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11924|回复: 1

[原创] 影与音的发展

[复制链接]

6823

积分

2

听众

-334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6823
发表于 2009-9-21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影与音的发展
1927年,当《爵士歌王》开创了有声电影时代后,仅仅是剧中人物的开口说话就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而声音技术发展到了今天,虽说还没有登峰造极,但其所获得的巨大成果也是令人乍舌的。声音,现在早已不仅仅是满足于电影创作的一个辅助手段,而是作为电影中最丰富的艺术创作源泉而受到了超乎以往的重视。

而音响和语言、音乐一起构成了电影声音这一重要的艺术元素。由此可见,音响在电影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电影工作者所追求的电影艺术风格是现实主义风格,因此在影片中非常强调音响的写实性,以期通过音响的写实性来更准确地反映出生活中的真实。相比而言,音响的写意性却受到人们的极端忽视。影与音的发展

谈到写意性,很多情况下都和艺术中的“意境”有关。例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画,寥寥几笔似乎非常随意,但恰恰就是这几笔经过高度提炼后的笔触体现出了中国画的艺术精髓。因此,精炼的用笔和着墨,巧妙的构图和色彩使看似毫无透视关系的构图形成“远近高低各不同”。

电影中音响的写意性功能恰好就体现出了山水画中的那“寥寥几笔”的非常笔触。因此,准确地提炼和恰到好处的运用音响的写意性功能,发挥出音响在这方面的艺术潜力,就能使影片的情绪、氛围和人物心理的刻画得到艺术上和精神上的升华,让观众因影片而“心有戚戚焉”,让音响不再只是被简单地用耳朵听到,而是被用心来感受到它所体现的“意境”。

本文拟在纵向上通过对电影发展史中音响元素发展的简单叙述,横向上通过对中外影视作品的分析,在结合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就写意性音响作用于观众的审美心理感受,以及在影视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进行理论性的初步研究,并拟将音响的写意性功能对于塑造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的重要意义进行更全面及更完善的探讨。影与音的发展

一、声音作为电影构成元素的出现

1、电影声音发展简史

虽然自1927年的《爵士歌王》的出现使电影进入了有声片的时代,但有声片的诞生并不像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样突然,其实人们早在此之前就已在研究记录声音的方法了。

188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它是一种能记录并重放声音的简单机械装置。这种装置上有一个可以转动的蜡筒和一个跟膜片相连的金属针,当转动蜡筒时,金属针就能在转筒上顺序移动。如果这时有声音发出,与膜片相连的金属针就能接受声音所产生的振动,并将振动的波纹刻在蜡筒上来实现声音的记录。反之,如果转动蜡筒,蜡筒上波纹痕迹的变化就可以传到金属针上,使与之相连的膜片发生振动,重放出所录的声音。

1895年,爱迪生将“留声电影视镜”展示于众,但这种装置也不能实现声画同步,人们只能在看画面的同时听到另外从留声机里传出的声音。1902年法国人高蒙终于将电影摄影机与两台留声机同步起来,但还是因电扩声装置的缺乏与播放的声音质量太差而被淘汰。其后虽有爱迪生的第二代有声电影机的诞生,但因技术的问题,他只获得了短暂的成功。影与音的发展

直到光学录音装置的诞生才使真正的有声电影成为可能。1901年,路美尔研制了一种“变密式”光学记录装置;1906年,伏尔斯特发明了电子管;1907年米哈利研制成“变积式”光学录音装置;1923年,李·德福莱斯特使用光电池、电子管放大器、扬声器等电子设备成功地放映了有声电影。而《爵士歌王》和《纽约之光》的放映则宣告了无声片时代的结束。

二战的爆发带动了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磁性录音技术逐渐取代光学录音,在战后被用于电影录音上。50年代后期出现了在胶片上涂磁粉制成磁性声迹的电影拷贝,以及在一条胶片上涂两条以上磁迹的立体声带。优秀的磁性录音技术使高保真电影录音系统得到迅速发展。影与音的发展

随着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速发展,数字技术被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在电影录音上。录音技术上的日臻完美让人们有更多的空余来填补艺术上的不足,录音已不仅仅局限在技术上,而成为一门艺术了。

2、电影声音的构成

声音在今天已是电影艺术创作源泉中的最丰富的重要来源。作为这种意义的来源,声音的艺术价值现在已被大家所公认。

经过了长时间的理论研究与定义,现在已经基本确定了声音的艺术构成:即语言、音乐和音响[注1]。最先加入电影艺术创作中的声音元素是语言,作为声音最主要的表现样式,语言出现的时间是最早的,它给当时的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当语言在被认为是对有声片的出现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它对默片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当时,出对白字幕对于默片来说已是一种程式化的需求,虽然出字幕的原因也许只是因为技术手段的缺乏而使用的权宜之计,而且字幕的穿插对于画面视觉节奏的连贯性是一种破坏,甚至是对观众在图像世界和文字世界作来回跳跃时的适应力的考验,但长期形成的对字幕的习惯,使语言在电影中出现的合理化经受了为期不短的声讨。但不容忽视的是,语言在电影中的出现将已对无声电影渐感无趣的广大观众又拉回到了电影院,因为此时的电影已变得那样的亲切、那样的贴近生活的真实。当然,语言中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它可以被分成客观语言和主观语言两部分。客观语言还包括独白、对白和群声;主观语言包括内心独白、内心对白和旁白(解说)等[注2]。影与音的发展

音乐,在它还没有真正成为电影的一部分时,早已是电影的附庸了。因为在1927年之前,纯粹意义上的默片,即“百分之百的无声电影”似乎并没有。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影片都有现场音乐的伴奏。有钱的影院用大型管弦乐,而小影院也许会用一架钢琴代替。这种现场演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气氛背景,但所奏的曲目并非专为电影而作或是紧贴电影情绪的——它们大多是现成或当时流行的乐曲。并且这种现场音乐还有它的实用作用——压抑观众发出的噪声。所以,这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影音乐。现代意义上的电影音乐不仅包括无声源音乐——为影视作品专门创作和编配的音乐;还包括有声源音乐——那些在故事中存在的各种音源所放出的现实音乐,以及电影的主题曲和插曲。现在,电影音乐早已成为影视作品中煽情、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段。

音响是除语言、音乐之外影片中其他声音的总称,对于影视作品而言,音响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声音元素。音响与语言、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是相互交替、补充呼应、互为结合以及表真、表意、表情。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音响都起到烘托、流畅影片的作用的。影与音的发展

我们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被各种音响所充斥、包围的大千世界里,或风吼雷鸣、虎啸龙吟、流水潺潺、树叶婆娑、百鸟婉转,或是车水马龙、觥筹交错……汇成这个我们可以聆听的世界。自从电影界有足够的技术将音响加入到影片当中去,电影就变得愈加亲切甚至更富有魅力。人们带着更亲近的情感看到,并且听到影视作品中,诸如闻一多在怒斥敌人的同时拍案而起,那“嘭”地一声拍击声带给人们感情上的同仇敌忾的高潮;方鸿渐孤独地走在秋风瑟瑟中的清冷街道上,而轻轻吹起他衣角的“呼呼”冷风,掀起他脚边“哗啦啦”作响地零星飞舞的纸片。这些音响都更唤起人们对主人公无望凄凉心境的感受。而表现万籁俱静的山林时,通常是沉寂的山林中只有几声蟋蟀、蝈蝈的嚅嚅微响;听得格外真切的、轻轻的脚步声走过,转而陷入无声的街道才显得死寂……正是由于有了音响的加入,影视作品才更接近完美。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1万

积分

2

听众

-503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16588
发表于 2009-9-21 |
欣赏:victory: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