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41998|回复: 3

[转载] 通过音乐,发现人性

[复制链接]

678

积分

2

听众

-1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678
发表于 2018-2-24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通过音乐,发现人性' o' A# Z* |0 t# ~. ~3 L; P
: L6 D( S: D- j- _/ H  O
  《论巴赫》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伯特-施韦泽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是西方音乐研究者的必读经典,在音乐学理论与音乐表演实践两端皆具学术价值。作者在书中既讲述了巴赫的生平,更剖析了巴赫的作品、论证其来源,指出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对今天的人们如何正确演奏和欣赏巴赫作品,乃至如何欣赏音乐皆有启发。- o5 X' X) f8 Z  z% i# Z

- G" D+ Q( y3 q9 N  《论巴赫》迄今已被译成10余种文字,独缺中文版。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两位年轻爱乐人士的译稿,填补了这一空白,也使在音乐研究领域颇有分量的“六点音乐译丛”又添新成员。下文为丛书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由该书说开去的关于巴赫、关于音乐、关于人生的一些话。
! O5 X2 a2 c% T" _; x( ~6 `. P9 \" ^, _# ?, C
  六点9 u/ ]+ n! [. G* B8 T) g$ ^
6 \/ W! D# e, v8 B7 Y; x* L
  所谓“六点”,既有不偏不倚的象征含义(时钟),也有追求无限的内在意蕴(省略号)
+ k" Q2 o, \6 k; P: I: _9 I3 ~- Z# j, T- f3 t' f
  由施韦泽这样伟大的知识分子来写巴赫这样伟大的音乐家,《论巴赫》的价值应该不用我多说了2 j) h$ A6 o; T7 M3 D% J

' {1 i3 q% K) a* u# T3 G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北京三联书店)等西学汉译系列,曾对中国现当代学术建构和思想进步产生了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实际上,早在晚清时代,梁启超就曾写下这样的名句:“今日之中国欲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事。”时至百年后的当前,此话未必全然过时。
2 [  p, x# H* p, @+ S( ^! z0 U2 D' N* l0 y3 M7 f4 l" E
  中国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学术,自20世纪以降,同样身处一场“西学东渐”的大潮之中。国人的音乐思考、音乐概念、音乐行为、音乐活动,乃至具体的音乐文字术语和音乐言语表述,通过与外来西学这个“他者”产生碰撞或发生融合,深刻影响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音乐文化的“自身”架构。
. R. j$ `. v5 \! t9 J* d6 a) K% U! O. }
  翻译与引介,贯通中国近现代音乐实践与理论探索的整个历史。上世纪前半叶对基础性西方音乐知识的引进,五六十年代对苏联及东欧诸国音乐思想与技术理论的大面积吸收,改革开放以来对西方现当代音乐讯息的集中输入和对音乐学各学科理论著述的相关翻译,均从正面推进了我国音乐理论的学科建设。
. @5 l' \& Y, r" S" M' w9 @) X4 H- N! R* t& o# d( T
  然而,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国的音乐学在西学引入的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缺乏系统性、经典性、严肃性和思想性。具体表征为:选题零散、欠缺规划、偏于实用,诸多有重大意义的音乐学术经典至今未见中译本。《论巴赫》便是这样一本被疏漏的珍宝。+ c  i  W3 @: x1 V% |, U2 R. q& }

" B& N8 Q- R9 M3 \! t% X+ F9 _  “六点音乐译丛”致力于译介具备学术品格和理论深度,同时又兼具文化内涵与阅读价值的音乐西学论著。所谓“六点”,既有不偏不倚的象征含义(时钟的图像标示),也有追求无限的内在意蕴(汉语的省略符号)。所选书目一方面着眼于有学术定评的经典名著,另一方面也有意吸纳符合中国知识、乐迷趣味的爱乐性文字。著述类型或论域涵盖音乐史论、音乐美学与哲学、音乐批评与分析、学术性音乐人物传记等各方面,并不强求一致,但力图在其中展现对音乐自身的深度解析以及音乐与其他人文、社会现象全方位的相互勾连和内在联系。# c; p1 ~3 ~& z
- t! Y9 O, B* g$ m- m: x1 D% ?
  将《论巴赫》纳入“六点”,并非全无迟疑。当然,迟疑绝不是因为该书的分量不够,恰恰相反,该书绝对是音乐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之作,但是,该书毕竟写于近百年前,而百年间巴赫研究有很大的发展,而且,该书本身的观点现在看来也是有偏颇的,但我认为,施韦泽当年的观点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启迪价值。比如他认为巴赫音乐绝对不是抽象的形式主义的运作,更多是带有深刻的人道主义的思想背景,他还将巴赫音乐与歌词词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 w( L: E" P8 B: y* Z
  N+ a. \# z- K" i# _/ o- B+ g  全世界第一个被编辑作品全集的作曲家就是巴赫,1850年他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德国开始启动这一工程;米兰-昆德拉把整个音乐史分为巴赫前和巴赫后,这些都可见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而施韦泽也是一位集大成者,由施韦泽这样伟大的知识分子来写巴赫这样伟大的音乐家,《论巴赫》的价值应该不用我多说了。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678

积分

2

听众

-1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678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
音乐
# C; Z8 U, `! C; ~; w2 r. a$ w$ A" B" d. d. v( U6 B8 E
  虽然音乐和情感表达的关系紧密,但说音乐表达情感还不足以界定音乐的本质
. M# x0 x2 y0 o3 m1 i/ ^9 F
, I5 f( L) z. ~/ s  在艺术的功能上,音乐应当承担起揭示人性与真实的职责
+ U, _% P9 c/ a5 e5 n" B8 d$ f2 p3 Y" q& D  W
  音乐到底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美学问题,千百年来,有很多的理论家、音乐家和文人墨客都触及这个问题。
* J. J: E7 i. t' m3 h& s( m: s( }
  最常见的回答是,音乐是表达情感的,因为音乐很容易引起我们情感的波动,让我们心生感发。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中国古代的孔子,一直到现在,包括我们日常聆听音乐,似乎都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 g8 i& m) I. l( s7 i

6 Z' L2 d' J; _# w7 ~  但我觉得,仅仅从这个角度看待音乐还不够。虽然音乐和情感表达的关系紧密,但说音乐表达情感还不足以界定音乐的本质。我们来看一下古往今来一些重要的哲学家是怎么界定艺术的。4 `/ ]2 U% t/ l
( Z/ q0 q5 p2 ]3 M, s+ B
  比如黑格尔认为,“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这是对于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哲学界定。显然,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还蕴含深刻的理念,只是理念是以感性的方式显现的。对黑格尔而言,理念是世界的本质,世间万物的根本是一种纯粹精神或者绝对精神的展现。他认为艺术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哲学和宗教是理念的不同显现方式。马克思也把艺术看得很高,认为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把握和认识世界的实践方式,是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特别通道。到了二十世纪,海德格尔甚至认为“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与发生,艺术是真理的发现”。他有一个很著名的哲学术语“去蔽”,即真理被遮蔽了,艺术的功能就是把被遮蔽的真理重新揭示出来。另外一位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则认为,艺术发现的是不同于科学真理的另外一种真理。& q9 U; @* T) C$ f
+ k/ G7 z7 I# q% K
  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些文学家的看法。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回顾了十八世纪以来的欧洲小说史,认为西方的小说发展史就是人性的不同侧面在不同的社会境况中得以展现的历史;钱谷融教授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即“文学是人学”——文学展现人的存在境况,通过典型人物来展现人性的不同方面。很多真实不易为人看到,需要通过文学的和艺术的方式揭示出来。+ z& H! m$ z4 i7 p4 E9 B: }  |: Q

5 x6 }3 x9 f& G$ `& C  上述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把艺术看作是一种发现真理、探索世界的方式。
1 b! S6 n) b! W7 I# f% }; }2 L' q
- ^2 {, ^# R. d9 C) o! t$ T$ C8 a9 m  可惜的是,在国内外音乐界,或者纠缠于音乐如何表达情感,或者把音乐局限于形式、结构、组织的现象比比皆是,我觉得音乐既然属于艺术,就应该有更深刻、更高层面的东西,那是精神、理念、真实,乃至历史、时代、人性等更为宏阔的命题,应该把这些命题纳入到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中来。在艺术的功能上,音乐应当承担起揭示人性与真实的职责。当然,文学、美术跟音乐相比,可能语义更清楚,表达更明确,从揭示真实的角度来谈论会比较容易一些;而音乐好像比较难,因为它比较模糊。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678

积分

2

听众

-1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678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
  风格
4 V% C5 t( L; z: i% E7 I$ c. l2 c% K+ s: P9 O( s. f3 k
  风格不仅仅关乎这些形式的维度,更是观察世界、体验人生的独特视角和品格- X: x! w- v0 o5 {  L

6 Z7 T' }) X/ I) l  作曲家一旦形成个人风格,这种个人风格就反而具有普遍性1 B. k3 C7 k% n* e

/ D% K# g. D, c( f# v& k, u- G  我们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u6 P: g2 G# [+ C

7 r  c" L% G3 w$ d1 u+ J. I; {' e  当然,我们可以听到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但更重要的一点,至少以我个人的体察角度看,听音乐就是听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味道。为什么有人喜欢贝多芬,而另外一些人选择肖邦或马勒?因为每个作曲家有自己特有的况味,所谓巴赫风格、贝多芬风格、勃拉姆斯风格等。这种况味是别人没有的,我们应该特别珍视它。我想就从这个角度来谈谈音乐中的人性发现。7 y5 B+ Y3 k/ {
' _& \6 G$ i5 E9 C3 V  e: A
  首先我们来反思一下,在音乐学院里风格一直是一个有关表达方式和形式的术语,一谈风格,立刻就掉到形式里去,似乎风格就是和声、旋律、节奏、结构……我们对一个作曲家的界定,往往都是从形式的因素来切入的,因为比较方便,形式的分析和言说有一整套固定的规范。* f* v: w3 `& b! y& ?. m: X
6 H* i0 e4 W& e* |& ]
  但我认为风格不仅仅关乎这些形式的维度,更是观察世界、体验人生的独特视角和品格。所谓风格就是形成了自洽系统的、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况味和特别窗口,是一种特别的精神范畴。只有通过这个窗口和范畴,某种人性的真实才可以被展现和揭示出来。
2 [& V" i1 s. I  P5 U9 l
. D3 N7 m- ]" q" N  具体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的形成,我觉得它可能取决于下列三个维度:( q, e- i7 `% D, f$ [6 }* w

! c6 G, y+ ]* r  一、个人性格的特殊品质。个人风格的形成,跟一个艺术家的个人性情和偏好直接相关,因此我们理解一个艺术家就必须理解他的全部生活。生平研究为什么在艺术家的研究和个人风格研究中非常重要,原因就在于此。3 _1 D2 n' F+ M2 I1 @4 r

2 B% }$ a, e) W% i% Q; c  二、时代。社会氛围的特殊环境对于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形成至关紧要,某种风格只能诞生在某个特定时代中,因而反过来,我们透过某种特别的个人风格也能理解和认识某个特殊的时代。
- f: ]: {8 i3 e. v& R0 A
# L: W5 _2 n; r7 \  三、艺术语言发展的状况。具体到音乐,一个作曲家的风格成就与当时的音乐语言发展状况有紧密关联,这里的语言指的是所有的创作技巧和形式语言,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基于所处时代的艺术语言状况而发展起自己独特语言用法,并推动艺术语言更新和前进的。0 u5 A! \6 P1 A8 e5 M
4 T' b, e* n# l. g
  并非所有的作曲家都能形成个人风格,只有少数人有这样的好运。因为个人、时代和语言三个维度之间必须达成某种神秘的契合,才能够形成真正有意义的、能够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个人风格。
3 s8 @* s3 T% T
* e( N; M% j: ]  奇怪的是,作曲家一旦形成个人风格,这种个人风格就反而具有普遍性。这里存在着某种有意思的悖论,就是我们必须感知这样的个人风格,才能够通过这样的风格去理解更普遍的人性,或者说普遍的人性恰恰只有通过个人的独特风格才能获得历史性的深远意义。在艺术中,相像会减低价值和意义,真正独特的东西才能感动我们;而个人风格的艺术意义和价值,却又不是某个作曲家自己或者某个批评家所能确定的,它必须被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时间是检验艺术价值的最终主体。
- o# t4 b, ^: I! j* n1 }4 @. b; n. B3 L0 C. F3 ~' H9 g
  所以,有些艺术家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能够将某种深刻的世界体验与生活态度化为可感、可观的艺术形式,能够将其塑造为圆满与成熟的风格范畴,从中我们可以听到某种独特而醒目的“人格声音”,这种“人格声音”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这就是我们界定艺术家最高成就的途径,艺术中个人风格的重大意义由此彰显。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678

积分

2

听众

-1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678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
巴赫  ^$ E- `$ R+ U, \: J
; p, E+ l1 t( M+ ?
  只有巴赫才能塑造如此动人和深邃的悲悯,把人的慈悲的感情向度描写得深刻而沉静& j6 @9 c: H4 ~  p2 \
9 P! T9 p) C9 r( V3 R) u
  通过音乐发现人性,是双重意义上的——不仅发现音乐中所展现的人性内涵,也发现每个人内心的向度
2 Y) W* r3 n4 p0 _7 z  g  W& M! p+ N2 Q# p  U- w2 b0 M% W, ^' M! ]
  听音乐为什么还要读音乐家的传记,了解音乐家个人对我们欣赏音乐有何意义?通过前面的叙述,这个意义其实已经不证自明了。
( k. h+ B) b- x
8 l' o; S: s" f& i" y1 @* t  《论巴赫》一书,只有四分之一的内容是在讲巴赫的生平,其余部分其实是作品的“传记”,这就是更有研究价值的学术性传记,阐述的是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
( w& X1 g8 e, \$ C
5 |) j: L! z: O  巴赫生于1685年,卒于1750年,刚好是一个前现代的人物,跟舒曼、李斯特、瓦格纳等人完全不同,巴赫的音乐并不过多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那该如何界定他的个人风格?在史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形容,说巴赫非常丰富、稠密、严谨,是一个完美的“学究型”(learned)作曲家。就他的作曲技术而言,包括他的音乐表达范畴,巴赫的突出特点确实是具有百科全书性的,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已知的范畴、形式和技巧。但我不想用这样的角度习惯性地去看巴赫,而尝试用一个小的切入口:既然巴赫音乐表达的情感范围非常宽广,那么巴赫是怎么表达“悲”的?7 y, K/ M# N0 d& f

7 y* N; R5 f% S# P  在表达“悲”这一情感范畴时,巴赫开掘出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巴赫的作品特别经听,不像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那样“滥情”,因为巴赫的音乐是一种富有理智的情感呈现,而不是纯粹主观的表达。因为他身处巴洛克时代,此时的个人主体性还是前启蒙时期的,情感表达与私人生活没有明确的联系。巴赫的音乐绝对不能被当成自传,而应该说他的音乐传达的是他认识到的人的普遍情感。比如他的《马太受难曲》(1727),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讲耶稣受难的故事。这里面有宣叙调、咏叹调、合唱和众赞歌,是一个在形式上非常完美且内涵极为深刻的伟大作品。
% _8 I- g3 A1 `7 i0 @/ W6 G$ f- j) p4 a# R" @6 K) n& U+ {8 ?- D& _
  在《圣经》里,耶稣曾经预言他的门徒彼得会有三次背叛,彼得说,我绝对不会背叛你。但后来耶稣被抓时,彼得因怕受到牵连,果然三次不认耶稣。在这部受难曲里,女中音咏叹调《上帝赐我怜悯》(第39分曲),唱出的是人性的软弱,不是指责,而是原谅和悲悯。
* v: X' l4 ^" Q" m
% d& z4 ~5 q; {$ }7 B# C" h  只有巴赫才能塑造如此动人和深邃的悲悯,把人的慈悲的感情向度描写得深刻而沉静。这段音乐具有惊人的美; 但这个美绝对不在表面,它的旋律不像通俗的歌调,不是很对称,音乐的走向非常崎岖不平,里面充满了半音,半音的关系又非常复杂。我们用文字形容只能说它“如泣如诉”,但其实这样的形容很苍白。我们只有在巴赫的音乐中才能听到这样的情愫,这种悲是巴赫的悲,这就是音乐的个人独特性。
. j3 S) L" D' y: C& O. b4 X" X+ W: w
  巴赫的另一部作品《哥德堡变奏曲》(1741)是他所有键盘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部,其中有一段著名的变奏曲“第二十五变奏”,用小调写成,有非常精密而严谨的架构,是对《马太受难曲》中那首咏叹调的悲愁情调的深化。这两个曲子大概是巴赫表达悲情最著名的例子了,不仅无人可以超越,甚至无人可以靠近这种深邃、苦涩、复杂与曲折。这首变奏曲,初听会觉得它非常自由,自由流动、来回穿梭,但看谱子就会发现,它经过了精密的设计,所以它是内在极其理性的设计跟外表非常自由的表达的结合,只有巴赫做得到。
* D  Z2 S  g6 x' G/ A7 f0 p0 q3 G7 H: y& P1 c1 X
  巴赫生前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伟大,但身后他对音乐史的影响是所有音乐家中最大的,从莫扎特到贝多芬、舒曼,一直到20世纪的勋伯格、韦伯恩,乃至当代的古拜杜琳娜,无不受到他的影响。独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虽然产自个体,来自某个独特的心灵,但一旦产生,就超越个体,进入公共领域,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通过音乐,发现人性,是双重意义上的——我们不仅发现音乐中所展现的人性内涵,也发现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向度。因为,艺术不仅是对外部的发现,更是对内心的发现。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