F) D* d% T1 a( u# D; t《恐吓》7 d6 V: y; k% Y6 s- B
G大调,2/4拍子。乐曲从幽静、缓慢的抒情旋律开始,由抒情性段落和谐谑性段落构成,表现孩子们听到大人讲的恐怖的故事后害怕的情景,不稳定的旋律进行与和声刻画了孩子们害怕而又好奇的心理。
4 R2 ?4 `& P: K% q$ L" C  Q《小孩子睡着了》3 {: }3 I7 V- [- l
e小调,2/4拍子。这段音乐有摇篮曲的特点,低声部是一个很少变化的固定音型,轻轻晃动的节奏型及相隔一拍的模仿,形成了温暖宁静的感觉,使人联想到在摇篮中入睡的孩子。中间段落中E大调的明朗色彩,好像看见安然入睡的孩子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最后,音乐平静而舒缓,伴随孩子进入了梦乡。+ }/ K# P; W9 m1 m. \
《诗人如是说》5 U. D( e8 ^' {
G大调,4/4拍子。这是组曲中唯一以成年人为中心的乐曲,表现了作者怀念童年时代的感慨和忧伤心情。乐曲由第一首的曲调演变而成,蕴藏着深深的迷惘和惆怅。
9 M. m' c0 S% w ! |/ H2 [7 P( f: i6 v+ Q. ]( f- D  x; H
《克莱斯勒偶记》% B. _( f$ p4 Z$ \" h
这首作品的副标题为“幻想曲”。在一股莫名的创作冲动下,舒曼在1838年4月只用了四天就完成了这部作品。翌年在致一位比利时旧识西莫南·德·西勒(Simonin de Sire)的信中,舒曼解释了作品的名称:3 k/ n* i- v8 V! S, D% m- K
这个题目除了对德国人外,对其他任何人都毫无意义。克莱斯勒是E.T.A.霍夫曼(E.T.A.Hoffmann)的创作之一。霍夫曼自己则是一位古怪、狂热而有才气的指挥家。4 d1 N5 v# a# j3 Q4 H
舒曼对这个人物之所以特别感兴趣,是由于他相信霍夫曼所创作的克莱斯勒的原形是路德维希·波纳(Ludwig Bohner)——一个真实生活中的怪杰。舒曼在1834年9月致函冯·弗立肯男爵时说道:! ^, \3 Q& }- {3 _8 }
最近和最重要的事件是那个老波纳在昨天举行了一次音乐会。我估计你知道在他的鼎盛时期,他被视为是近于贝多芬的音乐家,是霍夫曼笔下克莱斯勒乐长的原型。但是他看上去好像被贫穷压垮,这使我很难过。他像是一个脚上有刺的老狮子。前天,他在我家即兴演奏了好几个小时。虽然演奏时而迸发出以往岁月的火花,但是总的来说,非常压抑和沮丧。他从前的生活现在来进行报复了。他总是用放肆而傲慢的态度来嘲笑这个世界,现在轮到他来受气了。如果我有时间,我将在我们的杂志里写一篇“波纳偶记”,我从他嘴里知道了许多有关他的事。他的生活充满幽默和悲哀。1 S# A8 b! y( i! N
舒曼所计划的“波纳偶记”,究竟有多少写进《克莱斯勒偶记》是一个未知的问题。许多时间过去了,舒曼发现自己的生活一事无成而只是一场噩梦,从这一点来看,对克莱斯勒的同情是必然的。然而瓦西列夫斯基(Wasielewski)说这部作品很容易起名字,可以叫做“维特偶记”或“舒曼偶记”,他这种说法可能是对的。在文学外衣底下,所有的事物都暗示强烈的个人情绪。舒曼在致克拉拉的信中提供了最清楚的线索:
8 I$ i) X) p3 x, P我现在是多么充满音乐呀,还有那些总是如此可爱的旋律!只要想想吧,自从上一封信之后,我又完成另一整本有关新事物的作品。你和你的乐思之一就是该作品的主要主题,我将为它起名为《克莱斯勒偶记》并把它献给你。是的,献给你,而不是献给任何其他人。当你看到你自己在其中时,你会笑得好甜。在我自己看来我的音乐似乎极为复杂精细,但是它实际很简单,它的流畅是直接发自内心的。……常弹奏我的《克莱斯勒偶记》吧。在某些乐章中有真实的、狂热的爱,还有你的生活和我的,以及你的倩影。# }! Q: m' G- k- C1 C4 Z$ }) o
这里的暗示是说,音乐不但在他们痛苦的别离期间珍藏了克拉拉的形象,还以某种秘密为依据,或者是根据克拉拉的(master)主题,或者是根据舒曼心目中的她——诸如“BEDA”主题的一个扩展(“BEDA”在舒曼心中象征着他曾爱恋的一位少女的名字)。令人吃惊的是,《克莱斯勒偶记》那个简短的动机似乎能包容无穷的内容。* B% h0 {2 d1 o# J) H$ l; L. @
不过《克莱斯勒偶记》最终的题献者不是克拉拉而是肖邦。大约十二年之后,舒曼曾修订过第二版,但第二版几乎只有极少的织体上的修改,包括第五曲的结论性的g小调结尾,这并未改进原先在属音上的结尾。
5 `2 T( Z( @- `7 P4 ]不论其主题来源为何,该作品有一个明显的内在统一性。必须把八首曲子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连续演奏。虽然开头是d小调,而真正的调性中心是g小调/降B大调。尽管该作品并不指名道姓,但莽撞而焦躁不安的g小调乐段无疑属于弗洛勒斯坦,而田园诗般的降B大调乐段属于尤西比乌斯。不论什么调性,大多数曲子都能把半音体系推进到过去舒曼从未探讨过的地步,也许这比任何其他因素更有效地给予《克莱斯勒偶记》一种特有的内省气氛——一种曲折的、常常是痛苦的深刻反省。舒曼在给克拉拉信中所提到的“简单”只是指这样的事实,即该组曲对演奏的演奏未提要求,而在所有其他方面,应该说音乐是“极其复杂的”。
( c% u2 h2 Y0 p) ~《克莱斯勒偶记》中多数曲子是三段体,或简单的回旋曲,连同对比(然而也是巧妙相连)的插段来突出迷人的节奏或模式。虽然下行五音符音型并未完全被忽略,如第一和第五曲特别清楚,但一个三音符动机——多数为上行,有时反之——是作为另外强有力的、含蓄的力量贯穿全部作品之中。第一曲与舒曼曾废弃的《g小调奏鸣曲》的终乐章有异曲同工之妙。舒曼在三年后的《春天交响曲》的终乐章中又重复古怪的第八曲中的重要主题。最后,如同在《大卫同盟舞曲》中一样,在钢琴演奏正酣时,结尾却非常有特色地逐渐消失在远方的寂静中。
音频应用

9615

积分

2

听众

-327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9615
发表于 2004-12-7 |
分享,谢谢啊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