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17513|回复: 0

[会议] 分享音响发烧的本质

  [复制链接]

1261

积分

2

听众

27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1261
QQ
发表于 2010-2-4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分享音响发烧的本质


第一点,音响发烧不是什么“科研活动”。
它是一个业余爱好,是一种实践活动。更进一步说,是一个实践的审美活动。记住它的本质是实践活动,不是理论推演,或者靠脑袋想象的YY活动。实践是最重要的,如果对音响发烧有兴趣,那么尽可能广泛地开始接触各类不同“器材”是最重要的。所谓老烧,都是接触过很多器材、听过很多音乐(包括现场和唱片)的老家伙。接触器材不多,无以成为老烧,听音乐不多,无以成为老烧。哪怕一个人天生耳朵再灵敏,比蝙蝠音域还宽,如果没有玩过足够多的各个档次器材、听过足够多的音乐,就不可能是一个“老烧”。

举个例子,男人对女人的了解和品评,最准确可靠的,当然是出于那些阅女无数的“泡妞高手”。这是绝无疑问的。如果是看到姑娘就脸红,没接触过几个mm,更没有深入接触过mm的男子,怎么可能很了解女人、懂得去评判女人?有些人也许初恋就结婚了,没有机会和其他mm接触,这样当然也很好,但这样的男人不可能很懂得女人、不可能有资格品评女人。在他眼里,也许唯一接触过的女人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了。他怎么可能去给予女人真实的、可靠的、对他人有参考意义的评价?只有接触过足够多女性的“花样男”,阅历足够丰富的家伙,才会对女性有足够的判断能力,能说出某个mm究竟在他接触过的众多美女中算什么层次、什么水平。

音响发烧、对器材的评价,十分类似,完全是建筑在“接触多”基础上的。接触器材多、听得多、实践活动多,这是首要的。我们有音乐爱好者,也许对音响并不感兴趣,买一套器材听到死,只关心音乐,不关心器材,这完全Ok,但如果说是“音响发烧友”,那么必然除了音乐之外,还关心器材硬件,关心不同器材播放出的不同声音。

第二点,音响发烧的本质——审美活动。
音响发烧是一种实践的审美活动。事关审美。正因为它事关审美,所以才必然是百花齐放的,会有各种不同的风格、各种不同的美,而且经常令发烧友只能主观判断,而难以做绝对化的高下比较。 说到这里,立马会有人提醒我,喂!Hi-Fi的本意不是忠实原声吗?不是越真实地还原现场越好吗?怎么谈起“美”来了。应该先谈“真”啊。对了,这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需要首先澄清的概念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无数的争议、辩论、血雨腥风。

我们所欣赏到的唱片音乐,先不谈重播器材、重播过程,唱片上记录下来的声音信息,是完整的录制现场吗?根本不是。它只是录音现场音乐表演的从一些角度收听到的声音,经过后期制作和处理之后,被人为编辑压缩到一个两声道的模式。有兴趣的发烧友其实都应该找机会去观摩一下录制音乐的现场,以及后期制作的过程,这样有助于了解“唱片录制”这个事情的性质。


我们必须知道,在录音现场的声音,是全方位、360度发散出去的,其信息量,是非常大的,而被话筒收录下来的信息,只是一小部分。现场一般最最少有2-3个话筒,多的话可以有十多个,这些话筒每个都采集到一个特定距离和角度的声音。但都不是完整的现场声音。接下来录音师的工作是把这些原始素材,编辑、整合为一个两声道的声音信号。最后出版的音乐必须是两声道的。现在有极其个别的音乐以多声道形式出版SACD,但能够有条件做高质量多声道家用重播的,凤毛麟角,所以这里先不提了,只提绝大多数的两声道音乐。从声音信息的角度看,多声道采集到的原始信号,最后出版时压缩到两声道,其中丢弃了多少信息?这个“信息处理”的工作有多重要?可想而知。

“真”?这个概念,我们听的时候所认为“逼真”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录音师“做出来”的。比如一支交响乐团的各声部摆位、层次感、前后纵深感、左右延展感,是录音师做成这样的。在录制现场并没有哪一支话筒收录下了这样的声音。我们在唱片上听到我们认为真实的效果,是因为录音师做得好,把多支话筒录到的声音调成了这样的最终效果。


录音的时候,话筒和乐器之间的距离是一个非常影响声音的因素。一把琴在演奏时,话筒摆在1米外录制,2米外录制,5米外录制,得到的结果都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谈绝对意义的“真实”?现场的听众,坐在第几排的听到的声音算最真实的?哪一支话筒录到的声音算最真实的?如果一定要给出答案,那么其实都是一些带主观性的答案。话筒的距离是录音师选择的,各个话筒的信号是录音师进行后期编辑处理的,最后的录音制品,是录音师认为最好的、最反映录制现场的效果。即使唱片的录制过程是一个充斥着录音师“手脚”的工作,而且两声道的唱片,其记录的声音信息,只是原始现场的一个零头,仍有不少发烧友追求重播器材能“完整准确中性无染地重播出唱片上的所有信息”。这个问题也是难以做绝对化判断的。


在音响发烧这个“审美实践活动”中,玩不同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微妙变化,是一个重要的乐趣所在。为什么资深发烧友那么喜欢玩不同的设备、不同的线材、玩电源处理、玩不同的避震处理?就是在这个活动中体验到不同的声音。有的时候,我们能明确说出哪个设备、哪根线、哪种处理方式,出来的声音是“更好”的——“更好”的概念是更具有现场感的声音——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法明确说出哪个声音“更好”,玩的只是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声音风格。所以发烧友把器材、线材进进出出,换来换去,是家常便饭的事情,而且乐在其中。人必须忠实于婚姻、忠实于人间感情,但不必忠实于“物”。发烧友没法经常换老婆,但可以通过经常换器材,体验不同的声音美感和风格。常有不太理解发烧活动本质的初烧在那里问,为什么顶级的器材了,还要出2手,还要换?这种问题实在蛮幼稚的。高烧们从A换到B,未必是因为B的声音更好、更绝对真实,往往只是因为A的味道听久腻了,想体验另外一种新鲜的美而已。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