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55073|回复: 15

[资讯] 世界十大经典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复制链接]

3万

积分

6

听众

-202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2293
发表于 2004-3-23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世界十大经典小提琴协奏曲赏析1 d( |, M6 v7 u0 P4 {2 u
  一、小提琴协奏曲的结构分析9 `# _4 d' `' F! P1 L* N4 W
  N, L1 a* K2 L# Q
  小提琴协奏曲是协奏曲音乐体裁的一种。协奏曲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大约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经文歌的一种,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并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协奏曲;如维瓦尔蒂的四季协奏曲。7 d* k1 ~% a3 n' d8 _  @

; O/ u/ D3 z& F( R, p- [1 P1 W  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莫扎特大幅度提升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同时为自己的协奏曲创作了华彩,他最终确立了.巴赫开创的第一乐章采用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这一规则,把第三乐章写成回旋曲式,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如第20钢琴协奏曲,),而贝多芬则把协奏曲作为整体加以构思,开创了乐章间不间断过渡,以及作曲家事先写定华彩的先例(如第5钢琴协奏曲),他也提升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并进一步加强第一乐章的分量(如小提琴协奏曲)。
+ {3 s  K1 v3 Z( a2 m8 o/ ~' A# c; i
5 x) X+ c$ z- \4 ]  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更加注重独奏乐器技巧的展现,后来出现了大量炫技性的协奏曲作品,独奏乐器和乐队的平衡逐渐被打破(如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协奏曲也更注意旋律的优美可歌,注意乐曲的技巧性以及对于内心世界的表达。贝多芬在他的创作中加强了协奏曲的戏剧表现力,强化了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联系以及对音乐素材的分享,特别是使主题得到了真正的交响发展,这些努力都在勃拉姆斯那里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扬。- o+ ~0 x  V8 o1 R6 [* y( q
; K9 b  Z+ q- Z4 \1 ~
  进入20世纪之后,协奏曲的创作变得越发多样,既有新古典主义者按照传统模式,追求古老精神的作品)。2 G/ n6 O' [: ~9 N

6 T& U$ v# {8 {# |  小提琴协奏曲一般多为三个乐章结构,也有单乐章和三个乐章以上。以三个乐章为例;第一乐章多半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往往有两个呈示部,协奏曲的第一个呈示部近似前奏,只由乐队奏出,在这里两个主题都用主调陈述,而且它的呈示都比较紧凑、压缩,好像还只处于胚胎阶段似的,有时个别主题甚至还暂不露面-。总的说来,作者这时候好像有意贮存音乐形象的强大表情力量,留待独奏乐器去发挥似的。到第二个呈示部,独奏乐器加入进来了,乐章的基本主题由独奏乐器充分予以揭示。这时,不但乐章的第二主题按奏鸣曲形式的基本要求转入新调,而且连呈示部的连接段和结尾段也都成,为技巧辉煌的段落,它既丰富了呈示部的对比素材,又衬托出富于旋律性的基本音乐形象。类此的"双呈示部。秦鸣曲形式,是古典协奏曲的第一个特点。其次,为了丰富独奏声部和为独奏者提供炫技的场所,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总有一长段华彩乐段的穿插,这华彩乐段以乐章的基本主题素材为基础,由独奏者单独表演,这种表演有时是即兴性的,即听任演奏者尽情发挥,所以作曲者只在乐谱上指出华彩乐段插入的地方,而不把这段音乐写出。但是由于即兴发挥有时会破坏乐曲的统一,所以,在贝多芬之后,这种华彩乐段一般都由作者亲自写出。协奏曲的第二乐章通常总是慢速度的,便于独奏乐器抒发其歌唱性特点。为此,作者有时还为它冠以浪漫曲(Bomance)或小歌(Canzone)等小标题。曲式结构多为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等。第三乐章时常带有活跃欢快的特性,往往用奏鸣曲形式或者回旋曲式。所谓回旋曲是由一个基本主题素材同其他各种不同主题交错构成的,由于音乐常常回到基本主题上来,因此有了"回旋"(Rondeau)的名称,这种曲式可以标明为ABABA或ABACADA。6 i" j( W0 x8 `  O5 C
# z' _# V) N5 w$ F0 ~2 F7 `( r
  
! n, b7 z6 c* Q0 X- v' B
http://www.audioapp.cn

3万

积分

6

听众

-202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2293
 楼主| 发表于 2004-3-25 |
二、世界十大经典小提琴协奏曲
3 D% \- c; u  y) i; H
. l4 ^& F5 b/ v: @0 }  1、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k" Z1 j$ G& A6 H3 t, g( ^% N4 d, @9 y8 w
  该曲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5 Q; h' t! R% Y1 U2 m3 h( I

* [: M0 G7 m, |1 Q, N$ R/ W  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该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该曲的华彩乐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其中较常采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当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渗透在贝多芬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中。% C8 K! T; r+ i% {8 |0 V9 H7 t

  w7 |/ V2 y+ h2 n  O; k% }  乐曲结构
. A- s' B1 S! ]; l- v9 M; _0 b7 A  {& G7 y8 S2 q& v; _8 [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D$ z  F, H5 O/ u5 m

9 m# Q% O, h& m' [6 w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主部主题带有深切的探询意味,随后呈现的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充满了温暖和喜悦,飘散出美丽花朵的芬芳。本乐章最后部分的华彩乐段是由不同的演奏家谱写的。  P* v5 N. K* I

: `; e( I# i# J+ Y  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G大调,4/4拍子,变奏曲式。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主奏小提琴以华彩的风格翩翩上升、下降后,旋律如歌般地呈现出来。
* |3 K0 _+ A- }* w9 Y
; D( G  g5 q0 L" }( X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小提琴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长记号之后,主奏小提琴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巅峰,结束全曲。- i" Z& }; J6 g: n- E0 M

9 E3 ~2 I8 J: ~  N7 D2 ?  2、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Q  T. p% j1 K/ R  R* q0 ^' `& b% T

: o* A0 m4 x6 A' `9 @8 U6 E# t& m- q+ W+ w( J0 ~, k
  该曲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
2 |$ Q6 V4 u2 }- J$ f  B+ Q1 M4 ]% [
  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的,与贝多芬的 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整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处理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最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
; O" V8 e! e9 ]0 o6 H4 w" N9 |) V4 ]- h! q% U& H0 h9 M6 G/ }2 {
  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乐章之间不中断地连续演奏,这在当时算是新的手法,作曲者可能意在防止具有浪漫氛围的快速流动被切断;而各乐章却各自独立,体现了门德尔松以古典派传统为基础,并灌入新时代气息的典型作风。6 l0 J% E/ i, G# d/ H
; e& k% t4 Y+ l- q+ U# X" l
  乐曲结构:8 s8 _8 q6 j: G/ B7 @$ F2 e* q
! k& @$ f; U2 [& [& R$ F* j  b
  第一乐章:热情的甚快板,e小调,2/2拍,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乐章。第一主题是一个充满幸福,又荡漾着忧愁的优美旋律。这一乐章是如此的出名,以至于一提到门德尔松,人们便会联想到这个主题。同时,这一乐章的华采乐段也体现了小提琴演奏的高超技巧。
8 f7 j6 B, ?; [  e
9 Q3 g1 k& d+ w  D- @  第二乐章,行板,D大调,6/8拍, 这是一个抒情的而且富有门德尔松韵味的极其醇美的乐章。: s% _# L4 U' X$ t
8 `7 ?, L6 p. n' y) T% y5 `2 r
  第三乐章,以奏鸣曲式写成,也是世界著名的乐章。
. S  y& `, k$ H7 g/ z0 B- Z
6 c" k# }4 o, S: r  3、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8 r* [6 m2 E2 I) }) ?& U4 d- w4 Q4 h, Q# w( C
 这首乐曲的特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作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由于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7 k% A, m9 w: N' s
& p3 Z: L& k+ ?" Q1 |4 J
  乐曲结构:
0 J3 x# q1 j$ b7 v2 T) U' K) c! M- e# i1 ]: \) p. {: J3 u6 ^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 R: Y2 L4 N( V# {
* ]4 f' h# @2 g! x% y+ a) ^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其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5 m+ `1 e" b& Y( f' v6 S6 A, ^: g3 ^
  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
# [% w8 J" Y9 u9 f- H' ~( C! W1 B; o' ^; C, s5 m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
2 Z+ O) b5 n  x" W9 g4 c4 Q$ Z4 Z- l( z% S2 }
  4、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4 ]# W* G* a! @8 t  k. r2 {
9 C8 n5 \" X0 q$ }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7-1878年,本曲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7 L& ^$ M& H! R, A' G7 @

" X1 \  S6 K, `( q3 @  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自由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 Q  |* x# Z) E+ `; n8 L

" y& F  U( p+ m, F, _" |$ S# r  乐曲结构:
4 |, }+ m1 r' _& b* T1 U6 ~7 u) D+ _- J' F' E. F4 E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 ^" ^$ A. C6 ^# c
4 f' W0 M! j( [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3/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曲开始直接由中提琴、大提琴与单簧管悠然地奏出第一主题,之后主奏小提奏以d小调热情而华丽地登场;由主奏小提琴演奏的主题速度减慢,充满牧歌风格;接下来的是美妙的发展及变奏,使整个乐章从头至尾都具有浓重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特征。, \% E% I8 ^" y: c# e
7 d; f. `" X% o8 h- S
  第二乐章慢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首先由管乐器缓慢地开始,之后由双簧管奏出徐缓优美的田园风格旋律,稍稍带有一丝荒凉的感觉,这无疑是整个乐章中最动人之所在。, @+ X$ ^" d* W- X9 e3 `
) P, g' g5 @, T3 x, K' w
  第三乐章活泼而不太快的,游戏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不规则的回旋奏鸣曲形式。这是整部作品中最富创造性的乐章。旋律轻快活泼,抒情优美,又不乏震撼人心的气势。6 ~: i3 h" z# Q
http://www.audioapp.cn

3万

积分

6

听众

-202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229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
5、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 作品第61号:7 ?; B, a3 D" V( `

' W- T0 n) ~2 L+ u  近代法国音乐之父圣·桑共创作了三首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A小调、op.20,作于1859年,为萨拉萨蒂而作;第二号,C大调、op.58,作于1879年,为比利时小提琴演奏家马西克(Martin Pierre Joseph Marsick,1848-1924)而作;第三号,D小调,op.61,作于1880年,为萨拉萨蒂而作。前两首至今已很少被演奏了,唯有第三号以优美的旋律及近似古典协奏曲的牢固乐曲结构,成为圣·桑器乐作品最伟大的代表作之一。
) h7 ?1 H. {/ F# l0 N0 s- C, w- u; j, }  \
  乐曲结构:
" e' P* q. F# A$ e4 ^. |
3 S; e. `( A6 h  此曲创作于1880年,次年在巴黎由萨拉萨蒂演奏。第一乐章以变相的奏鸣曲式写成,其中第一主题极富戏剧性;第二主题较柔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强力度,最后再现部以华丽堂皇的尾奏结束这个乐章。第二乐章类似船歌摇晃摆动的旋律极其著名。小提琴柔和的奏出第一主题时、长笛与双簧管接续以彷彿回声般优美的爬音;中段没有发展部而是再现第一主题;结束时小提琴的泛音和木管的琶音营造出绝妙的效果。第三乐章以一长段坚决有力的序奏开始,然后是活泼热情的迴旋曲主题与几个插段交替出现、自由
/ h/ ^- @- M1 V3 P4 r2 E% I* b; A

7 m. `6 L7 o8 s) {5 x' x, Z9 z1 U# {- `
  6、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8 Q9 D0 `& p. D/ A8 x0 J7 T; z) E4 s
  《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第22号,这是维尼亚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出版于1870年。4 ?# x. l0 |4 N5 F
7 l+ p' Q" l; z1 q
  乐曲结构:2 ^/ d) ^; O5 g; L

" w4 Y* l8 l* ?6 V) V  d& V) G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
; F/ V- `- l. Y$ t# K! T/ y& ?2 f7 ~7 l' x( r8 Y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4/4拍,奏鸣曲式,具有狂想曲的性质,朴素而单纯。  `2 }5 H% S5 P0 u

0 c9 ^; X" g7 ?# T9 M0 }# r! g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行板,、降B大调、12/8拍,三段体。这个乐章以维尼亚夫斯基的浪漫曲而著名。其主题与伴奏部上行的三连音以及下行的四连音,不仅都同样甜美,而且配合得天衣无缝,以“优美地唱出”来形容应该十分相称。整个乐章细腻优雅,诗意中的乡愁之感尤其动人。
4 ~! j/ J# S' \3 X; ~+ y4 N4 T" n% @. r$ ^
  第三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2/4拍,回旋曲式。正如原谱中“吉普赛风格”的指示,曲调十分热情、奔放。这种吉& O8 @1 P2 L1 A

3 q) w8 Z: J1 ~0 ]( n4 T) P9 V1 F+ m' }3 f, l1 p8 \' n

) ?0 T; }: k5 _  7、帕格尼尼《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
% R& C8 M8 V/ U* g9 K* [* s" g9 c( b
  帕格尼尼是意大利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小提琴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幼年就开始学琴,20岁出头就写出了震惊世界乐坛的《24首随想曲》(24 Caprices)。这套随想曲一直被后来各类作曲家视为灵感源泉,但是被当时各国的小提琴演奏家认为难度太大,不可能演奏出来。等到帕格尼尼于1828年开始在全欧洲开展巡回演出时,大家才明白小提琴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拉的。有些嫉妒的同行甚至编造出他是被“魔鬼附身”的说法,以解释他演奏时超凡脱俗的技巧和激情。舒伯特曾评价他的演奏是“天使的声音”。著名钢琴家李斯特就是在帕格尼尼的直接影响下开始了对钢琴表现力的探索,并开创了钢琴演奏的新纪元。如果说李斯特、肖邦他们是第一批让钢琴“歌唱”起来的艺术家,那么帕格尼尼就是第一个让小提琴“歌唱”起来的艺术家。当时欧洲各国艺术界都被帕格尼尼出神入化的演奏艺术所感染,大仲马、巴尔扎克、司汤达、歌德、海涅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了他和他的小提琴。帕格尼尼是浪漫派音乐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之一。帕格尼尼对自己作品抱有一种近乎迷信的保密观念,生前很少发表自己的作品。据他本人的书信推测,帕格尼尼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应该有十多部,但他生前出版的仅有两部。人们在他逝世后还陆续找到了四部,其中第六号小提琴协奏曲是在1973年才被发现的。这六部之外的协奏曲就都散失了。而在他生前出版的两部中,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是最著名、也是演奏得最多的。此曲原来题为“降E大调”,但因为演奏难度太大,现在的演奏者一般都升高半个音,改为D大调。其技巧的复杂和华美,至今是小提琴演奏家们神往不已的境地。这首乐曲充分发挥了帕格尼尼独特的二重泛音或跳弓等艰难的技巧,是一首具有巨匠风格的精品协奏曲,曲中充满了意大利民间音乐的风格,展现出如歌般优美的旋律。但音乐本身并不特别深奥,没有复杂的和声,形式非常单纯。
( d$ d9 ^- |1 G+ w  w! D
# y$ r' s) n) S0 R' {' I2 r  乐曲结构:
; K% n- b( M  T5 p1 j# A
( I% C  J# c0 _; k* X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 F8 x0 w: y: R
: N1 z) n+ x8 ~/ K! \7 X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音乐华丽而富于变化,使听者没有丝毫倦怠之感。管弦乐序奏之后,主奏小提琴立即展现出轻快、活泼的主题。此后小提琴的各种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听众引入浪漫而充满梦幻的境界。此乐章规模宏伟,主奏小提琴华丽而飘逸,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第二乐章,富有表情的慢板,b小调,4/4拍子,三段体。以管弦乐持续强而有力地呈现的和弦开始,音乐非常生动精彩。在管弦乐沉默之后,主奏小提琴即奏出如小抒情曲般热情洋溢而又悠缓深沉的娓婉旋律。紧接着是管弦乐再度奏出强烈的和弦,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s6 H. t" g, O( H( \! l
7 y8 r  O) K' n8 D6 [4 W0 M9 R8 ~
  第三乐章,精神抖擞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曲中主奏小提琴轻快而诙谐的主题,如跳跃般的断奏奏法,在当时的小提琴作品中尚属罕见。本乐章中,各种复杂而华美的小提琴技巧构成绝妙的效果,最后在管弦乐齐奏的热烈气氛中结束全曲。
http://www.audioapp.cn

3万

积分

6

听众

-202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229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
8、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9 p! Q; i6 e, N/ i: W3 T
6 O8 d* p3 O* f/ P* \+ I  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作于1866年,当时作者年仅二十八岁。布鲁赫一生中共留给世人三部小提琴协奏曲,其中第一号(即本曲)是继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之后,被演奏得最多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因而特别著名,同时也堪称为布鲁赫的代表作。
$ b4 D* }1 S* P6 M& R
; f. ?+ f- z, W/ \  此曲的旋律多少带有一些甜蜜的伤感,并且具有名演奏家所喜爱的演奏效果,形式虽然是普通的三乐章,但又比一般的协奏曲形式自由许多,甚至有些人还把本曲的第一乐章当做前奏曲。这首乐曲之所以会如此受世人喜爱,是因为它充满了旋律上的创意与形式上的自由,在技巧方面虽然不很容易,却也不至于过分艰深。
3 z) o* g2 ?8 ~$ ^% V; R( X& g, C' e. T5 l; _3 \. N
  乐曲结构:$ R3 }) z5 X$ F- o

9 b# ^0 B8 g1 C1 ?; m! T  ]9 _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 t( Q3 ]( J( K3 L4 [4 l- n! |: Y' f! s. `2 Q  |
  第一乐章前奏曲,中庸的快板,g小调,4/4拍子,相当自由的奏鸣曲形式。主奏小提琴奏出雄壮而强有力的第一主题,主题的处理方法相当豪迈。不久,主奏小提琴进入娇柔优美的第二主题。旋律经过发展后逐渐平静下来,由此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二乐章。& s- z# [' k0 e) h5 U

5 n. s! w  t$ a4 r$ C  第二乐章慢板,降E大调,3/8拍子。本乐章充满了作者最为得意的旋律美感与歌谣性。在弦乐器的和弦伴奏下,主奏小提琴奏出甜美而带有冥想性美感的主题。这个歌谣性乐章经过了三个主题呈示后,慢慢趋向高潮。最后,开头的主题在几次转调后回到原调,形成结尾。" x+ W, {5 a. y7 i
/ g* v% O$ D5 @8 _+ w
  第三乐章终曲,有活力的快板,G大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这是强劲有力而华美的终曲。主奏小提琴奏出强劲有力、很有特色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以后,乐曲才移向单纯而有力的第二主题。尾奏是以第一主题为素材,慢慢趋向高潮,最后变成急板,一气呵成地结束全曲。2 ?  `- C4 h0 t& y  \7 P' ]2 ^

9 G! U. e" l, t9 }
# I) m5 z8 T% C( D" X  n5 ?' P$ E" X
  9、 西贝柳斯《芬兰颂》1 D) {" _! u8 Y: D( c/ K

+ n3 n) M; p  ~1 y  X! B2 N  西贝柳斯的早期作品,最早完成于1903年,几经修改最终于1905年出版,同年在柏林首演。作者十分热爱芬兰的自然景色和古代诗人荷马的文学史诗,在这部协奏曲中,也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这种感情。音乐主题热情奔放,富有浓厚的芬兰气息。乐曲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在乐队部分的写作上也发挥了交响特色。整个作品如一幅音画,栩栩如生。+ Q% K$ ^1 S* z9 ]7 l$ Y
/ U/ I6 z" s+ L% N) @% O" F8 n
  乐曲结构:
+ P' T4 l6 E  }% v  d2 C' ^9 }0 k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9 m) i8 d5 a  V8 I
5 m$ A1 E1 Y  D9 l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2/2拍子。整个乐章如一幅风景画,展现幽暗的芬兰北部海滨,海浪不停地拍打着海岸,暮色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游吟诗人的歌声在空中回荡着。
; M5 J" X  S! u
3 _* }9 @0 {* D4 n, o$ q5 x  第二乐章, 很慢的柔板,降B大调,4/4 拍子,浪漫曲。音乐略带忧郁神秘的色彩,象是作者在缅怀童年往事,在旷野、在海边的巨石上独自演奏心爱的小提琴,与大自然交流着感情。1 u: A9 @2 a# p6 X7 d

9 y, v9 f( K) ~1 t0 q! U6 @
9 |. ]  Y9 r. R2 B6 A
: \. x6 C8 v9 o: |/ z) B+ m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3/4拍子,回旋曲。这一乐章充满了不尽的活力,作曲手法华丽多彩,乐章的主题被称为“北极熊的波兰舞曲”。小提琴独奏旋律如火箭般一次次射向夜晚的天空,激烈时火花迸射,形成无穷的变化,整个乐章高潮迭出,五彩缤纷。
" V) G: K) j6 n  Q) C! `' [
- ^' s* F; t7 Q* _4 Z1 K
' n4 c; x7 h4 ?
% k* ~  K3 w" E2 z/ C. s! b5 V  10、拉罗《西班牙交响曲》) z2 `/ K5 Y7 |! E" S6 t- N
+ s% G% D( C- }- P
  《西班牙交响曲》创作于1873年。1875年2月7日在巴黎的大众音乐厅,这部作品由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首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拉罗作为作曲家,虽然大器晚成,却也由此而巩固了他的地位。这首乐曲特别令人诧异的是它的名称——《西班牙交响曲》。实质上,这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小提琴协奏曲。在拉罗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名不副实”现象。这首乐曲不但在外表上有华丽的效果和迷人的情调,而且在内容上也颇具深度,不愧为拉罗的代表作。伟大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听了这首乐曲之后,曾评价道:“这是极为愉快、新鲜而又明朗的乐曲……他的期望并不在于深刻”。
6 a  g0 Q6 i* Q( y. _2 Q- o- {
5 e" b- k6 {% a  d( f9 t  乐曲结构:, f  k" x5 ?4 V) ]# e, {2 q
3 N) [( ?, D, d* @1 {% A1 ^
  全曲共分五个乐章:0 d( _, ?& _" J3 `

' _3 [$ W7 M% u/ T6 `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是全曲中最充实有力的乐章。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自由潇洒,之后紧接优美抒情的旋律为第二主题,经发展后小提琴的第一主题则显得苍劲浓郁。乐章在异常华美的氛围中结束。5 Z4 g0 I+ E* M

- W8 H+ P( u2 y/ |6 ]) d  第二乐章诙谐曲,很快的快板,G大调,3/8拍子。三段体,西班牙色彩很浓的乐章。乐曲在快速与慢速不断交替中发展,小提琴则悠然自得地歌唱。6 _+ h. A3 R1 \) f( T, J
: r1 e; @! H1 W+ t6 {
  第三乐章间奏曲,不太快的稍快板,a小调,2/4拍子,三段体,如同前面乐章一样,有浓厚的西班牙情调。管弦乐部分展示出西班牙风味十足的序奏后,主奏小提琴奏起“半拖半拉而前进”的主题。这一主题也含有前面的序奏那样很有个性的节奏。中段由主奏小提琴奏出奔放的主题,这个主题技巧性的快速音群热烈、华丽地发展,造出了顶点。
3 x& O8 j8 H2 c, ^/ N# E* n2 S- N3 q3 f; O; t; I2 E- m
  第四乐章行板,d小调,3/4拍子,三段体。这是情绪化而富有旋律美的乐章。管弦乐奏出带有哀愁味的沉重的序奏,主奏小提琴奏起了感伤味十足的主题。不久,像是“拨云见日”一般,又出现新的民谣般甜美的主题。最后,乐章以简单的尾奏轻轻地结束。
2 k. ]7 a3 Q2 p* k  q- X3 J, Q; K+ U9 {# m0 b% L
  第五乐章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子。这是灿烂生辉的回旋曲,小提琴在此把它的华丽技巧做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奏小提琴奏起了轻快的回旋曲主题,并经过多次发展变化,最后由全体乐器以最强音在D大调主和弦上结束乐曲。- h, {6 r5 B) m) O6 b4 I

  b9 _0 x. h+ \5 r  现在演奏时经常省去第三乐章或第二与第三乐章,只演奏一、二、四、五,或一、四、五乐章(源自萨拉萨蒂,当年首9 x2 |1 e- q) Y
http://www.audioapp.cn

3万

积分

6

听众

-202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229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
  11、布鲁赫《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5 ?' Z4 ~/ d

5 V" J2 ^* C. I  布鲁赫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这视频是截至2012年3月止网上唯一的Max Bruch No. 2 Violin Concerto 现场演奏录象, 实在比较珍贵." g5 E8 [/ c& v, T. e% F% L
, {: i, Z2 d8 ~
  2012年23岁的Dami Kim 金黛美, 是韓国新进的小提琴手, 是2010年第53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首奨得主. 她目前(2012)在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NEC)进修音乐硕士学位.她用的是一把1697年的Stradivari.
* o1 I* p5 \9 j2 |4 r
) e: c4 O, Y& ^0 t. _4 ]  布鲁赫(Max Bruch)的三首小提琴协奏曲, 以第一首最为出名, 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了. 第三首苏格兰幻想曲,为海菲兹发掘出来并演奏后, 也成了名家演奏的曲目. 唯独是这首d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却极少人演奏. 这Dami的版本是目前网上唯一的现场演奏录象, 所以比较珍贵. 这首小协是布鲁赫献给小提琴演奏家萨拉沙泰Sarasate的, 并於1877年首演. 布鲁赫在此曲第一乐章的凄美旋律(3’06”)、宽广开阔的音乐幅度以及第三乐章的西班牙乐风之律动感都让人惊艳,第二乐章一开始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一段宣叙式的旋律,其后的技巧展现也极有特色。演奏这首乐曲需要高难度的小提琴技巧,因此较不普及。5 P  J5 a' _# _: l4 c5 Q( j

- ^" [$ d# Q% ]% K$ E: @. ]  12、亚伦·罗桑(Aaron Rosand) % w# b) o1 A  U3 ~3 f5 i- {

6 i% O; `5 q6 g0 j  m  亚伦·罗桑,1927年3月15日出生于美国,父亲是波兰人,母亲是苏联人。自幼即显出其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十岁时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登台演出,之后经常巡回全美各地演出,屡获好评。1944年,罗桑成为芝加哥交响乐常任小提琴独奏家。
' v+ _7 p3 D4 ~: k; B, m
* |- d  `( x- \8 A7 }  ^  1948年,在纽约首次公演,被誉为当今世界十大小提琴家之一。他曾分别与伯恩斯坦(L. Bernstein)、斯坦伯格(W. Steinberg)、兰斯多夫(E. Leinsdorf)、莱纳(F. Reiner)、罗斯特罗波维奇(M. Rostropovich)、藤斯泰德(K. Tennstedt)、康德拉辛(K. Kondrashin)等大指挥家以及世界各大乐队同台演出。纽约时报著名乐评家哈洛·荀伯格(Harold Schoenberg)赞誉他的琴声“完美无瑕、高贵典雅”,是“当今伟大的浪漫小提琴音乐展现”。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称其为“世界贵族小提琴家之一”,“一位拥有着深厚底蕴的音乐家,而现今的小提琴家却往往缺少这些”。
; J/ R; }0 T# A8 j8 ]9 i2 @" l; o- q
  亚伦·罗桑的演绎生涯已经超过60个年头。自三岁起,罗森就从不间断地每天练琴,根据史特拉杂志(Strad Magazine)报道,罗森的技术“非但未因为岁月流去而有所退步,更因为一生的演绎事业而日臻完美。他始终都能够使音乐听起来鲜明而且自然,他的琴声始终保持着理想的浪漫主义效果”。
* V+ l- c( P6 _; P6 m0 m8 Y7 @! b* v  f7 v3 p/ J8 E5 {4 g
  13、吉普赛之歌
# z4 ^1 c0 o9 Z/ `! K$ E( n% Z' b( t/ }: k4 n2 M  z
  14、肖邦升c小调夜曲(米尔斯坦改编)' v% |/ K! R6 j2 z2 P6 T/ O
" G* [$ O+ p4 w4 c. _9 v
, i- U/ |! |: ]8 w* M; O
  15、柴科夫斯基:感伤圆舞曲
: V  o0 I  k2 j) I! [
http://www.audioapp.cn

3万

积分

6

听众

-202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229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
16、维尼亚夫斯基:莫斯科的回忆
! W6 Z% E3 l/ I' p" R4 G$ ~& B0 x' k0 q
  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 1916一1999.3)+ Y6 p- ~8 n: `. v/ {4 n
) B$ O! t; K* w$ Q3 k
  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 1916一1999.3),1916年4月22日出生于纽约。4岁开始,跟西格蒙德·安克尔学小提琴。1921年10月26日,刚刚学习了6个月小提琴的梅纽因就已在费尔基特大酒店举办的学生演奏会上登台演奏。接着,他又师从旧金山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路易斯·珀辛格,进步神速。7岁时,同旧金山交响乐团一起在9000听众面前演奏了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听众为之倾倒,梅纽因获“神童”称号。1926年秋,梅纽因慕名去巴黎向当时公认的世界级小提琴大师乔治·艾涅斯库和阿道尔夫·布希求教,一年之后,梅纽因返回纽约,这个11岁的小提琴家同纽约爱乐乐团一起在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成功地演奏了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乐队队员兴奋得流出了眼泪,连评论家们也惊讶得呆若木鸡。同年,梅纽因在巴黎演奏了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协奏曲,这是他在欧洲初次登台献艺,不久即名噪欧美。4 t6 s" C& j3 Z7 _

2 p' J! P% y8 s0 c: H/ r7 j5 a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 d& v, a, G7 Z$ C9 h" N5 [9 T% v+ v+ Z7 |$ B/ M( m9 r* `

  n* ]! {% w0 E1 A$ C" R& n+ O- t$ O# [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5 m( X' K; N. T; S# g$ A

3 G5 B. v* y9 g2 ^/ d$ Q  c: c( M; o+ `9 s3 N
% y% I, M" U( `$ m4 `
  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3 L4 |8 p7 k! J( b; m4 x

- n, `: E, O4 |- m, E5 d
, L% t' O5 K  V0 m, t( R$ w  帕格尼尼《无穷动》7 C7 y4 N' L$ q! I, `/ O
# |1 Q, p  s; d

4 T+ t% S  G+ j1 W  贝多芬《第十小提琴奏鸣曲》! J! R2 @- Y- L2 w5 `8 [

; L4 p6 ]" |# q2 k/ m
4 ^7 a4 t! Y1 o; l8 v( r+ O' {4 D( `" h2 Y
  贝多芬《春天奏鸣曲》 ——穆特演奏
3 w# l) V2 ?  F# |7 u1 n- S: Q: D1 A+ c! w. ?5 F
  贝多芬的第5号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作品24号),通常也被称作《春天奏鸣曲》(the Spring Sonata),出版于1801年。一般认为是由于此曲第一乐章所荡漾的青春气息,被人们恰当地称为《春天奏鸣曲》。
% v; T- A* _; z
: D/ D$ e- v7 ?! |9 k  乐曲的四个乐章为:
! i; l! O' s' P( J7 h3 y8 u" F  ~% h: B  w6 `
  1. Allegro (00:42~11:20)- S+ Z" ]1 J8 b! _  l  m' a; i
" ]% X- d; o( u  k* [$ P
  2. Adagio molto espressivo (11:20~17:40)
& {% A& {: ?: _* o% [! ?3 |9 W( G' A8 h4 _/ _7 [
  3. Scherzo: Allegro molto (17:40~19:05)
) y! x( \8 k( X7 b  I- V* p' r- L' J& t  o2 J: g
  4. Rondo: Allegro ma non troppo (19:05~26:22), U- v: x9 r" e
+ {! a* t( j  g
  第一乐章《春天奏鸣曲》写于1800年左右,是贝多芬早期阶段的创作,由于此曲第一乐章所荡漾的青春气息,被人们恰当地称为“春天奏鸣曲”。尽管这首乐曲写于贝多芬的早期,但与海顿、莫扎特的真正古典主义音乐相比还是不一样,它充满自信乐观的精神信念,表达了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这首奏鸣曲一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快板乐章。第一乐章一开始,小提琴奏出了器乐化的抒情歌唱主题,这是这首奏鸣曲中最著名的一个主题,一股春风顿时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
. T/ v0 `3 _8 |$ `7 @6 `2 n  I% F% {( b. s, ?/ k2 K! y6 ?
  经过一个远关系调的简短连接部以后,进入副部主题。这是对青春年华的另一侧面的刻画,这段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它充满蓬勃的朝气,刚健和充满生机,具有不可阻止的动力性。副部也同样被钢琴紧接过来重复了一遍。 , O' m/ O/ i; V: A7 g

7 Z& C' \" I5 y9 j( A7 O# M  展开部比较短小,同贝多芬中期创作比较没有多少戏剧冲突和复杂曲折的调性变化。再现时与呈示部主题出现的顺序交换了,最先有钢琴奏出主题旋律,然后由小提琴重复。比较特别的是再现的和声不是通常的属和弦到主和弦,而是以一个F大调的中音大三和弦引导出主和弦。
, x& _1 W1 P% W0 f, ]
' V5 n( U1 N: ~" g  第二乐章是一个慢板乐章,比较简单的三部曲式结构,但有一个比较长的结束段。慢板旋律先由钢琴演奏,小提琴与之亲昵对话,小提琴虽然只用了很简单的音型,但与钢琴的二重唱效果极佳。 7 _% p# u9 v& y8 j7 l
1 c) Y7 u6 |& v3 k" Z3 L/ R
  第三乐章为谐谑曲。这是一个复三部曲式,每一个部分又分为两段。开始的主题由钢琴奏出,活跃和充满弹性的节奏。 - e7 G: j0 S% }: F9 ^' o

4 z. y8 P. S8 j4 H; c3 y+ A  三声中部改变了前面断断续续的节奏,以连续不断的快速流动音型与第一段形成对比。
& v6 O$ Z3 _; T" K" y$ W$ \) f5 y
4 D0 s* j0 X7 e1 s! l- z2 W0 u4 _  第三段以da capo 形式原样重复了第一段。 ) A& i* D$ J; N1 Z7 Z: }

' g, f' B' ~6 [9 ^: T) O+ H3 V  第四乐章是一个回旋奏鸣曲乐章,结构为A-B-A-C-A-B-A,一共有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首先在钢琴上奏出,这段旋律情绪活泼,由三个向下的模进环节组成:
7 }) M$ n# Q8 h. y+ K* V. p( s+ @2 B
  第一主题的最后一次出现时进行了变奏处理,首先是钢琴的变奏,使用了很富于钢琴化的音型,使旋律隐隐约约,但可以分辨;然后是小提琴的变奏,小提琴变奏主要在节奏上突出了附点特征。整个奏鸣曲最后在钢琴与小提琴的对话中愉快的结束。
http://www.audioapp.cn

3万

积分

6

听众

-202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229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
乐评
7 c! o6 T9 j2 [; ~$ ?
- n/ R( G1 ^9 s9 m0 h0 d6 O) W  春天来了,带来温馨和生机。
6 v- |( }) w  s* C6 Z
0 D# ]# \/ b6 l' n+ K& B  音乐作品中描写春天题材不胜枚举。贝多芬创作于1801年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春天”作品24号,不论其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是经典音乐中的珍品,深受广大乐迷欢迎。 , @# E1 l0 e3 \8 e6 Y7 |. }$ x

3 W9 }9 k$ d7 W  A8 P; S- F) d. p6 M  “春天”奏鸣曲赞颂大自然美好,同时反映人类诚挚思想情感。全曲四个乐章,以乐观向上、生气勃发为基调,易于被刚刚开始欣赏古典音乐的人所接受。 ' C$ m8 I6 s# }
: e0 U/ d9 [6 B& h8 U: P9 B0 W
  首乐章,在钢琴分解和弦衬托下,小提琴直接切入主部主题,优美流畅至极,宛如汩汩清泉沁人心肺。这青春朝气旋律正是贝多芬这段时期生活写照,充满阳光、愉悦。副部主题,小提琴在钢琴铿锵有力音型伴奏下,激昂高歌,洋溢着贝多芬式的豪气,与主部主题形成强烈对比。
2 Y  d# X) O1 h; x  e) u: f% `, Y
7 g; M0 z" G" j1 F( R  慢板乐章是一首非常动人的浪漫曲,仅有的一个主题先由钢琴弹奏而出,接着小提琴反复出现纾缓而又悠扬的牧歌式曲调,寄予对大自然深深热爱。小提琴与钢琴一唱一和的对答似一对恋人倾诉衷情。乐曲转入降G大调更增添一层亲切和温暖,思想感情进一步升华。   a4 P1 S+ u3 j- B$ Q9 M! p
  w% l0 _, p1 n
  第三乐章短小精悍,仅有一分多种的明快的诙谐曲,跳跃的顿音,活泼生动,带着天真稚气。结构方整,每句以8小节为基本长度。
# f5 {1 W% d7 C. U+ S
( h) ~1 N0 n4 ^& r4 Q5 a/ v/ u  末乐章回旋曲充满乐观情绪。连绵不断的主题穿插二个副主题(插部),勾勒出一幅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灿烂画面。
/ v9 E0 V+ a  U, i( Q9 g* t% \4 d9 k# O1 Y
  阿尔班.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诹访内晶子演奏 阿什肯纳齐指挥, m, x" n' k# G
* A7 o# L! H& f+ A; \
  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1885-1935),勋伯格高徒,与勋伯格、韦伯恩开创“新维也纳派”,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在作曲技法上的探索为整个20世纪音乐带来了一场革命。
) |# e2 |  {+ U7 i8 Z' \$ \  I7 q
  贝尔格一生都住在维也纳,他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904年开始,贝尔格跟随勋伯格学习,此前他几乎没有受过正规音乐培训。学习四年后,他写了作品第一号,单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虽然作品的黯淡色调和浪漫主义晚期的忧郁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勋伯格和马勒的影响,但作品的丰富素材和无比自信无疑是大师手笔。1910年的《弦乐四重奏》是贝尔格在勋伯格门下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随后贝尔格就彻底背弃了一部作品必须具有一个主调的调性原则。1911年他与Helene Nahowski结婚,这一时期的音乐受到了他们爱情的影响。 & k" p4 v8 Y+ H% B: f$ j/ U* Z
2 m# B9 m% i- Q/ a9 k
  1915到1917年间贝尔格在奥地利服兵役,并于1917到1920年间创作了杰作——歌剧《沃采克》(基于格奥尔格?毕希纳的剧作)。尽管音响上极其复杂,但他对士兵沃采克充满同情与人性的描绘,强烈的戏剧张力几乎令人无法承受,深深地感染了观众。 - y# @6 g$ w, z* ^$ W$ I( {  y

4 S4 q  y9 Y8 e7 I; |2 X6 R' f5 C* E  1925年贝尔格完成为钢琴、小提琴和13件木管乐器而作的《室内协奏曲》,1935年贝尔格受委约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纪念马勒遗孀阿尔玛与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的女儿玛侬。贝尔格还将巴赫众赞歌《我心满足》(Es ist genug)写入最后乐章,形成动人的挽歌,作品很快完成。但是他再也听不到自己作品的演出:1935年12月,贝尔格死于败血症,《小提琴协奏曲》成了他的安魂曲。 2 ^6 }  G% N) q& E

( a" ~7 r& k6 l2 o  贝尔格重要作品还包括《璐璐》、《抒情组曲》等。 " M3 M0 z' k1 @9 l
( n% |# q$ r+ A5 A: c; {. l0 T  C

/ o7 \1 N( f0 Z' Z" j4 Y/ j- p' ~$ i. q
  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No.1 Op.19)列宾演奏 杰基耶夫指挥 % }* j# B3 Y& K0 Q" v! ?

/ G9 X2 \* W5 [* e3 H' l4 {* D' U  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No.1 Op.77)瓦吉姆.列宾演奏 卡萨德苏斯指挥
, w+ a$ ^7 T- z' E: x* ]. `9 q  ?$ t6 q# ?

) q5 O8 j2 S# K9 b2 a% @' E. w1 h1 H! ~  n( _; A+ s' S
  4、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D( `  [: x* w$ U$ ?
- d% u- X% W7 m$ c" g. y2 r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7-1878年,本曲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 z' E% y  t% n9 l: F) {

. _1 j" {( g+ K  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自由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2 R  S7 ~6 E' W5 M

8 p. K5 u* a2 h+ j  乐曲结构:8 u3 \8 P: ?* ~

9 h' I( y4 q8 Z+ S9 f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 V: z7 K9 C! P/ T6 P" v' w$ f  A: D* k8 G' r; D; x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3/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曲开始直接由中提琴、大提琴与单簧管悠然地奏出第一主题,之后主奏小提奏以d小调热情而华丽地登场;由主奏小提琴演奏的主题速度减慢,充满牧歌风格;接下来的是美妙的发展及变奏,使整个乐章从头至尾都具有浓重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特征。
( F, {* l# w! e# E. \: v  L7 D3 h" t- [( V, \( @
  第二乐章慢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首先由管乐器缓慢地开始,之后由双簧管奏出徐缓优美的田园风格旋律,稍稍带有一丝荒凉的感觉,这无疑是整个乐章中最动人之所在。
; ~+ r9 K- P" k# V2 T" I) A8 r( ~& P( a, ~
  第三乐章活泼而不太快的,游戏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不规则的回旋奏鸣曲形式。这是整部作品中最富创造性的乐章。旋律轻快活泼,抒情优美,又不乏震撼人心的气势。
& U, ^- a3 ], M
7 V0 U2 ?  }( V" I) t  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No.3 Op.61)西尔维亚.马尔科维奇演奏
4 q, ^, x) e& T- p6 A) b! C+ }# u  y
  西贝柳斯《芬兰颂》格里格《培尔.金特》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等 贝瑞佐夫斯基钢琴 利斯指挥
http://www.audioapp.cn

3万

积分

6

听众

-202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229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
专辑名称: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小夜曲/幽默曲 - v+ N6 I" K" G
( p! E7 \* n: X
  小提琴: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 }' A/ |1 C6 G7 @8 {' T3 b& o# }

4 O) C' @( E/ r$ r& k: U" |  指挥:安德烈?普列文(André Previn)" h. x( m+ L+ T7 Y. H8 P# e# w& _: t

8 J6 w! [/ f. {  乐队: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Dresden Staatskapelle)
" O# ^# e; A' B1 l  j! m
9 }9 K0 F" M+ m5 M' X6 R  发行公司:DC
; L# U# S- `* v7 S' J4 H# P4 k" s* m/ A- M2 a: r
  发行时间:1995年
4 B. f2 X4 F* S5 n( ?, j5 `) E7 f
9 I6 {& Z$ n) D+ {) c  西贝柳斯的音乐有着“芬兰民族之魂”的美誉,他这首著名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03年,经过两年多的润色修改于1905年公演。与其他快手音乐家创作速度相比,西贝柳斯这首小协可谓精雕细琢了。刚刚问世时,由于演奏技巧难度过大,一些演奏家认为不适合演奏,后经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共同努力,克服了演奏难点,从此这首小协才被广泛接受。
$ _; v. {4 w. `" ^9 x# t" G! _: f7 A' Z& B3 d: \( r: {3 Q
  这首小协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氛从而受到很多著名小提琴家的钟爱,几乎所有的本世纪演奏家都把这首曲子列入自己的演出曲目,《企鹅激光唱片指南》收入的这首协奏曲的演奏版本多达近二十个,这还是经过精心汰选的,其中几乎包括了所有本世纪小提琴名家,其影响力可见一斑。1 r9 @1 z  ^2 G# m; @! D
( x" W5 |- z1 _1 S; l8 p  M+ z7 g
  据有关资料介绍,西贝柳斯写D小调协奏曲是在1903,在此之前,他早已在1897年开始领取政府的终身年金,这是一份优厚的待遇,他不必为此承担任何义务,只须埋首于他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创作就是了。他无需像许多作曲家那样为生活所困。他把家搬到乡下,在宁静的湖边筑屋而居,在安宁的环境里沉醉于音乐之中。这首小协就是在这里创作、修改完成的。所以整个作品如一幅音画,栩栩如生。
) W/ ~1 q9 V! U/ @% \- V1 m
# N! Z8 n7 n& c, t7 w6 ~; D- I; m: P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遵从传统的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乐曲开始没有像古典协奏曲那样由乐队呈示主题,和门德尔松、布鲁赫的《g小调协奏曲》一样,独奏小提琴直接登场,唱出悲婉浪漫的主题,在气氛上很像是北欧沉静的湖泊山林,主题经过发展,音乐逐渐热情,第二主题明朗的激情预示着高潮的即将到来,小提琴华采乐段富于激情,是浪漫抒情的光彩照人之处。
1 g8 j$ f3 a6 x8 d, c' h3 s, ^- _
% S( K' t2 T. |9 E# `: Q3 \! a, K  V# g$ o; A) }9 A8 ^
  第二乐章篇幅不长,是西贝柳斯所有作品里最优秀的浪漫曲,也是世界小提琴协奏曲里比较著名的柔板乐章之一。
6 U9 g4 R& Q- G! w3 ~0 L# z" }- n! m9 |; B( u" ?1 y
' ]' F% e( X# K5 K" }: f% {
  第三乐章进入快板,是一首狂野放浪的舞曲,粗重、笨拙,被评论家称之为“北极熊的波兰舞曲”。乐队与独奏小提琴之间展开竟奏,轮番歌唱,把乐曲一层层推向高潮,导向辉煌的尾声。) t) S! I; a/ M# r) R
8 q3 O$ E1 O. m. E: X
  专辑同时收录西贝柳斯的两首小夜曲和一首幽默曲。
) H& c& s4 O6 [6 j' Q( j3 ~  C* c+ W3 {! G- [
  辛德勒名单、中国花鼓 小提琴: 帕尔曼 $ k: c5 L' d& t7 ~# d9 \
$ G$ @- {2 \5 P4 K6 Y5 a  [2 C
  帕尔曼(1945--),世界顶尖的小提琴家,他演奏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如泣如诉,弓弦上流淌出来的琴声在大师独特的带指音的修饰下是那样的委婉动人。由曲作者约翰?威廉姆斯亲自指挥的乐队与独奏小提琴是那样的琴瑟和谐!一曲《中国花鼓》大师奏来也是很有几分诙谐,中国花鼓似有几分嬉戏,虽然离中国音乐去之甚远,难得从未到过中国的克莱斯勒一片“中国心”。# v; V. D7 H! S9 l' Z# r8 ]9 [

+ T) I( G) M9 _! p  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美籍奥地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生于维也纳,四岁学习小提琴,七岁首次公开演出,同年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十岁时因成绩优异得金质奖章。十二岁毕业后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887年赢得小提琴演奏大奖,曾脱离音乐生活五年,后在莫斯科举行音乐会。1901年在伦敦作初次演出,1904年伦敦爱乐协会授于他贝多芬金质奖。1915-1924年移居美国,广泛演出,声誉日隆。二十世纪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
$ s' L2 \( u1 {5 [( z! q( u9 }( Y& }8 p2 s
  《爱之欢乐》、《中国花鼓》等轻快的小提琴曲均为其杰作。还改编过塔蒂尼、舒曼以及德活夏克和维尼亚夫斯基等人的作品,贝多芬等人的协奏曲写过“华彩乐段”,写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和两部轻歌剧。他的演奏技巧精美、饱满有力、充满激/情、极富感染力,并大量使用双音、滑音,效果清丽激越,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克莱斯勒”风格,具有新鲜动人的力量。
/ }5 _. Y% V# @1 n- H, r
; K  |! y2 P/ N' Y1 R  辛德勒名单:(0~4'32") & R- f% {" e5 x
( U# Q4 ?+ V1 o- V8 T9 F
  中国花鼓:(4'32"~9'32") & x5 |" D: ], t. i( b9 H# Y

/ ?4 S& k& E% |, F, |8 e8 H  天路:小提琴独奏 柴亮
6 W, z0 e) O* [% x( {' S+ K
0 C, N6 A" e8 i5 c. k; i  柴亮,活跃在美国和世界各地乐坛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当代的艺术精英。
. S3 N8 m# w3 z- M0 `& `7 F' P* B/ j  a5 d
  柴亮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作曲家,母亲是歌唱家,都是沈阳音乐学院的教授,他五岁时学习钢琴,九岁学小提琴,两年后(1980),被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录取,师从於 关庆武、王冠、靳延平、吴佩茹教授。1983年派送中央音乐学院高中代培,师从於王治隆教授。1986年破格免面试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师从於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1990年於中央音乐学院毕业。1991年获南加州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师从於阿丽丝·香福教授。一年后获美国杰出人物资金资助的全额奖学金进入世界著名的音乐学府━━朱丽亚音乐学院,在世界小提琴教学权威桃瑞丝·迪蕾教授及助手康厚教授的指导下学习。1994年获朱丽亚音乐学院艺术家文凭,1997年获硕士学位。之后,除演出外,柴亮还做为迪蕾大师的助手应聘於朱丽亚音乐学院,应聘为布鲁伦大学小提琴研究生班导师,并经常在各地举办大师班进行讲学和指挥 乐队等活动。 & R' f  A& r' u

) {1 v- v3 E' ^  他曾在首届全国艺术院校小提琴比赛、英国第二届叶胡迪·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日本第三届国际音乐比赛和美国轩尼诗音乐比赛等各种大赛中夺得重要奖项;1993年获全美华人最高艺术成就奖。
* F6 s7 ~* I8 Z- F1 K5 {. u7 m
* I! _7 J6 w1 L  曾与柴亮合作过的乐团有:伦敦皇家爱乐乐团、曼彻斯特交响乐团、哥森堡交响乐团、澳州悉尼爱乐乐团(兼该团客座独奏家)、东京都交响乐团、韩国交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美国大峡谷音乐节交响乐团、阿斯本音乐节青年艺术家交响乐团、沃特波格交响乐团和美国纽约、洛杉矶等地的交响乐团以及中国的一些交响乐团等等。 5 @1 ]+ p5 [5 U) d% t
! ]& |0 Z0 E6 n. s5 i2 [3 L, G
  柴亮曾在世界许多著名音乐厅的舞台上一展才艺,如:英国皇家音乐大厅、前苏联柴可夫斯基音乐厅、法国卢浮宫音乐厅、德国斯塔迪斯演奏厅、悉尼市政音乐大厅、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堂、台湾音乐厅以及美国各地的许多著名音乐厅等,特别是人称世界音乐殿堂的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几个表演大厅,柴亮先生经常在那时举行独奏或室内乐音乐会。 0 p0 f5 l8 j  b

  T2 q6 a/ \9 d' m5 \" ]1 ]6 R/ w" e  最近,柴亮先生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学科主任,正以务实的态度带领中国小提琴事业蒸蒸日上。
( Y6 T( @/ j: n& x6 l6 G. n( ?
2 O: T, l/ [  Q  柴亮先生出版的最新小提琴专辑『天路』,收集了各种流行歌曲
http://www.audioapp.cn

3万

积分

6

听众

-202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229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
名称: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
8 O1 E, ]4 O+ K2 [) W6 q- @/ v% }. _& k
  作曲: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0 f& K* f" c  J) u0 x
0 s' w1 d/ Y1 a2 \
  指挥:Herbert von Karajan 赫尔伯特.冯.卡拉扬0 N. i, i; S* \, w& e& ^" h# o- y
7 y! R0 \. O) s
  演奏:Anne-Sophie Mutter 安娜.索菲亚.穆特. J; u' \7 ]. g3 }
4 d* e: m  D) p) q- O* l+ Y5 W# |
  协奏: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爱乐乐团
6 n' j2 |" C4 F" f- }$ v5 k0 y; G
6 u( H" T1 m; V; a* v$ u  P  录音时间:1979
0 ?: J7 Z1 g  `/ r& [% {
6 |8 i9 D* ~+ V  CD发行时间:1985-01-15
6 }  v4 `4 x9 U. n+ X7 A. b- k& ^6 T0 f; z/ }6 c" s
  发行公司:DG6 C! u" c  ~5 l# U
- c3 K/ N: b( V  H- ?) N/ f1 j
  CD编号:|A|D|D| 413 818-2 |G|H|) z7 O8 Y  _7 c& e1 f+ [
- E- Q2 o' M, T9 |$ h6 S- r: P
  DVD发行时间:1999年
2 e7 E+ X% O, L- f+ e" u+ \1 ?4 J( B. ^& j, U! }
  地区:美国,荷兰,瑞典,奥地利,西班牙,其他3 W% z/ y6 `) y0 e  h
1 W- G, Y. C2 z
  专辑介绍: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卡拉扬,穆特,柏林爱乐乐团)
. i8 z3 e3 M  J# C3 P# w: O5 d* q1 Z  ?  b# Y) L: t
  卡拉扬大师留在家中的Video,自然是精品中的精品,这是SONY发行一张DVD,内容接近之前的一张CD,画面和拍摄技术都不错。( A0 |& T$ C5 r3 {. v) _* E/ \  ~2 |) ?) V
# }' T+ E$ b6 O6 b; _) T
  Beethoven: Konzert fur Violine und Orchester, Op. 61 贝多芬只作有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这首D大调,OP.61,作于1806年,被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为优秀的一首。这首作品专为当时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克莱门特(Franz Clement)而作,1806年12月23日由克莱门特在维也纳首演。这首作品,贝多芬因考虑到克莱门特演奏的技巧,专写了大量发挥技巧的乐段,总谱完成于演奏会的两天以前,现在留下的有两种稿本,—种看起来是原始的构思,未受他人左右;另一种明显更小提琴化,而且这两种稿本与贝多芬在世时出版的版本也不一样。现在一般使用的乃是出版时的版本。英国音乐家爱兰?泰生证实贝多芬改正过这个版本的校样,实际上这个出版的版本是两个版本之间的折衷。(摘自《音乐圣经》)
' k( [  c1 t1 {
/ @, I* }, v' k- W  演奏者介绍:& G3 C: C  J& t
* V0 f, s% E" f  F& A  t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
; T4 P$ q; }1 K
' ^9 Z% t$ f& Q# M; x/ u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1963年6月29日出生于南德意志巴登的莱因费尔顿(Rheinfelden, Baden)。早年曾随赫尼希伯格(福莱的学生)学琴。七岁获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第一名,1974年又在另一比赛中获胜。赫尼希伯格逝世后,穆特考入阿伊达·斯托基教授所在的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并最终成为斯托基的学生。1977年随卡拉扬参加萨尔兹堡音乐节,次年再度与卡拉杨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 1979年获“年度艺术家”奖,并获德国唱片大奖(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此后作为小提琴独奏家和室内乐音乐家,频繁地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巡回演出。1990年在伦敦和斯图加特举办了“安妮·索菲·穆特音乐节”,从巴洛克时期到前卫音乐时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1995年,波兰作曲家彭代雷茨基把作品《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献给她,在莱比锡初演,这次演出为她赢得了两个格莱梅奖。1997年12月曾来中国演出,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音乐会。独奏之外,她也经常参加室内乐演奏,曾与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中提琴家基奥皮纳组成三重奏,在各地广泛演出。穆特是一位典型的德奥血统的演奏家,性格热情,具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内在个性,这使她形成了优良的演奏素质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卡拉扬去世后,她的演奏向多元化发展,曲目不局限于德奥古典、浪漫等传统作品,而加强了近现代作品的比重,经常演出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莫雷(Norbert Moret)、彭代雷茨基和里姆(Wolfgang Rihm)等人的作品。穆特在从梅纽因、阿卡多、罗斯特罗波维奇等演奏家身上吸取了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曾被喻为成当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纽因”。
! u0 F6 F* t4 n  t! P$ O3 H, p4 M+ P, O* }! ?  Y9 H
  【英文名称】Violin Concerto in D. Op. 61
* ~# H4 `" M+ f; N
: ?. b5 ]  y1 U; U/ Z2 S  这就是号称世界四大小提琴名曲之首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T% Q$ p& X& [8 T! L1 g8 T* e- s" D# j- d0 d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本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本曲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本曲的华彩乐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其中较常采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当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也渗透在贝多芬这部由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改编的钢琴协奏曲中。
# J: V' L: \3 Z
* D. q+ q4 C, m7 ^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主部主题带有深切的探询意味,随后呈现的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充满了温暖和喜悦,飘散出美丽花朵的芬芳。
2 _: U0 Z# m$ u7 t* }* [" i: j! L3 [: w( J3 E
  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G大调,4/4拍子,变奏曲式。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主奏小提琴以华彩的风格翩翩上升、下降后,旋律如歌般地呈现出来。2 n9 p+ K& C' M1 {2 z, p7 Q

2 x$ T1 y) q2 H8 V2 V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小提琴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长记号之后,小提琴同样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巅峰,结束全曲。6 O3 O  h% `; W* R* |

2 F" Q4 U& [% L  把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的第六钢琴曲对比起来听,我觉得这就是勃伦斯威克伯爵小姐,而第六钢琴曲就是贝多芬,他们一起在散发着“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的草地中缓缓散步...... 9 V" J6 j- Q+ q
) n5 C- ?' j4 G# _
  安妮·索菲·穆特,这位头顶“小提琴女神”光环的美丽音乐家对于乐迷来说总带有许多艺术之外的遐想,也正是从她开始,世界上突然冒出了许多漂亮的器乐演奏者,似乎在她之前,人们看音乐会只洗耳恭听却不大开眼界;除此之外,指挥巨匠卡拉扬的力捧、特立独行的婚姻……所有这些都使她成为当今世界最有优势、最有影响力、最具说服力的小提琴演奏家。 % g2 Y  N* w0 k! R6 b9 b) j) V3 s

9 ?# U0 V; p' j9 J) I  穆特用女性特有的纤细,把这首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诠释的非常到位。
0 }" X7 ?1 K4 g2 S  O# K7 G# A) @( N
  专辑曲目
% C+ p; }! C$ c0 ^  H! w  q: O1 c0 B4 l
& v, W  u% j4 D4 V) x) T+ V8 z. v  1.Violin Concerto op.61- 1.Allegretto ma non troppo) f: f* _- e7 y* C3 ?. i: c* `
1 `# j( z, R5 p8 O0 [: r
  2.Violin Concerto op.61- 2.Larghetto - attacca
. `" P0 p6 G5 }( y) U$ j
; H2 Y' r7 S% Z  3.Violin Concerto op.61 - 3.Rondo.Allegro. Y4 ]* ]0 F1 V% Y+ r3 o; P% G. Z

, G0 T' K% y3 r. I7 C* k; O% b5 H, O  贝多芬虽然只作了一个小提琴协奏曲,却成了公认的佳作,也是众所周知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首。但其悦耳后的不是莫扎特那种灵动而跳跃的音符,而是“理性深度和结构的美感”,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评述这部作品时说道:“贝多芬埋藏在盔甲下的笑脸似乎需要欣赏者也花大力气主动的去挖掘”。确实如此,它不像巴赫的音乐一样养耳朵,不像莫扎特的音乐一般有曼妙轻盈醍醐灌顶的快悦;但是它就是这样的“贝多芬式”——一部像贝九那样由常人的感观世界不懈构建的伟大。当听到第三乐章那积极跳跃的回旋曲式时,你得到的那个神经冲动绝对不亚于贝九的欢乐颂。  d0 C6 Q1 v" I) L$ t" C) L, C
+ A; g8 z6 q  c* A* `$ P
  这部作品的演绎者繁多,一个小提琴家也有很多个录音。相比下来,1963年出生的Mutter算是很小辈的了。对于诸如Heifetz/Munch, Heifetz/Toscanini或者Milstien/Steinberg这样的名版演绎来说,Mutter想要超越确实是很难的。不过和Menuhin所塑造的那个刚硬而富于柔情的版本来比较,Mutter的则有了更多的柔情(尤其是第三乐章),舒缓有致、起伏连绵的风格以其说是卡拉扬的“遗风”,更不如说是Mutter个人性格和对作品的认识;而与Heifetz相比,Mutter在技巧上丝毫没有输于他,在聆听者的角度来说,Mutter也比Heifetz多了一份轻柔的深刻。至于听惯了那种摧枯拉朽的高昂下去的版本的人来说,他们总是觉得Mutter有时会骤然停顿,有些缺乏整体连贯性,而窃以为圆缺虚实本应相辅相成。
5 F9 w$ R$ y; O& ]: l
- M) T- i$ `; p& ]8 L2 W3 x7 l  对于穆特的所有演奏,不少评论家都指责她“过于矫揉造作”。这点是缺点还是特点呢,还是交由列位看官的耳朵罢
, F( n: T6 A& J. J$ R  f/ M5 ?) c3 |* ^7 J) U4 j8 U
  —— stevenash
. R0 A7 R7 W+ @! K4 D# I7 ?/ V  K
  Ludwig Van Beethoven
! T1 P8 n  s/ ^; U  d2 D
8 D- z: Z- A; I  1、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 l0 f- T( I  A0 J, P

6 }5 s! A# d0 U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major, op.61 2 D& l1 q8 H- D0 k4 y# L

2 t9 r- Q, `+ C: A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 7 ]' ]  @8 {& {9 a

8 }/ S" G% S) V5 K  贝多芬为1806年12月23日举行的一个特定的音乐会匆匆创作的作品第61号,被普遍地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伟大的一部。几乎自从1806年12月23日在维也纳的世界性的首次上演以来,这部作品就笼罩着许多神奇的传说。贝多芬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他心日中是有一个具体的独奏家的。他就是二十六岁的克莱门特(Franz C1ement),曾经是天才儿童、惊人的独奏家,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是著名的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手和乐队指挥。这场音乐会是为克莱门特本人的一次义演。
$ }5 `+ p- A% ?4 O) T% E+ l4 Q% d2 O% [
  演奏家风格必然要影响到贝多芬为他所写的音乐,这是合乎逻辑的。他大约还求助于这位青年人在技巧上的意见。但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了贝多芬对克莱门特的意见的采纳是十分犹疑不决的,因为他留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独奏稿本:一种看起来是他原始的构思,未受他人意见所左右;另一种则更符合习惯写法,更小提琴化;在技巧上较易演奏。仅存的贝多芬亲笔资料对这两种稿本未作最后的取舍。两种稿本和贝多芬在世时所付印的版本(分别由维也纳和伦敦出版)也不一致。
http://www.audioapp.cn

3万

积分

6

听众

-202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229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
我们知道,贝多芬一直到演出前把最后可以利用的一分钟都用在写这部协奏曲。因为他总是把他的作品改了又改,所以在他的手稿中,他留出足够的空白谱行,供给独奏部份的修改。有些地方,四行谱上都写满了他所作的修改。有一个贝多芬的朋友,他的学生卡尔.车尔尼传下来的故事说,这部总谱仅仅在举行音乐会的前两天才写完。这个故事可能是真实的。另一方面,我们常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由于总谱完成得太晚,克莱门特必需在警一场演出中视谱演奏——而且手稿上涂改得什么都有。这种说孝是不足凭信的,尤其是我们认为克莱门特一定和贝多芬在一起讨论过这部协奏曲的进展。
) z& ?+ n& L/ t# @; w" n" M5 ]" c+ f& @8 p
  这位小提琴家一定影响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部作品。他究竟有哪些特点?从一方面来看,克莱门特的声誉还未摆脱耸人听闻的杂技性表演。在演奏这部协奏曲的同一场音乐会里,他把小提琴倒过来在一根弦上演奏了他自己写的作品。但是当他高兴时,他的表演风格可以具有独特的个性,纯洁而崇高。一位和他同时代的人说:“他的演出是极其动人的,可能独有一功。他的演奏不像维奥提(Viotti)学派那样果断、粗犷有力,而是难以描绘的优美、精巧和雅致。”另外一个人说:“优美和温柔是他的演奏的主要特点。” 6 C; s: D0 N/ C

  }# t5 H  Q: i+ E  这些品质都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反映出来。他为克莱门特写了大量的发挥技巧的乐段,也为他写了能突出他的最高超的才华的音乐。在手稿上他用法语加意大利语写了难以解释的双关语“Concerto par clemenza pour clement primo Violino edirettore al theatro a Vienna/Dal L.v.Bthvn 1806”(克莱门特[意思是宽厚]为克莱门特所写的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维也纳剧院指挥/L.v.贝多芬,1806)。 4 G$ N4 s9 ?: L
( U+ k# @- u2 @" x7 z
  但这次首演谈不上很成功——这也许不足为奇,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它的准备是多么地匆忙。
9 w2 s0 [! D- j* D* Z2 k  M. S" z$ ^3 W" k
  只过了两年,这部协奏曲就出版了。这个版本所用的小提琴独奏部分中的贝多芬原稿不复存在。但是,我们确有专业抄谱员所抄的手稿。这个稿本就是出版时使用的;其中有许多贝多芬修改过的手迹,这说明在付印前他曾仔细地检查过。此外英国音乐家爱兰.泰生证实贝多芬也改正过这个版本的校样。因此,他一定同意独奏部分这样付印。它仍然是目前一般使用的版本。实质上,这个版本是介乎他自己最初的版本和他的更小提琴化的版本之间的折衷,但在出版的这一版本中,有些小节是重新写的。
: ~' i7 H* H) T2 K$ K" k6 q! x4 S: j+ I5 B
  虽然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肯定贝多芬自己创作了最后出版的版本上的每一个音符,但要说他把这个版本的定稿委托他人代劳也是未必可能的。但是这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依然存在,就如同贝多芬的歌剧《菲德利奥》也有几种不同的版本一样。他究竟保留了多少原稿(因为他认为在艺术上,原稿更为优越),纯出于实际技巧的考虑(对具有更高超技巧的二十世纪小提琴家来说,这几乎是不必要的),又究竟保留了多少较简单的更小提琴化的版本?最使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要等到贝多芬逝去一百四十一年之后,这两种版本才与世人见面?也许,这两种版本将来有一天大家都能听得到。(由维斯巴顿的出版商布赖特科普夫与里特尔迟迟出版的贝多芬稿本主要是由两位热爱贝多芬的音乐家凯萨和赫斯着手准备的。他们为了他们的理想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使我们有机会对这一部最伟大的交响乐文献有进一步的理解。)
8 f9 t+ ~4 E: ~( G  w7 O) L+ ~7 Z" k0 y
  无论今后我们对它有什么新的理解,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为人熟悉的传统版本将不断地保持它的青春活力。 0 B! c# x1 ^9 B* O
) g9 ]5 ~$ w  X) b- V( P7 M8 ~) |
  I. Allegro ma non troppo[26:36]
) w3 D* @# B0 |0 N  k# n+ a) [6 b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大调,4/4拍子
) @- J* M% [$ {# t5 [- g
1 G; C) L8 E6 M9 u. }/ g  这段音乐的基本安详情绪,比起贝多芬当年有意模仿莫扎特时的作品,更接近于莫扎特的精神,这是很有趣的。第一乐章由定音鼓上的五次轻击介绍了奇妙而宁静的主部主题: $ g( r0 _3 L$ P
4 ~( K9 c$ D" N  K* P  f
  当开头的定音鼓上的五次轻击由小提琴在升D上接过来并加以反复时,效果是惊人的。然而它们的解决是极其正常而自然的,而且这五次敲击的节奏经常在展开部中出现。 * j# v8 j! E2 t
9 j. D) P% l4 ]; }/ i
  II. Larghetto[11:24]
, \/ X( w! p. k% h& [+ x
. \7 x5 Z, f, _2 t5 s  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G大调,4/4拍子
. X1 H0 W5 {$ }: L3 S; {: t( V. [) C
% Z7 ~. W7 q3 Z" R3 w5 M! K  慢板乐章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以一个听起来似乎是很简单的主题开始。接着,两只圆号和一只单簧管很温存地拾起这个主题:这时独奏小提琴在其中交织着简单的装饰音的花环。其后是一系列美好的变奏。在沉思的结尾和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后,本乐章直接进入光辉、华丽的回曲末乐章。
% `: p7 W: x8 Y' b1 D( T& I
, b/ p$ ^. V3 K" H) O+ J4 P; }4 F  III. Rondo. A1legro[10:06] 9 l* Q1 t; @! |5 M  k" q: }

/ x; o2 |' L0 C1 t$ ~) \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子 # |) J3 j# f/ A, i" j% Y  P: z; ]

8 F' u- E# E/ l" i$ Y$ X( K) N+ q  这是一首轻松愉快的炫技性乐曲。回旋曲叠句是舞曲似的,它先在独奏的小提琴的低而深沉的G弦上,后在远远超出乐谱上端的闪耀急速走句、颤音和琶音中出现。 $ X; C, g. x3 s

( X* z0 }. q0 |5 y. }, n  这个乐章的充满着活力的自发性,由贝多芬所用的曲式结构予以加强:它是回旋曲和奏鸣曲一快板的结合。上面引用的回旋曲叠旬起到奏鸣曲主部主题的作用,而副题群及展开部则起回旋曲插部的作用。在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之后,全曲在独奏小提琴和乐队演奏的华丽结尾中结束。
8 h) Y/ w6 E& V; p' `
+ h+ B) I* `6 B3 ^4 Q, e! X) y& o' i/ C4 @$ G

' |; h- v9 z! }0 v8 _9 F  门德尔松 小提琴协奏曲 珍妮-延森演奏 30'46"! e6 d: z+ n" ^+ D4 a  X
" Z# i# \& m5 }
  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6-张莎拉演奏 22'52" 卡拉扬,穆特 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夏 08'01") Z, F! X5 _( \9 @3 E4 K

2 \* V# ?- P& g; E, V- y% A1 C7 x  门德尔松 小提琴协奏曲 珍妮-延森演奏 30'46" 2008-11-27 09:57:47
4 D2 I; z5 X5 H' u# w6 G, `, `+ v4 U
  2、门德尔松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OP64号) ' r3 u5 i* X4 {9 m" _: f/ }

. H" P, v. ~- N* t! M  门德尔松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OP64号),完成于1844年,给当时格万特豪斯乐团首席小提琴菲迪南·大卫(Ferdinand David,1810-1873年)而作,构思诞生于1838年。1845年3月13日由大卫首演。这首协奏曲,是门德尔松所有作品中最杰出者,也是浪漫主义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佼佼者,与贝多芬、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并称为四大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
! u% _1 o( @. G4 U" [4 E& B5 N4 n/ W4 n( I  \* d; l+ g1 h- W
  此曲共3个乐章:1.热情的很快的快板,E小调,奏鸣曲式。以弦乐分散主和弦的喃喃低语开头,主奏小提琴奏优美而又带有忧郁的第一主题。在双簧管与第一小提琴表达后,主奏小提琴又展示技巧。第二主题为G大调,先由长笛与单簧管四重奏表现,主奏小提琴接替后结束呈现部。发展部以主奏小提琴发展第一主题始,木管呈示第一主题开头动机而加入,主奏小提琴再由开头动机进入华彩。再现部第一主题由长笛、单簧管静静地开始,主奏小提琴反复。第二主题再由木管以E大调再现,主奏小提琴反复。结尾主奏小提琴的华彩转向急板而达高潮。
9 x" A8 ]: u$ a" s  s6 I- \7 s- b, O' q: x4 p8 Z
  2.行板,C大调,三段体。主奏小提琴演奏极优美的主题,乐队伴奏。中段由第一小提琴与双簧管呈示庄严的主题,主奏小提琴装饰变奏。第三段发展第一段。
- r* Y) C; ?  W4 i' U- z2 J
4 ?. I3 p( U* J5 H  3.序奏为不太快的稍快板,E小调,以第二乐章中段主题为基础发展。主部为活泼的快板,转成E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开头动机反复4次后,活泼地展开第一主题,第二主题以B大调由乐队呈示,主奏小提琴接替。发展部由主奏小提琴以第一主题始,出现新旋律,乐队与主奏小提琴的表现交替。再现部第一和第二主题同时以E大调呈现,结束部小提琴奏长大的颤音后,乐队以辉煌而结束。
5 N" M1 \2 m- E2 ]$ G% S' ~5 x1 v) H; v0 W
  全曲优美异常,给人的心灵带来极细致的震撼和思索。3 X* B7 h8 E- F

! b8 T* H3 G$ `' S. |( \8 o- c% h6 u8 U; |1 N
7 _9 z+ e6 h, t
  常见的“梁祝”演奏,都是交响乐队协奏的,单独的钢琴伴奏版,确实难得一见。这里奉上的则是由女小提琴家赵茜演奏的独特版本,也算是梁祝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吧!' C2 C( |6 f! O; y6 J' [. T; @) x
http://www.audioapp.cn

3万

积分

6

听众

-202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229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
小提琴家赵茜,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小提琴考级教程主编、考级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赵惟俭的女儿,生于北京,自幼随父母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作为独奏演员在中央乐团举办的音乐会上演奏。17岁被文化部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 她获奖学金赴美国耶鲁大学攻读音乐硕士学位。 1986年, 她被Issac Stern大师保举, 参加了在美国Vermont 举办的久负盛名的万宝路音乐节。赵茜自幼同李德伦大师相识,曾多次与李大师合作举办音乐会。 1985年, 她同李大师一道赴卢森堡, 作为独奏同由李大师指挥的卢森堡广播乐团合作演奏了莫札特第五小提琴协奏曲。赵茜的故事曾由中国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名为《音坛雏鹰》的记录片而广为人知。: _+ Z) @# k" a6 }/ N
' Q! ^' [( `4 B  q
& i/ @( g3 u' ^6 Q6 u7 ~
! G4 @3 R& r* ]5 t- J6 K$ j
  小提琴经典--四季
' ]5 d% ^" }0 s! }0 K
2 z4 T) n7 `# f7 Q7 ~, A" E  &nnbsp;简介:
( o) `. s) }' y$ f. [+ R& F( L) N8 {5 s2 ?4 D0 P
  1.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5-1741), 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出生在威尼斯一个普通乐师的家庭里。维瓦尔第的父亲是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队的小提琴手。幼年的维瓦尔第成长在威尼斯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里,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到十岁时,他已经能代替父亲在教堂里演奏了。十八世纪初的一本威尼斯旅游手册中记载:“……最佳小提琴手巴蒂斯特.维瓦尔第和他的儿子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词句。
1 x; d* ~! B' P5 C
, W! C3 F3 x* B# X* c  维瓦尔第十五岁受戒,1703年领受神职,但当时这并不表示他已当神父,只是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当他18岁时接受更高一级的圣职(副助祭)时,维瓦尔第才力下心当神职人员。他在附近的两个教区接受了神职教育(神学)并毕业。25岁时,维瓦尔第成为神父。由于他生有一头红发,人们都称他为“红发神父”。接着他就当上了S. Maria della Pietà教堂的神甫,并且在教堂属下的女童音乐学院中当小提琴教师。在维瓦尔第的悉心指导下,孤儿院乐队和唱诗班的水平蒸蒸日上,他本人作为一个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的声望也越过了阿尔卑斯山,一些爱好音乐的贵族千里迢迢来到威尼斯,只是为了聆听他演奏小提琴。在维瓦尔第任教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大量音乐作品源源不断的从他的鹅毛笔端流淌出来,最出色的还是他以富于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著称的器乐作品。他一生写了近500首协奏曲和73首奏鸣曲,此外,还作有歌剧十余部,以及康塔塔、经文歌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在他在世时就出版了,包括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0 N) f. F) ^! J# {5 j

6 w* U- i: ]- m4 ?& G# ?& R  维瓦尔第在1704年开始作曲,第一部作品出版于1705年,是一组12首三重奏奏鸣曲。1713年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奥托尼在维拉》(Ottone in Villa)。从此他把自己看作歌剧作家,尽管很多人仍然认为他是小提琴家,他一生创作了近50部歌剧,其中存世的仅有21部,而且不少只是片段。而他创作最多的还是协奏曲,人们公认他对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写了数百部这类作品,大部分是小提琴协奏曲。最著名的是 Op.8,其中前四首即众所周知的《四季》,常被单独演奏;第五首《海上风暴》、第六首《愉悦》及第十首《狩猎》也都非常有意境,充满了巴洛克的一贯风格。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积淀的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使维瓦尔第的作品洋溢着清纯的气息,如同亚平宁半岛的阳光,给人以温暖和快乐。由于有一支听命于他的乐队,维瓦尔第大胆地进行试验和创新,他的协奏曲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主流乐器的组合。他的天才创作大大丰富了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其小提琴高把位的运用也为日后的炫技技术的发展作了铺垫。巴赫对他钦佩有加,早在魏玛时期就改编过他的几部协奏曲。维瓦尔第清纯甜美的意大利风格对巴赫音乐风格的形成有不小的影响。
/ n/ `7 I8 E; x( ^% Y& u# ]9 p/ }! j7 s
  维瓦尔第1741年7月28日逝世于维也纳,这时候他的声名已去,默默无闻。此后的一百多年,他的名字也一直没有被引起更多的注意。直到20世纪,随着人们对巴洛克音乐的重新认识,他那些卓越的曲作才再一次受到关注,他本人也被评价为与巴赫、亨德尔同样重要的巴洛克早期作曲家。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洛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的、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由于意大利从文艺复兴以来积淀了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因此维瓦尔第的作品里并没有太多的神迹,而是经常洋溢着清纯的气息,就像亚平宁半岛的阳光一样,给人以温暖和快乐。远在德国的巴赫对他也钦佩有加,早在魏玛时期巴赫就曾改编过他的几部协奏曲。维瓦尔第青纯甜美的意大利风格对巴赫音乐风格的形成有不小的影响,即使是在巴赫后来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里,也有维瓦尔第的影子。十八世纪中叶,欧洲音乐正经历着一次巨大的变革,巴洛克时代复杂费解的复调音乐正逐渐被单纯自然的主调音乐所取代,巴洛克晚期的三位大师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亨德尔顺应了这种变化,依然还是音乐生活的中心人物;而维瓦尔第(也包括巴赫)没能适应这种变化,听众对他的音乐失去了兴趣。1740年,维瓦尔第前往维也纳,投奔早年赏识他的查理六世皇帝。可几个月皇帝死去,失去依靠的维瓦尔第穷困潦倒,一病不起,1741年终于客死在维也纳。他死去的当天就被草草埋葬在圣查尔斯教堂贫民公墓,与他同时埋葬的人中还有被处决的罪犯。几十年后公墓废弃,后人再也无法找到他的遗骨。就这样,维瓦尔第清风一样的走了,留下的只有清风一般的音乐。5 I8 m5 m! M3 U' D* L$ N' Z
0 J: g# D8 s2 A% Y" H3 J
  二十世纪,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洛克音乐。当在复兴巴赫的运动中发现维瓦尔第对他耐人寻味的影响时,音乐界开始关注这位大师,他的音乐魅力也越来越多的被揭示出来。1978年在他诞辰300周年之际,一块纪念铭牌在公墓旧址--维也纳理工大学揭幕,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怀念与崇敬。发光的未必是金子,而真金即使蒙尘多年,也依然是闪闪发光的 .
# j$ A  p: V) A7 f' Z2 x: u3 |) s! r$ u! e* B1 \: q# I! K
  2.敏茨:小提琴家施洛莫·敏茨(也译作什洛莫?敏茨)(Shlomo Mintz)1957年10月30日生于莫斯科,犹太后裔,从小和父母迁居以色列。并在那里长大。他幼年师从以色列名师伊洛娜?费赫尔学琴。9岁首次登台演奏,10岁与以色列爱乐乐团首次合作,成功地举行了音乐会。1968年秋,在一场原本应由帕尔曼担任独奏的音乐会开始前,帕尔曼因故不能到场。于是,11岁的敏茨临时替代帕尔曼,与以色列爱乐乐团合作,在祖宾·梅塔的指挥下成功地演奏了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引起巨大的轰动。这次成功的演出不仅使敏茨的名声大振,还引起了斯特恩的重视,并在斯特恩的帮助下,得以获奖学金赴美国留学。
; c: r# Y) `8 i# Q9 Q0 {) ?3 l5 i" _" @3 J" w
  1973年,年仅16岁的敏茨首次登上纽约卡内基大厅,他与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合作,在著名指挥家斯坦伯格的指挥下,成功地演奏了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此后,他开始了国际性的演奏生涯。1976年,19岁的敏茨以独奏家的身份赴欧洲诸国进行了巡演。1980年,应卡拉扬之邀,他首次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并举行了个人独奏音乐会。从那时至今,敏茨的琴音始终不辍,传遍世界各地。近年来,他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转向指挥。 + _; k" i+ x) I0 |7 k1 }
8 c3 L* C: S. l0 N# R3 F7 ~5 T
  敏茨是内向的演奏家。他的形象和音乐表现用于深藏内秀的类型。在当今这个崇尚外表华丽位赫的时代,他的光采不免显得黯淡。 ( W# s* E6 p  V* o2 X

! ?" K5 v3 m0 C0 R2 D  }  敏茨录制的唱片主要有:巴赫的6首独奏奏鸣曲和帕蒂塔;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和两首小提琴奏鸣曲;德沃夏克和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他的福雷两首小提琴奏鸣曲(和钢琴家布朗夫曼合作)赢得1988年的学院唱片大奖;他和钢琴家保尔?奥斯特罗夫合作录制的门德尔松的两首小提琴奏鸣曲被《留声机》杂志评为1988年度最佳室内乐唱片。 3 L0 ?' Z+ T$ A( }
9 q) y2 G) g$ F: n" D/ c
  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是敏茨演奏技巧的全面展示。他的基本功全面扎实。第五随想曲中晶莹流利的跳弓很少有人能赶上。他十分留意这些高难度的随想曲中蕴藏的情感力量。第七随想曲是写得稍感冗长的一首,敏获注意运用力度的变化来取得生动的悲剧效果。第二十二首中的十度双音容易听起来刺耳,敏茨的处理十分有特色,声音既圆润又连贯,是这首随想曲的最佳演绎。敏茨的音质结实、音色非常漂亮,而且没有当代一些演奏家过软的欠缺。他到目前为止,最精彩的唱片可能是普罗科菲耶夫的两首小提琴奏鸣曲。 ' w. m% B+ [0 z+ G: S

5 G, H7 Y# f. d/ O1 x, c  敏茨曾两次赴京演出,皆受好评,他对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非常吃惊,并祝福北京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3 n  [9 A) h3 y+ l, {& Z- w/ Z2 D
  敏茨右手运弓自然流畅,左手按弦准确精妙,有“金左手”之称,高音清新亮丽,低音婉转哀沉却带有一丝甜美温馨,跳弓和连弓是他的拿手绝活
' t2 c: V! U, S0 W" |( _! @7 `
' h% f( p" C* E4 @: m+ ^
http://www.audioapp.cn

3万

积分

6

听众

-202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229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
被遗忘的俄国小提琴大师 柯冈 * {! d5 d  _. {6 o* {/ y/ _& c% T
# U" D1 |. Z: n8 B% E, d: P
  二十世纪受到景仰和爱戴的小提琴大师中,有许多位来自俄国,其中海飞兹、米尔斯坦、奥伊斯特拉赫最为人知,而柯冈,则是一位被小提琴家盛赞,却因为早逝而来不及听到举世给他掌声的一位。而这份录影更珍贵的地方则在于,柯冈生前留下的录影纪录非常的有限,使得这里的这些演出弥足珍贵。
! h3 T! J- t3 A0 {9 F  i# r7 \5 g. k8 `' l
  柯冈是俄国最大宗的小提琴学派,奥阿学派的嫡传人,他显赫的前半生以易沙耶小提琴大赛首奖最为代表。之后他在一九五七年东西冷战稍退时来到西方首演,在五七年登上卡内基厅首演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时,观众给了他足足十八分钟的喝彩。他手中所握的是瓜内里的名琴,而他门下出过最有名的弟子就是现今走红西方的女性小提琴家穆洛娃。
- Q$ i, v" ]" {- @
; @/ ^& w! N3 \5 s" h  本片中最首要的曲目就是全本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在柯冈生前,这些主流的大型协奏曲几乎是非他莫属,以他独尊,其它提琴家则在性格或技巧上或多或少比他略显不足,他在强烈的情感投射和细腻的音色处理上,都展现出惊人的意志力和无瑕的技巧控制,而这份难得的录影,堪称举世独一,更让我们看到这位大师在舞台上那慑人的魅力。那种兼具运动家和演说家于一身的态势,光是一站,就算您不懂音乐、不懂小提琴,也已经深深为之着迷,这就是柯冈,一位过早离世的小提琴巨匠。4 I' @/ f3 I1 Q% h

0 m/ f. V) ]: k1 H) Y  5、巴哈: D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组曲,BWV1004: 第三乐章;萨拉邦德舞曲
# N8 i3 ^- @: f' K& a9 o. A8 d) V; W( P
  1966年3月12日摄于巴黎国家广播公司
) N" G. i* Y0 d6 J% d- B  z# H. V3 |1 f1 m" W7 {
  Bach Partita for Solo Violin in D minor, BWV1004 Ⅲ Sarabande3 B- X$ ]  u% O7 \
% n! ~: c# v/ ^2 L+ |1 K. Y. n
  6、布拉姆斯:第17号匈牙利舞曲,升F小调0 ?, J$ U  |, k1 g3 u: r- \
) d) [5 o3 t; R- e" U) [: ?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17 in F sharp minor
8 ^( D+ @1 C& ]1 {+ e7 i% X9 K1 r
  7、帕格尼尼:如歌小品
0 @" O: L" ?" ~" X  P: I" q- S0 v- `- g
  Paganini Cantabile) k$ W5 O& S. t9 Y5 r% n& b( b2 F

2 J. H* z1 |. c% V5 s8 X! {  8、法雅: 西班牙流行歌谣组曲 钢琴:诺姆·沃特 (1968年摄于巴黎)6 U1 Z& v. @9 y% W) x
! _# U$ Q, x) r6 o5 r/ a
  Falla Suite populaire espagnole Naum Walter piano Filmed in Paris, 1968
$ g3 e! t7 Y( W+ I& b' S, I* j4 @, e1 F! E) E9 H% a
  加收:0 q* X- p- N- N' s, M3 }. N. i

; Q. p& M8 V/ b0 e! r  9、雷克莱尔:C大调双小提琴奏鸣曲,作品3第3号 第二小提琴:伊莉莎薇妲·吉列尔斯-柯冈夫人
: @' y' S9 Q2 a4 b2 M- T) |! U6 [2 ~! [# q* d5 J/ [
  1963年11月21日摄于巴黎
6 m  ^2 p6 F4 v9 a) ?  K, t0 D! W6 ]+ @' b" n0 E% i0 c5 ]
  Leclair Sonata for 2 Violins in C major, Op.3 No.3
  E: B6 p" x$ u0 S6 w4 M4 m/ V1 W
. j* q' B% m7 ?6 O7 q+ ~- b  Leonid Kogan and Elizaveta Gilels-Kogan violins" k) n! `' D/ x+ m6 [4 ]

4 P- P- ^& b+ h: ]2 g" Y$ [' I  Filmed in Paris. 21 November 1963( t# `6 q- {1 D  ?3 j% H
' L0 W& Y7 ~6 v. G  a4 m3 D6 F
% ~: N, u7 S% M$ Q

! P2 a# l2 o$ c+ V  小提琴《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
% g' p0 b7 `3 K7 U* ^2 k7 v5 S9 e. K! D6 o; h- ~0 V6 a9 p1 z
  《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是一首爱尔兰民谣中名曲中的名曲。曲调美妙而忧伤。描写了美好的时光如夏日最后一朵玫瑰般慢慢地凋零、枯萎,只有在回忆里重温旧日纯真。普希金写道:“那逝去的一切,将变成美好的回忆。”
" a9 _1 O. `) w; z+ A3 M# ^# [: p  ~4 E& O4 D& y) ~/ m
  曲子来源于18世纪爱尔兰贵族出身的游吟诗人们的吟唱音乐,歌词有数种,也曾冠名《普拉内的森林》《海特城堡》等。1813年,诗人托马斯.摩尔看到夏日开败的玫瑰花,而为此曲写下了新词,并使用此曲名一直到今天。作为非英语歌曲,能够这么广泛的流传于世界各地,可见此曲子的魅力。8 J7 a2 E; u$ T

9 n0 H1 d: i) T1 T  hilary hahn(希拉瑞·韩)是当代美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G" j$ L  t& t: f8 i) F7 t

* m# {) W# k. O0 {& L
/ p# p5 K; o, w3 U, n/ m+ [* R7 y$ E. z
  《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全集/独奏:亚历山大·马科夫
, u% }1 a# c- L* W' _- ^2 ?1 c+ y6 f+ w# t- h. t
% j( n, A! h* R. ?! }5 N! u& |

# k- k; f, y3 \- z  《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全集+ d6 N/ X+ C) Y7 S7 P" B
( F% J' X. @) x$ W6 Z0 q9 i+ l0 m
  小提琴独奏:帕格尼尼小提琴国际比赛金奖获得者亚历山大·马科夫(Alexander Markov )。( x& _1 D8 k4 \1 l! J2 L8 L+ i3 |
( ?+ E, H# m, x3 w
  隨想曲是以自由的形式表現出富於變化的音樂作品。帕格尼尼在16歲時寫出他那有名的《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隨即轟動當時整個歐洲音樂界,直到今日,許多國際小提琴大獎賽均以此當作指定曲。這部作品於小提琴藝術方面占有相當特殊的地位,他賦予小提琴獨奏一個新的詮釋。曲目本身有不少複雜的和弦、琶音﹔演奏技巧上運用大膽的跳弓,以及如斷奏、左手撥奏、三度、六度的複音奏法,演奏情感上有時如同烈火一般的激/情,引人進入出神入化的意境,復又穿梭於曲折離奇的樂段中,展現新的小提琴演奏世界,卻又不失古典樂派的音樂氣質。據歷史上記載描述,他的演奏技巧有如神出鬼沒、光彩炫目,後人亦穿鑿附會一些軼聞。
* C+ k( U- |0 K2 H
* A; t9 d. {# Q9 W% D  俄裔美籍小提琴家亞歷山大·馬可夫(Alexander Markov)在慕尼黑歌劇院演出的这全集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由於完美的演出及馬可夫酷似帕格尼尼的外型,讓人有點時空錯亂,彷彿看到活生生的帕格尼尼又再次回到人間。) N* C; L+ p8 r+ E7 ?. ]
6 K1 T. B1 s- n3 @
  亞歷山大·馬可夫的父親是著名的俄國小提琴家Albert Markov,亞歷山大·馬可夫是1982年義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牌獎得主,之後他以超技派的演奏風格走紅於國際樂壇,並且在Erato公司灌錄唱片,可惜近年來很少看到他在國際樂壇的演出活動(據說已轉行演奏搖滾重金屬音樂)。
! J' W! ?' N' y+ j- M
http://www.audioapp.cn

3万

积分

6

听众

-202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229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
24首曲目起始时刻表:
* {- ^% T- k9 s0 S" b. [) k: o& _6 ], o; s2 b
  01、(03:40) Nicolo Paganini - No.1 In E
1 z6 H  ^! j# f8 y% E# J0 A( p% |. i, G  ?& C! ]) C
  02、(05:45) Nicolo Paganini - No.2 In B Minor
6 n- w% h' n( ?) S- Y
: H, B1 Z) U: z. @  03、(08:50) Nicolo Paganini - No.3 In E Minor 9 I/ y) o/ M" s* m6 _7 o- Y

% w9 K. N9 w0 M& `5 I  04、(11:55) Nicolo Paganini - No.4 In C Minor
/ f) Z- o4 s, X& y- X" H# N/ G. W2 R4 x
  05、(19:20) Nicolo Paganini - No.5 In A Minor   i5 J; e, n2 A' k( q" T! J

9 T) h; a  E; q) L7 [+ l6 R+ x  06、(22:00) Nicolo Paganini - No.6 In G Minor
; X! {& _  Y1 o4 O$ T- Z$ x2 ^
+ |5 H& J) Y5 k0 A: v8 N+ V- s  07、(27:40) Nicolo Paganini - No.7 In A Minor : [* U# ^4 d! {" U$ F- M! X/ |2 ^' {

! M9 @% n3 z3 v& @! x3 D' U+ e3 e  08、(32:10) Nicolo Paganini - No.8 In E Flat 4 a+ G( W; `- D! @- f9 p/ m$ k

5 y* ~& k( q! F/ \1 @7 ]  09、(35:15) Nicolo Paganini - No.9 In E
7 o" ^5 y7 J9 C* g" m, A6 ]2 v' d7 D+ M& @) o
  10、(38:20) Nicolo Paganini - No.10 In G Minor $ t/ C# b  q5 F6 u; N5 k/ p
* m+ s6 T+ e9 H% ^
  11、(41:20) Nicolo Paganini - No.11 In C 4 V- V# G: }# \/ ?  `2 ]

9 x8 R- V: N  K5 {  12、(47:30) Nicolo Paganini - No.12 In A Flat
1 H+ m& `% [% [2 Q0 ?
$ I* N* i4 ?1 X& l3 [  13、(50:10) Nicolo Paganini - No.13 In B Flat % b7 R  X. Q  H$ x

" s& q4 X3 G/ s, u# R# D- w# j2 _  14、(52:40) Nicolo Paganini - No.14 In E Flat
. x- M. _) S) p) ~$ T
8 q" }/ g; @4 F% B  15、(54:05) Nicolo Paganini - No.15 In E Minor * x( U5 {5 E( \+ P/ X

8 I: W  J, O0 a! t7 ~( B  16、(56:55) Nicolo Paganini - No.16 In G Minor
: O" g- e) ~$ @; y) T4 [( Y; l9 m! |! @- G
  17、(58:40) Nicolo Paganini - No.17 In E Flat 9 B  {: O, e' W5 y" n/ t
9 T4 ?: E$ n2 h9 `
  18、(63:40) Nicolo Paganini - No.18 In C
. V/ I5 Q; ?! P. J3 m( p5 p% P
- Z# X! R. e8 G9 f. {& R  19、(66:05) Nicolo Paganini - No.19 In E Flat 4 n' O5 A3 D6 S+ _

5 {  {  p9 m" {1 i3 S4 v7 [  20、(69:10) Nicolo Paganini - No.20 In D
5 J* ^& Z; K& t" M$ E
* K) z+ K8 e9 Z$ f/ d  21、(72:55) Nicolo Paganini - No.21 In A 1 Y1 _0 Z' P. Z- m: D

& T9 Y: ]' P4 y7 g! J  22、(76:30) Nicolo Paganini - No.22 In F + Q) f1 |+ }$ D* A

; D9 D7 C+ g( q4 R2 J  23、(79:10) Nicolo Paganini - No.23 In E Flat
4 x# V6 w% a, k
! @2 v$ W8 g. n( j" C/ M6 a8 v; s! u% a" \- m6 \

4 Y$ }% U1 v* t; m1 v
2 X: G* d+ m! W6 S/ c
1 F, O( ~% x1 f5 G: f0 d' a3 E  24、(83:10) Nicolo Paganini - No.24 In A Minor[第40楼] @Ta
1 U# D! z: l5 r' O& \8 j( b# @1 x
) B% _4 R. z3 I* ~& B3 f
; ?  f5 n& e8 q: i" g9 p! L+ b
  马斯耐经典歌剧泰伊思冥想曲 沉思曲
$ h1 h4 s: q( W+ h% o+ y1 q7 @* D8 Q4 X; B
  《泰伊思》之沉思原曲为马斯奈的歌剧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间所奏的间奏曲,故又称为“泰伊思冥想曲”,常被单独演奏,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马斯奈的代表作品。 5 [* k: u/ M0 ?1 p! o

9 x2 [. U5 T1 n7 r  歌剧《泰伊思》作于1894年,剧情为一个宗教故事,发生在公元四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名妓泰伊思由于受到修道士的感化,终于摆脱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
# W; q7 P* m; E
8 q3 j" b+ x% M. ?  这段间奏曲表现了泰伊思厌倦世俗,而产生通过信仰宗教来求得解脱时的心态。这一优美的旋律,除用做间奏外,在剧中也经常出现,以提高剧中气氛。
& I$ X  ^# e8 G9 Q3 L) Y# j! r+ X
  乐曲结构简单,为虔诚的行板,D大调,4/4拍子。乘着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题,这一主题在原歌剧中出现多次;在中间部,旋律的展开与变型极富有热情,经过更快而激动的变化之后,再度出现最初的旋律。结尾是以G弦逐渐减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响慢慢消失而结束。全曲始终流露着一种虔诚的宗教色彩。
* _3 ]& T" M  |" U/ f. \# \4 }/ h' p- p0 J+ h/ }) h7 W1 T0 y# F/ x: ]

( R3 J9 t: g! C7 |* k4 E* `) y7 Z9 ]
! I% v, }0 t9 T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费拉斯演奏)//30'34"
4 @' L$ r' y( Q) h$ ^
4 d& p* `6 U, e% W( ~5 f4 b
0 _1 f: q$ |8 e4 z2 v) W: O" Z0 q! W$ g0 p
  克里斯蒂安·费拉斯 (Christian Ferras 1933-1982) 法国小提琴家 : E4 U5 p+ D. F* ?  D
6 S8 k3 _* r' z% t* z
  让·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又称西贝流士,是芬兰著名音乐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作过7首交响乐和交响诗,一部歌剧和许多小型作品,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著有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自1950年起在赫尔辛基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音乐节——西贝柳斯音乐周。 芬兰将他的头像印到了原来的马克钞票上,芬兰人经常自豪地说,芬兰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出过两位世界名人,一位是西贝柳斯,另一位是九枚奥运会长跑金牌获得者努尔米。
7 w1 x; d( r& }, j7 }2 P3 o7 H6 s( u: T! h
  西贝柳斯出生在芬兰一个小镇,早年在赫尔辛基学习法律,24岁时赴德国学习音乐。后来去维也纳深造。三年后回芬兰作了第一首音乐诗《萨迦》(意思是来自古老的传说),立即轰动,他的最著名作品是交响诗《芬兰颂》,是用芬兰民歌忧伤的曲调组成,以一种不谐和的和声号召反抗,是民族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成为号召芬兰人民反抗沙皇俄国统治的号角,俄国政府一直禁止在芬兰演奏《芬兰颂》。芬兰独立后政府立即颁给西贝柳斯终身年金,鼓励他继续为芬兰民族写作乐曲。他被称为“芬兰民族之魂”。2 s% ]6 ?3 Y' e& g
3 j/ H7 }# |2 i$ z
  其代表作有广为流传的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 四首(包括著名的《图翁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的一章)、弦乐四重奏《内心之声》,以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
http://www.audioapp.cn

3万

积分

6

听众

-202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229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
 一、少年时代西贝柳斯生于1865年芬兰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是驻扎在那里的一个团的军医。作为一个小男孩, 西贝柳斯喜欢在钢琴上构筑音乐,而且后来还为钢琴和其它独奏乐器把一些小作品写下来。当他十五岁时,他跟随那个团管乐队的教师上小提琴课。在夏天,西贝柳斯喜欢拿着他的小提琴成天成夜地消失在树林里——在那些奇异的北欧夏夜的时候,太阳一直到后半夜才落下,而且天黑时绝不会比神秘的黄昏时的光线更暗。西贝柳斯愿意努力在小提琴上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美所感觉到东西:有着那些高大的“窃窃私语”的树的芬芳的树林、寂静的湖和 欢快的小溪、以及银色小鸟的歌声。
8 N4 j5 F' x* |3 C7 _: S
/ {6 m, ?) h4 n- y$ N  他还同他的弟弟和朋友们在学校的管弦乐队里和室内乐的家庭音乐会上拉小提琴。象许多别的音乐家一样,西贝柳斯曾经想成为一名律师,并且花了一些时间在芬兰的赫尔佛尔斯大学学习法律。最后,他还是决定把整个生命献给音乐。当他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国家到柏林去学习音乐的时候,他才二十四岁。后来西贝柳斯到了维也纳,在那里,他为自己赢得了一个伟大的名声。等他三年后回到芬兰时,他已经以他第一首伟大的音诗《En Saga》而闻名了。标题的意思是“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7 Q1 }4 }9 k+ |3 V, c5 q
1 _/ r5 R5 R7 S2 [
  二、芬兰民族音乐之魂 最伟大的民族主义音乐作品也许就是《芬兰颂》—一首用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组成的音诗,它的作曲者就是伟大的芬兰人西贝柳斯。' j7 W9 C! @7 Y, l4 f

$ z5 g7 [  j9 z6 I+ D8 Q  他和理查德·施特劳斯曾经被称做现代音乐中两个伟大的“S”。《芬兰颂》以一种召唤人民武装起来的庄严的、不协和和弦的铿锵声开始。只要那些俄国人占领着芬兰,他们就不允许这个作品公演,因为怕它会煽动芬兰人的反抗情绪。当芬兰终于获得自由时,政府每年发给西贝柳斯一笔养老金,使他能够把自己的一生用于作曲。 在西贝柳斯时代,芬兰人已经从一些民间艺人和乡下的老百姓那里收集到了所有的芬兰古传说,并且将它们汇集在一本题为《卡列瓦拉》的丰富的芬兰传说集里。西贝柳斯使用真正的民歌曲调,将《卡列瓦拉》的精神渗透在他所有的作品里,甚至在那些伟大的交响曲里。1 }3 ~# K6 V! {' ?7 M2 p
& H3 b' C; t; @7 r- M) o
  他的大多数音诗把《卡列瓦拉》的各部分绘成一幅幅音画——例如他那首《图翁涅拉的天鹅》描写了一个死亡区域,被一条黑河围绕着,在上面有一只天鹅总是唱着悲伤的歌曲。那首伟大的民族主义的音诗《芬兰颂》用音符讲述了一些关于在人类有记忆以前就住在黑暗森林里的勇敢的诸神和英雄们的故事,但它更多地讲的是每个乡下人心里的爱和自豪感。由于芬兰政府的津贴,西贝柳斯才能把长期安静的岁月用来创作交响曲和音诗,并且使作品都渗透着古老的芬兰民间传说的精神。他一直生活在离芬兰首都二十英哩的可爱的农村庄园里,他崇拜贝多芬高于其他一切作曲家。许多人相信:未来将把西贝柳斯的名字放在所有时代的伟人当中,并且在贝多芬的旁边。
/ M0 n6 |& ], A" _: H9 C# e( |4 w; v. S
  西贝柳斯去世后,芬兰人在赫尔辛基市为他树立了一座由600多根不锈钢管组成的纪念碑,类似管钢琴,芬兰的女雕塑家艾拉·希拉图南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纪念碑的建造,每个钢管的处理都表现了芬兰金属处理的不同特殊工艺。芬兰总统曾送给来访的前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一座纪念碑模型,这个模型的制造比原型要费事的多。& V  a$ f& X3 v+ s

6 f% H9 N: \6 v! O& y4 O' T& j1 `9 @: o) D' _3 F$ B: w( H, B7 Q  k
1 t1 W, l! J, Z/ o, T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S, L+ H% v! i0 ?- q
+ \  _- Y4 q  T$ m
  小提琴独奏 西崎崇子//28'07" " m* Q- @; k% p3 K: i  _+ |0 `

, ~, Q. p! r* g: X6 I  何占豪、陈钢创作于1959年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堪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完美结合的典范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已走向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并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 i7 M8 o, e/ y* [& X
, W3 D. L% A8 [$ c. l! `/ z  《梁祝》以古老、优美动人而又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音乐素材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基础,作品绚丽多姿、抒情感人并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9 j1 {: }" k* D, `9 D: n5 a! o/ j- K
  《梁祝》用单乐章奏鸣曲式写成。
% X6 ?0 ~: [: C3 e* N2 Q
! ~+ ~  D  J+ ?( u: p: I  引子以低沉的定音鼓声开始,似乎预示着一个悲剧故事的演绎。随着竖琴那由低而高的恬静的拨奏,背景渐趋明朗,长笛奏出了欢快的鸟鸣般的华彩乐句,双簧管和大提琴抒情的引子主题好似梁祝绵绵的对话,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梁祝共读的美好画面。
. w4 g/ P) H3 h: {: C8 m2 U
$ Z9 ]3 Q0 T# C, w" \- G  呈示部主部是脍炙人口的爱情主题,独奏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区奏出了极富韵味、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旋律。委婉含蓄的小提琴、大提琴的应答是梁祝‘谭桥结群”的写照,由乐队全奏的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和情深似海的爱慕之心。在独奏小提琴华彩乐句的连接部之后。乐曲进入副部—一“三载同窗,共读共玩”,副部由加旋曲式构成。独奏小提琴奏出由越剧过门变化而来的活泼、欢快的主题,与爱情主题形成了鲜明的情绪对比。第一插部是前一主题的发展;第二括部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等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轻快的节奏,跳动的旋律、喜悦的情绪生动地描绘出梁祝学习生活的情景。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的结束部抒情而徐缓,这是“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场面。断断续续的音调,清淡的和声与配器,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情,出色地描写了梁祝依依惜惜、恋恋不舍的分别场面。突然,音乐转为低沉而阴暗,展开部开始了。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与大提琴把我们带到了悲剧性的抗争之中。铜管以强大的威慑音调奏出了凶暴残忍的封建势力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戏曲散板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反抗,乐队强烈的快板全奏刻划了祝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矛盾对立的双方达到了第一个高/潮—一强烈的抗婚场面。乐队奏出了宏大的肯定性音调,充满了幸福的向往与憧憬。狰狞邪恶的铜管主题再次响起,这是现实中强大的封建势力的沉重压迫。场景转换,“楼台会”是《梁祝》中最精彩、最感人的一幕,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奏时分时合,把梁祝的思念、渴望、爱慕、眷恋、痛苦、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至,使人聆听至此每每泪湿衣襟,不能自己而仰天默然……音乐急转直下,独奏小提琴激昂果断的快速切分节奏与乐队的快板强奏交替出现,加上越剧极鼓的运用,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山伯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小提琴吸收了民族乐器和戏曲的多种表现手法,将英台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向上苍控诉、纵身投坟的撼人情节推向最高/潮。2 Q# g4 _% N( u

+ L; u9 g) r" G" W2 S  J4 ]  再现部,引子中长笛的华彩乐句和竖琴的静谧安详把人们带到了虚无飘渺的‘化蝶”仙境,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又一次轻轻地奏响了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钢片琴神奇瑰丽的色彩和小提琴靓丽透明的泛音久久地弥漫在空气中,仿佛梁祝在琼楼玉宇、在鲜花丛中成双成对地翩翩起舞,歌唱着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
3 |; m: ^3 T( O$ J& D- g! y7 I5 w" k; R+ O7 N$ b8 Y
  这里提供的则是日本女小提琴家西崎崇子演奏的MTV版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国人眼中的梁祝特色。
http://www.audioapp.cn

3万

积分

6

听众

-202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229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
柴科夫斯基:旋律 //小提琴独奏 瓦蒂姆·列宾  H$ k2 D3 G# n2 k% L5 a2 i

/ _% c6 K# R* O' C" ?) j, p  柴科夫斯基的《旋律》,创作于1878年,是小提琴与钢琴的协奏曲《回忆留恋的地方》里的一首。全曲由《冥想》、《恢谐曲》和《旋律》三部分组成。据称,1877年,柴科夫斯基因婚事的挫折到欧洲去旅行,他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库勒兰,一面疗养神经衰弱症,一面写他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出于对库勒兰美好景色的怀恋,他写下了这三首乐曲作为纪念。这一首《旋律》,原是计划在同年所完成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里做第二乐章用的,因此,在风格上多少与协奏曲第二乐章的小曲有相似之处。
2 k/ d2 o+ C+ a3 i0 Z/ X
6 {6 o% p! G# t* {4 P  乐曲采用三部曲式,降E大调,行板,3/4拍。音乐一开始就呈示出如歌的主题,那匀称悠长、徐缓平静的旋律,犹如柳丝随风摇曳,温和中带有几分凄清的韵味。钢琴则随着小提琴做平静的伴奏。随着小提琴奏出的一段半音上行,乐曲进入中间部,以另一种方式继续进行,带有开朗舒畅的特点和起伏较大的情绪,接着在小提琴奏颤音之下,钢琴展开变化音型。然后经过一段小提琴交替的快速音群,回到原来的主题,最后在平静而略带伤感的气氛中结束乐曲。
1 r( u1 n3 I6 e1 q
' c. }  K6 a2 U) T" w7 ~: L2 [7 L( ^' B" g% L& R" J& l; V# _
0 \  r7 _& A5 S6 ~
  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德国作曲家,年轻时从捷克作曲家、管风琴家车尔诺霍尔斯基钻研音乐。1736年后去过维也纳,寓居过意大利,到过伦敦;随萨马尔梯尼学过作曲,结识亨德尔,并从亨德尔的清唱剧风格中得到启发。1750年重返维也纳后任维也纳宫廷乐长及歌剧指挥。着手歌剧改革与意大利诗人卡扎比基合作歌剧《奥菲欧与优丽狄茜》、《阿尔西斯特》等。1773年去巴黎,以进一步完成其歌剧改革事业。他的核心主张是: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必须从属于戏剧。格鲁克的歌剧代表作尚有:《伊菲姬尼在奥利德》、《阿尔米德》等。
+ x$ h* k( a$ X4 a0 k* g3 Z5 l1 B% F3 P: W: P" |
  《旋律》原是格鲁克所作的歌剧《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二幕二场中的一首管弦乐曲。奥菲欧与优丽狄茵的故事取材于希腊神话。奥菲欧因爱妻优丽狄茜之死而痛不欲生,他的真情感动了爱神阿莫尔,遂允许奥菲欧进入地府将优丽狄茜带回人间,并再三嘱咐在渡过冥河之前不得回视其妻。奥菲欧来到地府之后的凄楚悲歌引得了众女鬼的同情,准其将妻子带回人间。奥菲欧在前,优丽狄茜紧迫其后,屡呼奥菲欧而不应,优丽狄茜苦苦哀求夫君回首一顾,奥菲欧不予理采,优丽狄茜以为奥菲欧变心,悲痛不已,不欲复生,奥菲欧情不自禁,回视爱妻,因违反爱神之禁律,优丽狄茜化为一缕清烟,奥菲欧痛悔不已。爱神出于对奥菲欧的怜悯,使优丽狄酋再度复活,奥菲欧与优丽狄茜终于得以重返人间。" @0 ]6 O1 _9 T# h% M5 [: ^) h# V
  d4 t# q$ i* r
  歌剧的第二幕第二场奥菲欧进入地府之后,来到优丽狄茜所在的幸福之谷时,音乐奏起了缓慢而忧伤的舞曲,如泣如诉的曲调令人心酸。在旋律进行之中,二度叹息音调极富表情,这种二度叹息音调是西欧音乐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典型手法,其特征是在强拍与弱拍之间构成下行的小二度音程进行,具有显著的叹息韵味,格鲁克谱写的这段旋律,每两小节组成一个乐句,乐句之间的休止很有艺术表现力一一深沉的呼吸,使人感到主人公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倾诉自己的不幸与悲哀。随着旋律的展开,曲调逐渐变得激动而强烈,特别是大跳音程的起伏,更富于戏剧性。乐曲最后在情意缠绵的乐声中消失
6 B* z" r) q% M4 i
/ P: \! l8 `7 x9 @& l
( V- O; k" A# L4 U# u7 Z
1 z8 ?7 N! b4 {  V! }9 e: I' T  李传韵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精灵之舞等/ 83'21": f8 j$ V$ {5 W/ w( n

. n9 {8 {! m9 {- T* L9 H, R$ H  1.巴齐尼: 精灵之舞 (0:0--)  V  c- f  w1 A

* K0 J& p3 w" Z$ f, m  2.电影主题曲: 辛德勒名单 (05:50--)
& P6 ]# I: J9 ?* t  j. q. a' F& z8 p* d- C' i# n
  3.陈刚: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09:45--)& m/ j2 r  }' W& K2 U- F0 a4 H

; }2 l7 N, E. h  4.萨拉萨蒂: 木屐舞曲 (16:25--)9 c! c9 R4 r" H& n/ z7 S5 V# P" W5 B
# H0 R0 Z6 E1 J* m% \0 h
  5.肖邦: 升C小调夜曲 (19:50--)
) D9 d4 r9 m3 ^8 u% h; ^0 n: y1 ~
0 q7 v( v- `+ i( X: W! C! d3 B0 e( D  6.克罗尔: 斑鸠与提琴 (23:50--)
0 j% o( q/ O: D  U: ?5 K1 |0 ~& r2 N4 q' g
  7.李自立: 丰收渔歌 (26:45--)# N5 ]& I/ ^+ o1 f( m9 Y

8 }* J- X& @  k6 _/ g% z- r  8.萨拉萨蒂: 流浪者之歌 (32:20--)
  C6 v3 K9 G  u# P
; k3 z; z! r2 U0 Q# L; T" H7 m: L  9.唐康年: 焚心似火 (40:15--)
5 ^8 d% E" t0 g' B
+ Z9 B8 x1 A( r4 g' S* _1 |  10.杨宝智: 十面埋伏 (45:40--)0 s9 [) _7 j8 M4 S( ^5 ~1 B
2 n4 A! r8 Y0 s# A! [5 y
  11.海菲茨: 不必如此 (51:40--); L1 u0 ~8 B8 H$ ?2 E: g1 k: C

7 \/ M" R$ T3 e$ i0 E  12.李斯特: 安慰曲 (54:10--)) g+ G) c1 p1 u
; @3 D3 D/ }8 D+ }. Q
  13.帕格尼尼: 上帝保佑女王 (58:30--)/ a2 n* [! L  N3 `$ H& U' V
( F* ^* s7 V6 ~
  14.唐康年: 满怀深情望北京 (62:35--)
) v: k8 X+ O. H8 v* A0 S
$ A+ {. O$ l" M8 N$ Q  15.格拉祖诺夫: 间奏曲 (68:05--)
' C  r; M+ Y% ?0 Z% @6 d# A$ @+ V8 a- b! ]9 p) S
  16.维克斯曼: 卡门幻想曲 (72:30--)
0 m2 s; u( |5 C  j0 p% |4 l" W
/ e. X" E% A& h3 N3 u6 m: z( e2 i  ----------------------------- ' ^) o$ u7 o9 F; t. o
7 d! z! [* m, d9 u0 G- M$ t
  李传韵,1980年生于青岛的一个音乐世家,父母都是专业小提琴演奏家。三岁便随父母学习小提琴并显示出过人的天赋。五岁时参加北京市儿童小提琴比赛荣获冠军,由此得到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先生的赏识,收到门下,对其进行长期科学、严格的训练。1991年李传韵赴波兰参加第五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少年组的比赛,高超的技巧,成熟的音乐表现征服了所有的评委,被一致推举为第一名,成为此项赛事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从此,小小年纪的他便蜚声国际乐坛。
) F2 P! ~6 G* @7 N  x% n2 U. n# O3 h
  1996年,李传韵赴美,在当今最负盛名的音乐学府朱丽亚音乐学院学习,师从“小提琴教母”多萝茜.迪蕾(Dorothy.Delay)以及当代伟大的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Itzhak.Perlman)。1999年获得Salonde.Virtuosi最高奖学金,进入辛辛那提音乐学院学习。2001年同香港交响乐团赴法国音乐节演出,被誉为该音乐节最具天才的青年演奏家,由此开始了享誉世界的职业演奏家生涯,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 1 m7 {( O0 ]1 o% E* w+ q4 A: V

, g3 y! i6 Q0 i# Y9 A  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这样评价李传韵:“他的演奏比帕尔曼好。许多东西都是从他心底流出来的,这是上帝赋予他的。”李传韵的演奏无论在技术上还是音乐上都堪称完美。他有着无人能敌的辉煌技巧,各种音程的双音、双泛音、左手拨弦、连顿弓、飞弓,这些常人不敢触及的技术在他完成起来真是易如反掌、如履平地。他已不满足于现有小提琴作品的技巧表现,经场在演奏中即兴发挥、创新。特别是在演奏帕格尼尼的《第二十四首随想曲》时,充分继承和发扬了帕氏即兴改编的风格,根据自己演奏时的心境和状态对乐曲进行再创造,使原有的高难技巧得以进一步提高,听众在每一次聆听这首作品时都会发现新意,得到不同的感受。由此,李传韵被称为“现代的帕格尼尼”。
4 C; k- a! G' ^0 w5 h8 H; D
! |" _7 F& W; G6 ^6 j  高超的技术是演绎音乐的有力保证。李传韵把自己的技巧充分运用到乐曲表现中,而不是单纯的“炫技”。他的音乐清新自然,深邃成熟。今年四月,李传韵与国交合作演出哈恰图良协奏曲,第二乐章慢板是他最喜欢的乐章,也是最检验音乐表现力的乐章。只见他深吸一口气,弓子一触到琴弦,忧郁哀婉的乐句便如云似雾在听众周围弥漫开来,使你立刻失去自制力,随着他的音乐而呼吸。这时的传韵仿佛不是在演奏乐器,而是用他整个身体在歌唱。低沉婉转时,那是他在倾诉内心的忧伤和彷徨;高亢嘹亮时,那是他在宣泄愤怒和希望。他时而带上亚美尼亚古老的面纱独自饮泣,让你好奇地窥探他的神秘;时而露出热情洋溢的笑脸,邀你与他狂欢;时而浓墨重彩,时而又素雅恬淡。高贵甜美的音色,出神入化的运弓,酣畅自然的乐句,这一切都像一只天使的手,引领着你和他一同吟唱,追随着他在音乐的星空中漫步。当第二乐章演奏完,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人们早已把乐章之间不鼓掌的禁忌抛到九霄云外。 ! k1 {( X0 g" `/ q; X+ e& E* M1 `4 l
4 J0 c/ ]0 f: s% `
  在憨厚单纯的面孔下,李传韵有着一颗善良淳朴,对祖国母亲赤诚的心。在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一位当今国际知名的小提琴大师临时毁约,拒绝参加在香港的音乐会。当主办方在万般无奈之下请传韵去救场时,他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毅然从美国回到香港。在地铁里他接受了采访:“我回来就是要用琴声为港人鼓劲,和你们并肩战胜非典。我还要向战斗在一线的白衣战士表示慰问和感谢!”在音乐会上他演奏了贝多芬D大调协奏曲,那颂扬人类美好情感的旋律不就是为传韵而做吗?现在已是国际知名人物的他,无论走到哪都不忘宣扬、推广祖国的悠久文化。虽有名琴协会提供的意大利传世名琴,但传韵坚持使用中国提琴制作师制作的新琴,他要让世人认识、承认中国的提琴制作业,并把这个领域推向世界。在各种音乐会上,传韵的演出服都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绣在前胸的龙或是后背上的京剧脸谱,无不在向世界各地的听众传达着李传韵的心声:“我永远是属于中国的演奏家!”
http://www.audioapp.cn

3万

积分

6

听众

-202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229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
小提琴大师里奇说过这样的话:“中国要想有一位伟大的演奏家,现在已经出现了。”那就是李传韵。
; j! r: K1 x  M' p
) l+ a) U5 u/ c; a' t- ^1 ?) ?0 Y  李传韵的技术确实让人惊叹,跳弓、连顿弓、十度、双音、双泛音、揉音、换弓的技巧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完成得如此轻而易举,洒脱流畅,随心所欲。别的演奏家已经非常吃力的乐段,他还要不断加花;本来是单音的旋律,他在演奏中却即兴地改成了双音……但《十面埋伏》中令人窒息的大刀阔斧的和弦,《木屐舞曲》里令人瞠目结舌的快速左手拨奏,显然都并非李传韵琴声里的全部内容。《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没有帕尔曼“名版”的委婉、深情,但似乎比帕尔曼的演绎多了一份热忱和真诚,尤其是乐曲的中段,完全是一名青春少年炽热的情感表达;《流浪者之歌》中极其细致微妙的色彩和力度变化、以及对西班牙音乐风格的精彩把握,既表现出西班牙的热情奔放,又不失精妙抒情的处理,特别是慢板乐段吉普赛式的凄迷与伤感,尤其令人难忘;肖邦的《夜曲》朴素清新、又兼具内在的张力,让人想起米尔斯坦的经典演绎……这一切在你眼前所展现出的,完全是一种成熟的音乐表现力。此外,李传韵的琴声常常会掀起一股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浪漫热潮,他如此兴奋、如此炽热、如此狂野肆意的演奏,如此不可遏制、所向披靡的表达,已不仅仅是为了机械地炫耀技巧,而是为了一种更加情感化的宣泄与释放。在这样令人窒息的狂潮之下,技巧的表现之外究竟有没有音乐,相信听者已经找到答案。9 d# |. a' X- W$ B

3 K  U  v: m1 H+ h( S( d1 I& Q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伯特·肯尼精彩的钢琴伴奏。要知道,给李传韵这样任性的提琴伴奏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无论是《精灵之舞》这样速度快得惊人的乐曲,还是“塔什库尔干”这样具有丰富频繁的节奏和色彩变化的作品,罗伯特·肯尼的伴奏始终天衣无缝地为弦乐做着衬托,恰到好处地与小提琴进行着丝丝入扣的呼应与对答,令听者感动之余多了几分钦佩。( t: o* n5 L- [0 M7 P5 @
5 `( Y4 _; L4 Z+ r! ?; d# R5 N7 a
* s- X- s0 @7 z$ R5 Z& o2 p

+ \8 z* C# A0 L* b6 V: T7 p  帕尔曼 爱的忧伤 03'33"! Z" q, {- F6 w& S% L* L

  P$ I3 K2 l" B& }$ |  此曲与作者的另一首小品《爱之欢乐》成为一对“姊妹篇”,两首小品的知名度不相上下。本曲同样是依照维也纳地区民谣风格的圆舞曲作成,为a小调,3/4拍子,略带烦恼及伤感。 相当清丽的主旋律首先出现,接着是这一主旋律的变奏形式, 乐曲的中段旋律色彩较为明朗,仿佛是忧郁之中对幸福和欢乐的憧憬,然后经过变奏,再回到主旋律。本曲与《爱之欢乐》有相同的速度和相同的形式,但两曲又各具特色,给人以不同的感觉,连起来欣赏时趣味更浓。两曲的演奏时间都在三分钟左右,并且都曾被改编成为管弦乐曲及其他器乐曲。
5 Q# L. {+ Z. s9 G5 y* m$ h- Y, m( i, Y2 F
  作曲者:克莱斯勒
3 A/ D# ]- I, |7 o* c' M# |. K; v, m3 k$ ^! P- v
  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及忧郁小夜曲-帕尔曼2 U, y; z# q+ Y9 {4 |

1 `! S6 _# A" E% L2 f- v$ k! H; p$ I' B9 @) ?4 L- T

; Q0 R7 l; T# }1 b( D3 [2 ?& D
% ]4 E. H1 N3 L; ^8 i3 ?8 b  p
! y2 Q1 d; [1 \8 M  帕尔曼 引子与回旋 08'58"/ t3 f. J3 p2 @' T# F7 q

3 u4 D- Z3 S: Q8 H% m! P4 l  《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圣桑曲。创作于1863年,是作者题献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而创作的。圣桑对这位西班牙小提琴大师的高超演奏技艺十分赞赏,于是花了很多心思研究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西班牙音乐的风格与特色。1865年,在圣桑的亲自指挥下,由萨拉萨蒂首演这部作品。从标题看得出,乐曲有引子和回旋曲两部分,引子是具有浓郁西班牙风格的音调,略含忧郁但富有动力:引子过后为节奏感很强的回旋曲主题:突出的切分音在跌宕起伏的旋律进行中不断出现,使音乐富有弹性,显得魅气许多。小提琴教育的一代宗师奥波得·奥尔曾对其学生说过:切分音是这首乐曲的“脊柱”。回旋曲有三个插部,都呈现为不同风格的舞曲,第一插部以颤音为主,节奏或张或驰,第二插部跳跃奔放,第三插部尤为精彩,旋律悠长如歌,其中的降6(la)音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乐曲最后在小提琴的快速琶音和一连串的上下行音阶的流动中结束,充分展示了小提琴的炫技能力。
/ v- M; m: ~" B% T! Z: m: r$ Z5 O- a9 |( I! N

7 X9 H9 X) S4 `) A" e4 `
3 H( Z0 B0 h) s6 f. L  帕尔曼 tango名曲《闻香识女人》
% j5 t% R& {4 |: }6 i) i5 C
* X8 `% K: j  B; J  s1 M& b7 U9 ^# Y* ^. T3 T5 a* Y/ C- {: v

" ^8 Z, h) e. @  这是一首典型的阿根廷式探戈,热情浪漫得无以复加。以至于看过了《闻香识女人》之后完全被感染,再也无法体会在《辛德勒的名单》中,片子一开场时也曾出现过的效果。 小提琴高调又内敛的引领着旋律,犹如踩着探戈舞步的女人,有着高贵的步伐傲视一切的态度,对舞伴欲迎还拒,纠缠其中,仿佛是在下一个旋转前深吸一口气,然后就出发,去征服这个舞池。自诞生以来,成为电影中探戈的首选舞曲,钢柔并济的旋律似乎适应着每一个角色的心理任何一个场景的铺垫。
* S: i7 W& N& k, i: @9 i
. E  b5 ?6 N6 K5 f$ G& S  帕尔曼—— 一位演奏过所有古典小提琴名曲,更为电影《辛德勒名单》演奏凄美主题音乐的小提琴家。约翰·威廉姆斯——一位得过五次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大奖的作曲家。当代音乐界两大巨擘生平首度联手,在这张专辑中演奏一阙又一阙温婉动人的著名电影音乐。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由阿根廷探戈无冕之王Gardel创作的那首“Por Una Cabeza(只差一步)”,这是一首在《辛德勒名单》、《女人香》和《真实的谎言》中都出现过的著名探戈舞曲。这首Tango风格的曲子,曲式为ABAB,首段呈现慵懒以及幽默的口吻,进入到B段转小调,转而呈现热情的感觉,接着又转回大调。由小提琴和口琴作对位和声的表现。两个部分那种前后矛盾而又错落有致的风格充分的展现了探戈舞中两人配合的默契。进入B段后的热情将舞者与观众的情绪推到最高点。然后突然做减慢,回到首调收尾。整首音乐在帕尔曼精湛的演奏下委婉、激荡,尽现了探戈舞曲的精制。
9 i2 h$ P* Z3 v/ P& H0 r3 a% r7 i6 a) t5 Z7 p1 @* Q3 W. m
  一首曲尽,而脑中的旋律挥之不去,犹如一场没有尽兴的舞蹈,永远只差最后一步,总是怅然若失。7 h# e/ w# o. u9 J2 a. \
' e6 R, }2 Y3 F
  听它,永远也只差一遍.
http://www.audioapp.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