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音频应用 首页 新闻资讯 查看内容

第二届“数字时代的音乐传播” 学术论坛征文成果综述与期待

2021-6-21 21:04| 发布者: 5132060| 查看: 1698| 评论: 0

摘要: 第二届“数字时代的音乐传播” 学术论坛征文成果综述与期待2020年12月,由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音乐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七届音乐产业高端论坛暨第二届“数字时代的音乐传播”学术分论坛再次掀起相 ...
第二届“数字时代的音乐传播” 学术论坛征文成果综述与期待
 

2020年12月,由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音乐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七届音乐产业高端论坛暨第二届“数字时代的音乐传播”学术分论坛再次掀起相关领域研讨热潮。1作为这两届论坛的主要策划和组织者之一,笔者对其征文情况予以述介并结合音乐传播研究论域的预设与阐发,提出新期待。



一、征文述介

(一)音乐传播学科理论建构



中国传媒大学李宇轩以《谈反“沉默的螺旋”中的音乐事象》为题,再从概念解读、与音乐学互动角度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个体意见逐步放大的现象及其深层原因;胡姝雅薇在《论中国网络音乐传播生态的嬗变》一文中对网络音乐的审美形态进行考察,提出其从“视听化、共生化”的变革方向及内在逻辑重塑传播新生态;喻培家在《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网络音乐平台运营模式:以网易云音乐为例》中探究了平台对用户免费劳动的隐蔽剥削等问题,提出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对时间感的破坏等不利后果;殷玉东的《Bilibili 弹幕网音乐类短视频的场景呈现与互动方式研究》探索了音乐短视频兴趣群的场景构建模式及特征。中央音乐学院韩飞雪的《音乐表演艺术机构与观众参与下的价值共创机理研究》是对受众能动性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齐鲁工业大学苏华的《场景化时代下抗疫音乐作品传播及美育功能研究》结合传播学的媒介场景理论,对抗疫音乐作品如何释放传播势能进行了思考。来自传播学或相关领域的理论话语频仍出现,如关于媒介和受众的“把关人”理论、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关于线上虚拟社群研究的互动仪式链理论、针对大数据自动推送相似音乐风格的“信息茧房”理论、涉及音乐视听研究的符号学理论等。



音乐传播学科体系在与近邻的音乐人类学对话方面,中央音乐学院李欣阳的《应用民族音乐学与中国音乐产业之联动发展研究》提出应用民族音乐学在倡导策略与音乐传播渠道、参与策略与产业平台资源、经纪策略与产业商业化运作的结合方面与音乐产业的联动关系;其他的还有西安交通工程学院王力博的《行为中的城市音乐文化:城市音乐人类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传播》、南京艺术学院范秀平的《反抗与收编:独立音乐的流变与“出圈”》等等。

 

(二)数字音乐的创作和传播



北京师范大学赵晓雨以《透过三部新锐作曲家作品探究:中国目前交互式音乐的三种主要形式》一文探讨了交互音乐中的“人机、机机、视听”交互方式的发展现状;在AR 助力音乐创作方面,中国地质大学周莉撰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音乐会的优势与挑战》。中国传媒大学李炫辰在《基于 5W 理论对于流媒体歌单的分析》一文中,提出歌单作为产品,其发展趋势不仅是在歌单消费场景及内容功能上的升级,也是对音乐传播推广模式的优化。唐山师范学院的王雪松在《“碎片化”时代“音乐 + 媒体”的审美导向探赜》中,提出针对宏大叙事的另一面——“碎片化”的音乐传播问题,与就审美导向的相应对策。



教育作为传播的一种具体化,涉及数字时代音乐教育的成果也较多。如华中科技大学张丹的《大学生群体在线乐器教育平台使用情况及发展建议》、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陈卉的《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声乐“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广西艺术学院荣祥禄的《“融媒体”时代下音乐培训机构的发展探究》等。

 

(三)音乐产业的运营和管理



南京艺术学院黄德俊的《音乐版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对我国音乐版权立法管理提出建议。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刘健的《宝塚歌剧团与 AKB48 文化商业模式比较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分析。华中师范大学涂波在《新时代中国音乐文化创意产业改革路径探究》一文中针对现实问题,就供给侧改革提出建议。广西艺术学院陈炜轩在《移动营销视域下探究国内在线音乐发展现状》结合移动营销的 4S 理论(即包括服务、内容、超级用户、空间)对在线音乐移动营销的模式予以概括并提出建议。湖南师范大学刘诗杨的《长尾理论视角下音乐平台运营策略研究:以“网易云音乐”为例》就音乐平台反映出的长尾效应征候提出运营建议。
 

此外,从产业运营管理上溯到艺术管理、音乐文化传承研究领域,有新疆艺术学院李婷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保护与传承的管理策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车万里的《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模式研究》,南京艺术学院郭婧萱的《社会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基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传播机制的考察》,中国传媒大学贾巴阿叁的《谈“彝人制造”音乐组合的艺术特征及其传播价值》、胥迪的《文旅融合视角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路径探究》,苏倩的《数字时代的古琴音乐会演出与创作之思考:以〈一蓑烟雨任平生〉音乐会为例》,保定学院刘金刚的《新媒体时代河北梆子融合传播研究》,广西艺术学院李欣宇的《中国革命音乐在当代传播过程中的转型与价值重构》等文章。

 
(四)现代音乐产业人才培养



中国传媒大学王韡在《论现代音乐人的培养:以流行声乐人才为例》中阐述了流行声乐教育家赛斯· 瑞格斯的流行声乐教学训练法;还有魏思慧的《高等音乐院校艺术管理专业“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吉林艺术学院王润清的《探究“新文科”背景下的现代音乐产业管理人才建设模式》等文章。

 

(五)社会音乐的调研与方法



天津音乐学院许多在《新音乐跨学科创作生态群落研究》中提出新音乐创新生态群落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地质大学袁玥在《中国传统音乐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现状:以抖音 APP 为例》中对平台传统音乐传播现状作出问卷调研与分析评估。中国传媒大学李一以《唱片评鉴范畴中的期待视野:音乐作品中音响要素的差异性评价范式设计》提出从音质主观评价为切入点的唱片品质评价模型。北京师范大学张珂嘉在《“神曲”的判别与测量:“神曲”特征量表编制及信效度检验》中,立足传播学,采用文献研究法、半结构访谈以及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的步骤,实现“神曲”特征量表的编制与调研操作。中国传媒大学曹军军的《基于“社会网络”看音乐排行榜的认知盲区:“不平等与不可预测性”——从来自〈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谈起》,提出社会网络分析作为方法论乃至认识论对音乐评价和音乐社群研究的借鉴意义。上海音乐学院肖颂谣的《国内观众线上古典音乐会观演体验与购买意愿研究》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结合顾客感知价值理论做出调研与提供对策方案。
 

(六)音乐科技与音乐信息学



平安科技的朱照华在《基于声音信号感知特征的音乐流派自动分类》中,从听觉图像模型出发,加以改进,通过随机森林分类器探索了更优化的音乐风格分类法。许多在《基于心智模型的个性化云音乐服务智能推荐》中通过神经活动实验,将受众情绪智力与理性智力两种主要因子纳入满意度考量,从而提出另一种云音乐推荐系统的算法方式。任兀在《基于大数据思维对户外音乐演出风险控制的思考》中针对户外演出存在的信息传递混杂、观众动向不明等问题,提出“大数据 + 智能硬件”的决策模式,包括数据的采集、分析、预警体系等。音乐声学方面有录音师张巍述介的《多层次、多空间的全景声电子音乐扩散系统》。



此外,在影视剧及广播电视综艺等传媒音乐研究领域,有中国传媒大学黄健君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银幕民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播》,德国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陈琳钰莹的《民族音乐元素在地域性电影中的运用与传播:以毕赣电影为例》,北京大学杨志远的《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发展与新变》,陕西科技大学闫敏的《融媒时代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与传播策略》等论文。



 二、论域阐发与期待

整体看来,本次论坛征文成果丰富,视野广阔。其立足于当下音乐产业化的现实、立足于科技发展的前沿景况,可称得上是音乐研究中的热门;但是, 从学科层面考虑,音乐传播学或相关理论体系长期以来又处在一种边缘化、模糊化、开垦不足的清冷境域中,兼顾现实意义和理论深度的写作却不易获得—音乐传播研究似乎面临一种“忽冷忽热”的局面。对此,在综述之外,再略提个人建议与期待。



第一,关于学科理论体系的模糊性及如何辨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论域



赵志安教授认为:音乐传播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当更充分地吸纳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所供的启示,如从“5W 模式”展开的传播者与把关、传播内容研究,传播的媒介、受众、效果研究。



笔者对此是很认同的,因为音乐传播欲立以学科之名,须有一个整体框架加以统摄。但是,即使是传播学,其本身也经受过其他多学科思潮的席卷、面临学科体系模糊的问题;音乐 + 传播的研究就更难以形成集中的话语、形成一个凝聚的阵地和学术共同体。投稿中的一些文章虽含“传播”之题,但研究的问题在音乐学的其他二级分支学科或子领域中原本可以找到稳妥的阵地,反而和传播学没有必要的关系,为何一定要纳入音乐传播学科特别的范畴?譬如,有些归类为“音乐文化传承研究”方面的选题是否能纳入音乐传播学科体系,笔者略存迟疑态度。



音乐传播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如果换一种称谓、再圈定一个领域,可能会更清晰,即“传媒音乐学 /研究”。媒介是传播学中的重要概念,但此概念也过于宽泛,如果集中于“传媒”二字,相信能更清晰辨识其领域,而诸如影视剧及广播电视综艺中的音乐研究,纳入传媒音乐学则更恰当。另如,对数字音乐创作和传播的关注,如从传媒研究的角度来看,则可能产生更有特色的论题:一是数字化的层面,对“媒介技术手段如何作为表现手段”加以关照,如《透过三部新锐作曲家作品探究:中国目前交互式音乐的三种主要形式》;二是网络化的层面,互联网传播对音乐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如《“碎片化”时代“音乐 + 媒体”的审美导向探赜》一文所示。进而,就数字音乐产业环境而言,如音乐因其与现实生活中各种元素的“关联性”较强,其运营传播表现出明显的“泛娱乐、跨场景”及“音乐 + ”2的特征,也是媒介音乐文化研究的又一重点。这些不仅是目前国内音乐学其他二级学科鲜有关照的,本论坛在这个层面的征稿成果亦显不足,希冀更多的学人投以关注。
 

第二,类比音乐人类学等近邻学科的境遇,抓住“去中心化”特点,但又需打破学科边界或自我解构



音乐人类学与音乐传播研究有较近邻的关系, 它也存在学科边界模糊的问题,但这并没有妨碍它的壮大。音乐传播研究可以此为鉴,而音乐人类学中的一些论域本身就为音乐传播研究留出了位置,比如,民族志关照的对象可以扩大到“线上的虚拟社群”。云南大学王允的一篇文章《歌唱场景与歌唱实践的互动关系研究:社交媒体时代“全民 K 歌”歌唱实践的网络民族志研究》就是这样的示例。



值得一提的还有来自音乐人类学理论层面的“去中心化”问题。若将此概念移入音乐传播研究中, 笔者觉得可从两个角度加以阐发:其一,是“传播”之于 “创作”,前者须更得到重视。目前音乐学界主流还是看重本体研究的中心地位;而“传播”却可以是对本体的补足与向外扩展,即“去中心化”。举一简例即可说明:自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观念兴起以来,一直到整个后现代批评场域,作为大众文化的流行音乐,“流行与变迁的过程本身,就是其本体论、认识论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前文所提的《反抗与收编:独立音乐的流变与“出圈”》便带有这种思想的植入:其对传媒语境中“独立音乐”文化的扩圈、出圈的圈层传播关系及被大众文化“收编”的关系进行敏锐的追踪,然后,才做出对独立音乐的认识与解释。相比严肃音乐,当下作为传播内容主体的流行音乐具有一定的弱化本体的倾向,而它们还能呈现出如此之多的风格、派系,承载如此丰富的意识形态——传播过程对其内涵有重要意义。就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从传播在认识论层面的意义做音乐文化的观察并具有思辨精神。



其二,便是以去中心化看待音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自我解构”。简单地说,“数字时代的 音乐传播”不仅是音乐学界的学术活动,而且应强调一种更开放、包容的态度,即不须囿于任何理论核心,而是进一步打破学科边界,用交互视角重新审视音乐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必囿于学理体系的窠臼。我们征稿的目标不一定是音乐学的文章,它可能是交叉学科的,甚至是其他学科“拿音乐作为研究对象”而已,因为当代音乐文化产业环境中,诸如“音乐 + ”所显现的问题的复杂性是远非独立的音乐学科视野能把握的。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院校学者在撰稿行文中该有怎样的学术站位?如果站位不清,对日后学术成果的推广会造成困难。对此,笔者提出下一条建议。

 

第三,针对当下产业环境中音乐传播研究应景的问题意识,并讲求实证研究方法论的融合开拓



前二者中,一个是要找到有特色的学术论域从而划清边界,另一个又是要大胆破除学科边界— 欲走出这种“矛盾”境遇,不妨从学术圈不同领域的对话转向产、学对话。



而当代音乐产业运营和管理中待解决的问题层出不穷,鉴于理论研究总是具有滞后性,这种滞后在变数多端的产业环境下则更为“严重”,由此,我们倡导,就业界提出的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学界可以更多的调查研究报告暨解决方案的撰文方式加以回应。



在我们学术论坛的发言板块中,另专设了一个“课题委托定制”组,即根据业界提出的“命题”,招揽学界人士做“投标式”研究,相应的文章如上海音乐学院游莹《广沪杭三地独立音乐人考察报告》,还有自由学者胡洪强《浅析“音乐社交”领域的底层逻辑及发展方向》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产、学领域需求点和用力点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在今后的论坛中,我们也会进一步呼吁这种征稿方式。



研究报告的写作不一定要上升到复杂理论或认识论层面,也不一定要明确某种学科归属;反而,希望研究者将注意力侧重于扎实的社科实证研究功底和其方法论意义。理论容易陈旧,而方法论却可以屡试不爽,诸如定性的民族志对音乐人类学已然产生方法论的启示。



从如上综述来看,实证中的定性方法应用得更充分,但是,在理论原创方面,也缺少像“扎根理论”这样的研究范式;而定量研究要么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限制,要么仅被视为“工具”而缺乏方法论视角的融入,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本次征文在定量研究的成果方面,既有新的创举,又尚显不足,如《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音乐传播评价体系中的探索性研究》就突出了一种方法论转向认识论的意义, 但是尚需深入的融合以达到用新方法解释并解决新问题的效用。



音乐传播研究、音乐产业调研在定量研究方法的指导方面,如结合音乐传播效果研究的传播模型建构和指标研究等,或许更能彰显学科特色。在2019年第一届论坛征稿前提出了这样的选题方向, 只是成果稀缺。



此外,从第一届论坛起,还特别呼吁 了“大数据”时代音乐传播的论题写作,大数据既涉及音乐信息学,又本身体现了一种方法论和战略思想,譬如强调“相关重于因果”的观念,可进一步推衍如下:基于理论思辨的论文写作、传统的实证研究, 皆强调理论推导和因果解释,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调研写作的方式,尤其是基于大数据的音乐研究, 或更注重回答“是什么”的、相关性的问题——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欢迎更多的研究报告方式的赐稿;并希望学界所研不仅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把问题具体化,能与产业应用形成对接、实现“落地”,这样,音乐传播研究就可能走出忽冷忽热的局面,发展出应用性强的、更成熟的态势。
 

总之,数字时代的音乐传播,是一个充满前景和诸种不确定性的研究论域。这须要产学、文理不同领域的碰撞与融合。论坛征文欲以革故鼎新,则离不开各领域方家的关注、支持和包容。笔者谨代表论坛组委会向参与者表达由衷的感谢,也期待参与者向组委会积极建言、赐稿,共同为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当代音乐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原创周排行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返回顶部